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泡是根据电流的热效应原理制成的。灯泡接上额定的电压后,电流通过灯丝而被加热到白炽状态(2000C以上),因而发热发光.从而在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而光是能量的一种形式是由原子释放出来的。它是由许多微小类似粒子的小团组成的,这些类似粒子的东西有能量和动量但没有质量。这些粒子叫做可见光子,是光的最基本单位。
当电子受到激发的时候原子就会释放出可见光子。如果你已经知道原子是如何工作的话,那你也就知道电子是围着原子核走来走去的负极电荷粒子。原子的电子有着不同等级的能量,主要取决几个因素,包括它们的速度和离原子核的距离。
电子不同的能量等级占有不同的轨函数和轨道。通常来说,有着大能量的电子就会离原子核更远当原子得到或失去能量的时候,是以电子移动表示变化。当有某些东西将能量传到原子的时候---以热量为例子-电子可以暂时被推进到一个更高的轨道(远离原子核)。
电子只是在这一轨道位置停留极短时间:几乎马上就被退回到原子核,到达它的原始轨道上。这时电子就以光子的形式放出额外的能量。
发光的波长取决于有多少能量被释放出来,这也就取决于电子所在的轨道位置。因此,不同类的原子就会释放出不同类的可见光子。换句话说就是光的颜色是由受激发的原子种类决定。
扩展资料:
一、灯泡的保养方法
1、不要过于频繁地开关灯的电源。
2、不要让灯泡连续发光太久。
3、不要在接线板上并联过多的电器。
4、不要在灯开着的时候插拔电源,甚至拧下灯泡。
5、不要把发热的灯泡马上拿到冷环境,反之亦然。
二、主要缺陷
1、灯泡发黑
在技术上虽已采取了阻碍钨在高温下升华的措施,但事实上钨还能在高温下升华,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热的钨蒸气遇冷后又凝华为固态晶体附在灯的内表面上。
所以灯泡会发黑变暗。另外,升华和凝华的结果使得灯丝变细,由公式R=ρ(电阻率)L/S(π r²) 可分析得到,半径r变小,灯丝电阻R变大,而灯两端的电压不变,P=U²/R ,所以灯的功率变小,亮度变暗。
2、灯的损坏
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材料、截面积、长度和温度有关。一般金属材料的电阻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灯丝钨也具有同样的性质。开灯的瞬间,灯丝温度低,电阻小,所以灯丝易出现过热而熔断。
工作一段时间后,灯丝温度升高,阻值附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灯的电流和功率接近额定值,因而难损坏。一只“220V、60W”的白炽灯由公式R=U²/P计算得到的热态电阻是807欧,而不工作的冷态电阻实测值是63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灯泡
最基本的原理是在电压下电子的跃迁作用。
霓虹灯原理在密闭的玻璃管内,充有氖、氦、氩等气体,灯管两端装有两个金属电极,电极一般用铜材料制作,电极引线接入电源电路,配上一只高压变压器,将10~15kV的电压加在电极上。由于管内的气体是由无数分子构成的,在正常状态下分子与原子呈中性。在高电压作用下,少量自由电子向阳极运动,气体分子的急剧游离激发电子加速运动,使管内气体导电,发出色彩的辉光(又称虹光)。霓虹灯原理的发光颜色与管内所用气体及灯管的颜色有关;霓虹灯原理如果在淡黄色管内装氖气就会发出金黄色的光,如果在无色透明管内装氖气就会发出黄白色的光。霓虹灯原理要产生不同颜色的光,就要用许多不同颜色的灯管或向霓虹灯管内装入不同的气体。
白炽灯是将电能转化为光能的,以提供照明的设备,其工作原理是:电流通过灯丝(钨丝,熔点达3000多摄氏度)时产生热量,螺旋状的灯丝不断将热量聚集,使得灯丝的温度达2000摄氏度以上,灯丝在处于白炽状态时,就象烧红了的铁能发光一样而发出光来。灯丝的温度越高,发出的光就越亮。故称之为白炽灯。
灯丝上有电流通过,实际上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使得灯丝中的电子、原子核等微粒的平均速度加快,能量增加。
微观的角度,可能有电子从基态跳到激发态,或从能量较少的激发态跳迁到能量较多的激发态,电能转化成内能,使得电灯灯丝的温度升高。
温度高到一定程度,一般要在1000摄氏度左右,就能发光。开始是红外线,温度高到一定程度,就能发出可见光。
微观的角度,可能有电子从激发态跳到基态,或从能量较多的激发态跳迁到能量较少的激发态。放出能量。这里电能转化成了内能和光能。
电能,通过钨丝产生热量达到一定温度时它会发光(在钨丝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时如果灯泡漏气钨丝会和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断丝)
电子通过有较大阻值的钨丝时,电子受阻较大从而产生较多的热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