湖北当阳关帝庙也称关陵,是埋葬关羽身躯的地方,距当阳3000米,是我国著名的四大关庙之一,它始建于东汉,称“汉义勇武安王祠”,1536年整修陵庙,始名关陵,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
219年,关羽败走麦城后被吴兵所杀,孙权怕刘备报杀弟之仇,就将关羽的首级献给曹操,并将关羽的正身以侯礼葬于当阳城西北,是一座土冢。
自隋唐以来,历代皇帝就一直给关羽加封,使其成为武圣人,直至关帝,他的陵园也随之不断扩大,形成了宏伟壮观的规模。到了嘉靖年间,已成为陵园建筑群,始名关陵,并且一直沿用。
关陵坐落在当阳西约3000米处。陵庙坐西朝东,面临沮水,与景山遥遥相望。宋代以前,关羽墓冢还是座掩隐在林木中的小土丘,1188年,襄阳太守王铢对关羽墓培土加封,并“始建祭亭,环以垣墙,树以松柏”。
元朝时期,玉泉寺住持僧慧珍派僧人到关羽墓地,重新修葺山门,并留在那里看管陵墓。1467年,当阳知县黄恕上书朝廷,请求为关羽墓地建庙,得明宪宗恩准后,才大兴土木,形成庙院,建筑群体落成于明1536年,占地近百亩。
关陵建筑群以宫墙相连,全是红砖黄瓦,富丽堂皇。陵园中轴线上由前而后依此排列着神道碑亭、华表、石坊、三圆门、马殿、拜殿、正殿、寝殿、陵墓。两侧分设八角亭,春秋阁,碑廊等。
正殿为主体建筑,前檐悬“威震华夏”金匾。殿内供奉关羽父子和周仓的大型塑像,造型生动,威风凛凛,气概不凡。
寝殿内有一座高近4米,重约800千克的关公铜像。寝殿后的墓冢,高7米,周长70米,甃石为垣,加上石雕栏杆,刻有“巨龙如海”等图案。墓前碑亭中,立有“汉寿亭侯墓”碑。
整个陵园风景幽丽,古柏参天,远山近水,四季常青,加之三国故事脍炙人口,关公品德世人景仰,所以常有信士结伴前来拜谒凭吊。
起先,人们在当阳关陵祭拜关羽的时候,是手捧三炷香,在关庙内对着关羽像,口念到求关老爷保佑平安等祈福之类的话。后来,逐渐演化形成一套完整的“仪注”。
不过,当阳的关陵庙祭祀与之有所不同。明清时期,当阳关陵施行的是春秋两祭。春祭为农历四月初八的关公的封爵日,秋祭为农历九月十三即关公的升天日。后来,关陵祭祀改为农历五月十三一次祭。
关陵祭祀的等级和形式很有讲究。清代当阳关陵春祭由宜昌总镇兵官主祭,秋祭由荆门直隶州守主祭。拜殿设坛,正殿前设三牲祭品,寝殿和陵墓神位前各设香盏果品,参祭官员斋戒沐浴,依品阶从三元门中门和左右侧门进入。主祭官员率僚属在正殿神像前的拜殿内行叩拜礼,烧香化纸,由礼仪师行令和诵祝文。
同时,在庙内也开展一些狮子、高跷、采莲船、腰鼓等民间艺术表演,也有大型民俗剧当阳杀故事《关公过五关》等艺术精品,是关陵庙会上最吸引眼球的一个亮点。
祭祀期间,各地商贾云集,官人游客,人物荟萃。经商的,卖艺的,开店的,唱戏的,七十二行各显神通。形成了庙会。庙会在满足达官贵人祈安求福的同时,也促进了城乡物资的交流,满足了老百姓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