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一般都具有嘲讽的意思,有时还带有警醒的意味,最多令人苦笑,幽默则是使人开心
讽刺虽然也能让别人笑 但是没有内涵 幽默会让人事后回忆你的话语时脸上露出笑容
讽刺可以算作为冷幽默,讽刺和幽默的关系就如同笑话和冷笑话一样。
幽默是唤起会意微笑的,讽刺是击伤对方灵魂的。
以下这篇是幽默与讽刺的区别科学思维方法论,可以参与借鉴一下:
最显著的区别是讽刺含有明显的贬意。它是嘲笑,是批评和抨击,在不同程度上使人尴尬,以至狼狈不堪。讽刺有善意的,有恶意的。也有非恶意却也说不上是善意的。
幽默无批评含义,或只带极轻微的批评,或全无贬意,它是无恶意的,或是善意的。
不寻常,即异常,反常都会逗人笑。异常和反常便和失误、出错、事与愿违、傻事、蠢事、自相矛盾等相关。把对方置于这种地位,使之成为笑柄而加以轻蔑、贬低,以此进行批评和攻击,这是讽刺的效果和目的。
明朝冯梦龙撰《古今谭概》记一则故事:
北使李谐至梁,武帝与之游历。偶至放生处,帝问日:"彼国亦放生否?"谐日:"不取,亦不放。"帝惭之。梁武帝为什么惭呢?因为李谐的话里有话,揭出所谓放生善举的虚伪性--先捉后放,然后还要去捉来放,何善之有?
在火车上,旅客甲:的手帕不见了,硬说是坐在他旁边的乙偷了。但过一会儿,甲在自己身上找到那手帕,便很不好意思地向乙道歉。
乙冷静地回答:"没关系。刚才我把你当成一位绅士,你把我当成一个小偷。看来,我们两人都错了。"
这话的意思很清楚,使旅客甲十分尴尬。而且语言含蓄、曲折,尖刻但无火气,使对方哭笑不得。
许多民间俗语是幽默又讽刺的,如说:"看见猪头肉,赶紧要还俗"、"说他胖,他就喘"、"做个俏眼给瞎子看"。俏皮话里也有很多这类的话,如"抱着元宝跳井--舍命不舍财"、"狗掀帘子--尽仗着嘴"。
再一个区别是,幽默总是会引人笑的,讽刺也引人笑,但未必都能使人笑。因为讽刺中有的出于义愤,有的带感伤,有的十分严肃,这就不像幽默那样令人顿时感到轻松,笑了起来,如鲁迅写的:
中国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对于人,是一向非常重视的。至于偶有凌辱诛戮,那是因为这些东西并不是人的缘故。皇帝所诛者,"逆"也,官军所剿者,。'匪"也,刽子手所杀者,"犯"也。满洲:
人"入主中夏"不久也就染了这样的淳风。雍正皇帝要除掉他的弟兄,就先行御赐改称为"阿其那"与"塞思黑",我不懂满洲话,译不明白,大约是"猪"和"狗"罢。(《"抄靶子"》)
这里用的是貌似客观的也是表示赞同的语气说的反话,这是一种幽默技法,也是讽刺技法,幽默而志在讥讽,看了令人感到凄怆、愤慨,虽有奇趣却很难引人笑起来。
许多漫画,尤其是被压迫者的漫画常含愤怒哀怨之情,这时画出的讽刺画虽然有滑稽的刻画,看了就不惹人笑。只有在事过境迁之后,再看时,心情不同,那时才会笑起来。在文学作品中,有些讽刺文笔,看了会使人感到滑稽,也许能引人会心一笑,也许不引人笑。例如英国作家吉英·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描写一位年轻的,十分庸俗的牧师柯林斯,他对有财势的咖苔琳夫人敬若神明,对她巴结谄媚到使人肉麻的程度,提到她的女儿时,人问他:"她觐见过皇上吗?在进过宫的仕女们中间,我好像没有听见过她的名字。"他说:
"不幸她身体柔弱,不能进京城去,正如我有一天跟咖苔琳夫人所说的,这实在使英国的宫廷里损失了一件最明媚的装璜;她老人家对我这种说法很是满意。你们可以想象得到,在任何场合下,我都乐于说几句巧妙的恭维话,叫一般太太小姐们听得高兴。我跟咖苔琳夫人说过好多次,她的美丽的小姐是一位天生的公爵夫人,将来不管嫁给哪一位公爵姑爷,不论那位姑爷地位有多高,非但不会增姐的体面,反而要让小姐来为他争光。这些话都叫她老人家听得高兴极了,我总觉得我应该在这方面特别留意。"这里用的是讽刺笔法,但看了未必会都引人笑。
这位牧师在向一位小姐求婚时说的话更是大出洋相。但看了虽觉可笑,也不像那些矛盾更集中的曲折用笔那样令人忍俊不禁,这种情况在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这也是讽刺和幽默在方法上有所不同之处。
既幽默又讽刺的例子多极了,特别是在笑话、漫画和相声中,几乎常是两者并存,可说是幽默作品,也可归属于讽刺作品。所以幽默和讽刺有时很难区分得非此即彼,界线分明。幽默和讽刺的艺术手法基本相同,又都会使人发笑,而且两者经常结合很紧,所以西方国家把讽刺列为幽默的一种类型(type),是有根据的。
在相声中,幽默和讽刺结合很紧,讽刺必须是幽默的,幽默中也会有讽刺,是逗笑的。
幽默和滑稽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非常灵活。除用文字语言外,也用表演、行动、举止、表情、音乐、图画等等。例如,一个阔佬掉在河里几乎灭顶,大声呼救。一个农民见了,跳下水把他救了起来。阔佬非常感谢,从荷包里拣出一元钱给农民作为救命的答谢。那农民接了钱,看他一眼,就掏出五毛钱找回给他。
农民一句话也没说,但找回钱的动作却含有尖锐的讽刺--阔佬的一元钱意味他那条命的价值,但农民看他那样吝啬刻薄,对他另作估价--只值五毛。
据说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大概在重庆,一位正直的某要人见政治的腐败黑暗,很是气愤。在一次开会时,他白天打着灯笼走进会议厅,也是一言不发。别人了解他的个性,心里就明白了。
批评性的漫画,一般称为"讽刺画",有政治讽刺画,社会讽刺画等等,但其中有不少这类作品使用的不是讽刺手法,或难说是讽刺手法。比如想批评那些不尊重父母、虐待父母的人,画的是他把父母赶出门,画他怒骂老人,诸如此类,并无奇巧的构思。这样的画法在漫画中,其艺术效果要比曲折、含蓄的奇巧的表现方法差得多。正如有些标明是《幽默画》、《小幽默》的作品,其实并不幽默一样。有的看来似乎是幽默的,但不能感人。我看过一则《小幽默》的对话:
演员:扮演地下工作者,恐怕我于不了,我不会跳舞,也不会开车。
导演:没关系,找替身就行。
这是批评一些演员缺乏锻炼,批评导演要求不大严格的。但话说的偏直,如同一般语言,不觉奇巧,幽默感不足,缺少讽刺的艺术魅力。
讽刺和幽默如此紧密相关,一般来说,像幽默那样,讽刺是以滑稽手法来批评和抨击的。讽刺多以滑稽作为它的表达手段;也可说,讽刺一般是用幽默方式进行批评和抨击的。讽刺的奇巧,经常表现在形式和内容的矛盾上,例如语气很平和,但含义十分尖刻,严厉得很,如棉里藏针。前面所举的那些讽刺性的例子就是这样的。
讽刺常用说笑话的方式。清朝石成金所撰《笑得好》有一则:
有人买得猴狲,将衣帽与之穿戴,教习拜跪,颇似人形。一日,设酒请客,令其行礼,甚是可爱。客以酒赏之,猴饮大醉,脱去衣帽满地打滚。众客笑日:"这猴狲不吃酒时还像个人形,岂知吃下酒去,就不像个人了。"这笑话显然是编来嘲笑醉酒的人的。
称为《小幽默》的幽默对话,其中有不少是讽刺性的如:--你怎么这次不参加检查团了?
--唉,最近肚子不大舒服,大夫说不要喝酒,不要吃大鱼大肉,烟也得少抽。
在讽刺作品中,给人起讽刺性的名字和绰号,是常见的。如郑廷玉的喜剧《看钱奴》里,这位看钱奴名叫贾仁--和"假仁"谐音。钱钟书的小说《围城》里有一位名叫李梅亭的大学教师,"梅亭"和英文"matin9"谐音,意其为交配。契诃夫的《变色龙》里,巡官奥楚蔑洛夫,"奥楚蔑洛夫"这个俄文的意思是"疯癫的"。《普里希别叶夫中士》里,这位一贯欺压百姓的沙俄军士"普里希别叶夫",俄文的意思是"压碎"。
在文学作品中,以谐趣的笔法使人感到轻薄和讽刺的描写,在莫泊桑的《羊脂球》里看得很明显。请看他写在车上的几个人:
"卡雷一拉玛东太太比丈夫年轻得多,那些派到鲁昂来驻扎的好人家出身的军官们常常在她身上找到安慰。"
"坐在她旁边的是于贝尔·德·布雷维尔伯爵和夫人。他们的姓氏是诺曼底省最古老、最高贵的姓氏。伯爵本人是一位气派很大的老绅士,他用尽心机在服饰上下功夫,好突出他和国王亨利四世天生的相似之处。按照一种对他的家庭大有光荣的传说,亨利四世曾使布雷维尔家族中一位女子怀了身孕,这女子的丈夫因此晋封伯爵并荣任了省长。"
"时常有人打哈欠,一个人打完,马上就有另一个人跟着打;并且人人轮流着都打起来,按照各人的性情、礼貌和社会地位,各有各的打法:有的张着嘴大声打,有的很谦虚地赶紧拿手挡住往外冒热气、张大了的嘴打。"讽刺语言常常是不动声色但使人明显感觉刺锋的。总的来说,讽刺和幽默在艺术方法上大体相同,后面将在"奇巧诸类"一节中略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