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的焦虑症在九型人格来说是第六人格
焦虑症的病前性格大多为胆小怕事,自卑多疑,做事思前想后,犹豫不决,对新事物及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发病原因为精神因素,如处于紧张的环境不能适应,遭遇不幸或难以承担比较复杂而困难的工作等。正常人在面对困难或有危险的任务,预感将要发生不利的情况或危险发生时,可产生焦虑(一种没有明确原因的、令人不愉快的紧张状态),这种焦虑通常并不构成疾病,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状态。焦虑并不是坏事,焦虑往往能够促使你鼓起力量,去应付即将发生的危机(或者说焦虑是一种积极应激的本能)。只有当焦虑的程度及持续时间超过一定的范围时才构成焦虑症状,这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妨碍人应付、对处理面前的危机,甚至妨碍正常生活。可能在大多数时候、没有什么明确的原因就会感到焦虑;事实上什么都干不了。焦虑症状也见于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强迫性神经症、癔症、器质性意识模糊状态、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所以广义的焦虑症是很大一类障碍的总称,还包括强迫症、恐怖症、惊恐症、创伤后障碍等等。这里所说的焦虑症是狭义的,在正式诊断中称为一般性焦虑症。目前认为,只有焦虑的原因不明显或和程度不相称,焦虑症状很突出而其他症状也不明显,且延续时间较长时才诊断为焦虑症。焦虑症的发病原因对焦虑症的起因,不同学派的研究者有不同的意见。这些意见并不一定是相互冲突的,而是互补的。第一,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虽然不会是引起焦虑症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比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许多研究者试图发现,是不是焦虑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某些神经递质,是引发焦虑症的罪魁祸首。很多研究集中在两个神经递质上: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很多研究发现病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他们大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水平急剧变化,但是未确定这些变化是焦虑症状的原因还是结果。第二,认知过程,或者是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比一般人更倾向于把模棱两可的、甚至是良性的事件解释成危机的先兆,更倾向于认为坏事情会落到他们头上,更倾向于认为失败在等待着他们,更倾向于低估自己对消极事件的控制能力。第三,在有应激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更有可能出现焦虑症。我认为,既然焦虑是积极应激的本能,那么应激行为,包括应激准备是焦虑成症的主要原因。由于应激行为的强化,在某些情况下(比如信息缺失),会出现刺激-反应的错误联结,或者程度的控制不当,使应激准备过程中积累或调用的心理能量得不到有效释放,持续紧张、心慌等,影响到后续行为,而甲状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这些和紧张情绪有关的激素的分泌紊乱(过量)则对以上过程有放大作用。至于担心,多疑,也是思维能量过度的标志。焦虑症的临床表现患者表现焦虑、恐慌和紧张情绪,感到最坏的事即将发生,常坐卧不宁,缺乏安全感,整天提心吊胆,心烦意乱,对外界事物失去兴趣。严重时有恐惧情绪、恐惧预感,对外界刺激易出现惊恐反应,常伴有睡眠障碍和植物神经不稳定现象,如头痛、入睡困难、做恶梦,易惊醒,面色苍白或潮红,胸闷、心跳、易出汗,四肢发冷,手指发麻,手抖,肌肉跳动,眩晕、心悸,胸部有紧压或窒息感,食欲不振,口干,腹部发胀并有灼热感,便秘或腹泻,尿频,月经不调,性欲缺乏、阳萎等。有些患者为上述躯体不适感而焦虑不安。常自扪脉搏是否增快,心跳是否停止,呼吸是否还有,皮肤颜色是否已经改变,为此而情绪紧张。检查时患者焦虑,双眉紧锁,肌张力增加,反射活跃,常伴有不安的动作,如不断的眨眼,敲打手指或捶手顿足等。患者发现难以控制自己的担心。容易激怒。注意力无法集中。入睡困难、睡眠不稳或不踏实,因担忧严重失眠。肌肉紧张。容易疲劳。由于过分紧张或担心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影响了理智时应有的思维和决策,而且这种情况在一段时间内重复出现。这些都是焦虑症的临床表现。急性焦虑发作时除情绪惊恐外,常有胸闷、窒息感心跳剧烈、面手发麻、有要死去的感觉,或要发疯、要晕倒的感觉,常以为心脏病发作去急诊。所谓焦虑性歇斯底里,见于部分焦虑症患者,可有阵发性恐惧发作,表现心情极度紧张恐惧,心慌,呼吸困难,喉部有窒息感,出冷汗,全身颤抖以及晕眩和飘浮不稳感等。患者往往认为这是一种濒死的感觉,它与歇斯底里的区别,在于发作间期仍有上述焦虑,紧张情绪存在|||做了亏心事?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实很多时候人都会因为某些阶段某些事而焦虑,内心不安,感到累,可以回想一下是不最近什么事情影响的,如果都没有也先安定自己的内心,完了找个正规的医院或心里诊所去看一下,这样也比较放心。
找点事情做呗 就是整天无聊闲的才会乱想 约三五好友出门喝茶看书聊天啊 或者给自己报个班 进修下也不错啊 总好过自己一个人闷在家里瞎想
一、首先去理解是什么事情或什么人让你感到经常焦虑?
这点非常重要的,我们要清楚焦虑的是什么?当我们知道焦虑的点在哪里时,也许就会有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只感受焦虑,就如同在迷雾的森林之中,没有方向、看不到希望,这时只会像困兽一样无法解脱。
二、当理解了是什么让我们焦虑时,就会把泛化的问题具体化。
然后,要学会把问题和情绪分开,情绪只是代表我们希望解脱焦虑的迫切心情,但情绪解决不了焦虑的问题。只有应对策略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有时候会不会被自己的感觉骗?比如把不在意误认为放松?把无所谓误认为放松,把没压力误认为放松(其实只是对比以前压力变下了,自然放松了?)。把不纠结误认为放松?或者说也是放松的一种体现形式?算了,不要太在意,知道就好了,如果知道了某些道理总在不断重复在脑力加强印象和画面,看到某些触景就自然而且浮现出道理那自己更累,知道大概就行了,知道就知道放下,用到时自然就懂。你懂的,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