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经济转型时期中国公共财政体制的特点
1、财政运行目标的公共性。公共性是指公共财政解决公共问题,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把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作为组织国家财政活动的主要目标或基本出发点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运行的基本取向,也是国家财政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边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由多元化投资者、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组成的竞争性社会格局,必然要求政府及其财政综合平衡和兼顾各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面向全社会并为其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以便为全国不同地区,多种经济成分,多元市场主体和经济实体,提供必要的社会投资及生产经营的公共性基础条件,以及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有序的市场经济秩序,从而推动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2、财政收支活动的公共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市场主体、法人实体和城乡居民依法缴纳的各种税赋,使中国的财政收人来源具有更大的广泛性和公共性,决定了中国公共财政的人民性。因此,财政支出安排要坚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则,为城乡居民提供国民待遇和均等服务的机会,公共性支出要集中于国家政权机构的运转、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和科教文卫发展需要、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以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社会公共需要或方面。而且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把满足其公共支出需要的适应性程度或水平作为组织国家财政收支活动的重要边界,以及衡量财政收支规模适当与否的一个重要标志。
3、公共财政支出面临扩张压力。19 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曾预言“:进入工业化以后,经济中的公共部门在数量上和比例上仍将具有一种内在的扩大趋势,公共支出将不断膨胀。”公共财政扩张既是中国进入工业化中期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来自经济转型过程中各种矛盾激化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竞争白热化所构成的压力。首先,从经济环境来看:随着经济社会日益发展,国家职能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扩大,从而导致政府经济活动不断增加,所需的公共支出日益攀升。根据“瓦格纳法则”,当国民收入增长时,财政支出规模会以更大比例增长;与此同时,R.A.马斯格雷夫认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政府支出的规模逐渐增长。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致使人们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有了更宽的比较范围,部门、地区之间的相互攀比,造成纳税人对政府支出的非理性要求十分突出。其次,从社会环境来看:当前中国社会结构处于全面转型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纠缠在一起,相互牵连、相互联系,使得社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变得十分棘手和困难,常常需要支出较多的财力同时解决多个矛盾和问题才能治标治本。最后,从国际政治环境来看:国际投资环境的激烈竞争,使中国在保证经济增长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进行财政税收体制的改革造成了外在的压力。
4、财政行为的规范性和法制性。法制性是指公共财政以法制为基础,实行规范管理。财政是国家职能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政权的物质或财力基础。从本质上讲,财政职能是国家职能,是由政府的事权范围决定的。而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各项事权则往往是通过立法程序来规定,通过相关的法律来加以明确界定的。因此,由国家职能特别是政府事权所决定的财政行为或财政活动,往往也具有法制性、规范性和公共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