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战国人见人爱的石高图来啦!
本套图我会自己做一些或改一些有关各地物产的地图,越往下越牛,可一定要看到底哦!
一些岛屿归属不太明确的可以看这里:【地图】日本旧国郡区分图
想知道哪个国的势力比较牛的可以看这里:【地图】日本战国时代势力地图集
知道各国的石高有什么意义呢?看这里:“石”的介绍、兵役的后勤、尾张国力的推算等。
前面先放点比较弱智的地图压压惊。
首先是五畿七道图:
五畿、近、中、远国图:
国力图,红色下国,黄色中国,绿色上国,紫色大国:
坏了,再放这么水的地图观众要跑没了!赶紧亮出大招!
下面这张图是我用题图改出来的,太阁检地分国石高图,全国总石高为1850.9万石(图里的数字单位为万石)石高数据进行了四舍五入,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也就是千位。注意石高是写在国名文字的下侧或右侧的,如果太挤你就看看石高的文字压住了哪个国名的脚,就知道这是哪国的石高数据了。这张图以前在贴吧发过,但我发现以前有错误没修正,这次是修正后的:
但是呢有一个问题,太阁检地跟不久后的庆长乡帐有挺大的差异,全国石高从1850.9万一下子跳到了2217.2万,暴增将近二成,这么几年功夫绝对不可能是正常发展的结果,要么是有瞒报,要么就是有什么地方没测准,或者是某块地区被让出来没有测。就算他只是表高也差的太过分了。看这个表,我把两次检地结果放到一起对比了一下,增长超过一万石的部分我标了绿,减少超过一万石的部分我标了红,石高差异项目是我根据具体的差异四舍五入得出来的,所以跟分国石高四舍五入的结果有差距,这是正常现象:
太阁检地这么不准,以至于有些对战国时代石高做推算的学者都不用太阁检地的数据了,想知道精确一点的石高该怎么办呢?那我们就得动用一点合理的脑补了。维基上有七次检地数据,我们可以横向对比一下,石高的增长应该有一定的规律,图中很容易就能看出来,如果莫名其妙有个大低谷或者大山峰的话,那就说明这一段石高恐怕是有问题了,我们只要反向脑补,算出个大约的数字还是可以的:
那么根据这个规律,等人大通过脑补逆推、选择性无视、胡选八选等方式,算出了等人大认为正确的、约公元1600年的石高表,不满十万石的就精确到百位,结果是这样的:
全国为2223万石,跟庆长乡帐的结果比较接近,因为庆长乡帐也有些低的不对的地方,我这个结果甚至还比庆长乡帐略高一些。其实推算石高并不是只能通过脑补,只要完全了解战国到江户时代的全部检地以及新田开发的所有细节信息,精确的石高是可以被推算出来的,只是等人大并没有收集到那么多数据,所以目前暂且将错就错,以后有新的资料再改。
太阁检地石高图,50万石以上为紫色,35万石以上为蓝色,25万石以上为绿色,15万石以上为黄色,10万石以上为橙色,以下为红色(懒得把明治时期划分陆奥出羽的线涂掉了,大家能看懂就好):
太阁检地石高倒数排行榜,山城、甲斐为中间线,石高平均值约为28万石:
庆长乡帐石高图,50万石以上为紫色,35万石以上为蓝色,25万石以上为绿色,15万石以上为黄色,10万石以上为橙色,以下为红色:
庆长乡帐石高倒数排行榜,远江为分界线,石高平均值为33万石:
但是你看这种图表有什么意义呢?你当然知道陆奥的石高很高,可他地盘大啊,能证明什么呢?好在我们有《小倭奴帝国统计年鉴》,可以得知各国面积!
全部加起来大约为28.6万平方公里,平均一国4205平方公里:
搞出这么个玩意有什么意义呢?当然有意义!看下面!
这是本文章最有价值的地图!根据《小倭奴帝国统计年鉴》和等人大瞎编的石高所统计出的每平方公里石高图!每平方公里200石以上为紫色,140石以上为蓝色,100石以上为绿色,70石以上为黄色,45石以上为橙色,以下为红色。不过图里虽然说是日本战国,其实都可以算是17世纪了:
从地图中可以看出,近畿周边、关东、北九州可能是日本土地最肥沃的地区。这个地图虽然跟太阁检地、庆长乡帐的数据有差距,但是这么一平均下来也就差不太多了。
各国每公里石高在三种乡帐里的排名:
再来一个根据鬼头宏所推断的1600年日本人口所做的人口密度图,这是个很老的人口推断数据了,可能很随性,仅供参考。他所推断的全日本总人口是1227.3万人,根据这个套入石高人均是1.81石,大概才四五百斤粮食,不光比现代的800斤低,比我大清国末年的人均六百斤还要低,不过石高这个表高未必就能代表实际农业产值。每平方公里100人以上为紫色,50人以上为蓝色,40人以上为绿色,30人以上为黄色,20人以上为橙色,以下为红色,这张图可以大致看出日本人口密度的情况:
虽然这个人口数据不一定靠谱,不过我们还是可以算出人均石高占有量,看看哪些人的生活比较富足。特别高为紫色,较高为蓝色,一般为绿色,较低为黄色,特别低为红色,不过大家不要太较真,石高也不准人口也是编的,算出来的结果它能准就出鬼了:
石见 石州 十三万七千石
隠岐 隠州 四万一千石
播磨 播州 五十二万一千石
备前 备州 二十八万九千石
备中 二十万七千石
美作 作州 二十二万七千石
备後 二十三万八千石
安芸 芸州 二十五万九千石
周防 防州 十六万四千石
长门 长州 十三万四千石
淡路 淡州 六万三千石
阿波 波州 十八万六千石
讃岐 讃州 十七万一千石
伊豫 豫州 三十八万一千石
土佐 土州 二十万二千石
筑前 筑州 五十二万二千石
筑後 二十六万二千石
豊前 豊州 三十二万一千石
豊後 二十七万四千石
肥前 肥州 五十六万一千石
肥後 五十七万四千石
日向 日州 十二万石
萨摩 萨州 二十一万五千石
大隅 隅州 十七万石
壱岐 壱州 一万五千石
対马 対州 二万石
虾夷 三万九千石
这是我回答过的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12963213.html?oldq=1
不可能不分时期的,战国早起是贯高制,是按照农产品换成钱来衡量的,后期信长猴子之后才开始转为石高制,而且大规模的检地是在战后,即猴子当太阁和德川家康当上将军后
给你的是庆长检地的数据
北陆奥 奥州 九十万七千石
南陆奥 奥州 八十二万二千石
出羽 羽州 八十七万石
越后 四十万六千石
越中 五十三万六千石
能登 能州 二十一万石
加贺 加州 四十四万五千石
越前 越州 六十八万六千石
若狭 若州 九万八千石
佐渡 渡州 二万石
下野 野州 四十六万四千石
上野 上州 四十六万八千石
常陆 常州 七十五万六千石
武蔵 武州 八十四万石
下总 二十九万六千石
上总 三十七石八千石
安房 房州 九万一千石
甲斐 甲州 二十四万二千石
相模 相州 十九万四千石
伊豆 豆州 七万二千石
骏河 骏州 十七万二千石
远江 远州 二十八万石
三河 参州 三十五万石
尾张 尾州 五十二万石
信浓 信州 五十四万七千石
飞騨 飞州 八万三千石
美浓 浓州 五十八万一千石
近江 江州 八十三万二千石
山城 雍州 二十一万六千石
伊势 势州 五十七万二千石
伊贺 贺州 九万五千石
志摩 志州 一万七千石
大和 倭州 四十四万四千石
河内 河州 二十万八千石
和泉 泉州 十三万三千石
摂津 津州 二十九万九千石
纪伊 纪州 三十九万五千石
丹波 丹州 二十八万五千石
丹后 十二万三千石
但马 但州 十二万三千石
因幡 因州 十三万一千石
伯耆 伯州 十三万一千石
出云 云州 二十二万三千石
石见 石州 十三万七千石
隠岐 隠州 四万一千石
播磨 播州 五十二万一千石
备前 备州 二十八万九千石
备中 二十万七千石
美作 作州 二十二万七千石
备后 二十三万八千石
安芸 芸州 二十五万九千石
周防 防州 十六万四千石
长门 长州 十三万四千石
淡路 淡州 六万三千石
阿波 波州 十八万六千石
讃岐 讃州 十七万一千石
伊豫 豫州 三十八万一千石
土佐 土州 二十万二千石
筑前 筑州 五十二万二千石
筑后 二十六万二千石
豊前 豊州 三十二万一千石
豊后 二十七万四千石
肥前 肥州 五十六万一千石
肥后 五十七万四千石
日向 日州 十二万石
萨摩 萨州 二十一万五千石
大隅 隅州 十七万石
壱岐 壱州 一万五千石
対马 対州 二万石
虾夷 三万九千石
尾张在信长早期只有24W石左右,后期才有50W+
(转载请注明原作者:泷影越)
战国时代的石高没有这么高,那时候比较混乱
不过除了边远地区,其他的石高和战国比没什么区别的
都开发完了。。。。
总约2400
江户幕府中期达到3000W
算是顶峰吧
战国时代不可能超过2400W
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