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答
(1)症状和发病规律黄瓜灰霉病是日光温室冬季黄瓜生产最重要的病害之一,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从开败的雌花花瓣侵入,造成花腐烂,并长出灰色霉层。进而为害柱头,然后向果实扩展。果实发病开始果皮呈灰白色水渍状,病部逐渐变软、腐烂,出现大量的灰色霉层。如病花、病果落在叶片和茎上,则引起叶片和茎上发病。叶片病斑呈V形,有轮纹,后期也生灰霉。茎主要在节上发病,病部表面灰白色,密生灰霉,当病斑绕茎一圈后,茎蔓折断,其上部萎蔫,整株死亡。黄瓜灰霉病的病菌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分生孢子借气流、灌溉水和田间操作传播。花期是病菌侵染的高峰期,幼瓜膨大期浇水后,因湿度大而使病果猛增,这是烂果的高峰期。发病的适温20℃左右,相对湿度75%时病害开始发生,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发病严重。可见,灰霉病菌喜低温、高湿和弱光条件,加上肥料不足,长势弱,浇水过多,放风不好,更利于病害发生发展。
(2)防治方法①加强栽培管理,低温季节经常清洁棚膜,增加光照,提高温度,尽量降低室内空气湿度。②定植前几天,用50%灭霉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向苗床喷洒,做到瓜苗带药定植。③一旦发现病害,趁病部尚未长出灰霉之前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并喷药防治。可用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50%农利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40%施佳乐(嘧霉胺)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布。④发病初期用速克灵烟剂或25%多霉清烟剂或3.5%特克多烟剂,每667米2每次250克,密闭烟熏防治,傍晚进行,每7天一次。
提示板
由于灰霉病的病菌主要从开败的雌花花瓣侵入,因此,将黄瓜凋萎后的花瓣及时摘除,装在塑料袋内,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可明显减少病菌在田间的传播。
(1)危害症状。灰霉病主要危害黄瓜的花、瓜条、叶片、茎蔓,严重时也危害较大的瓜。病菌多从开败的雌花入侵,引起花腐烂,长出灰褐色霉层(菌核),病害向嫩瓜条扩展,最初出现水渍状淡褐色斑,进而斑点扩大,小瓜条变软、腐烂和萎缩,病部生灰褐色霉层。大瓜病部先发黄,后长出白霉并逐渐变成淡灰色,最后腐烂脱落。病花落在叶面上,引起叶片发病,多产生直径为20~25毫米的大型枯斑,边缘明显,在高湿条件下产生灰霉。烂花烂瓜落在茎上,能引起茎部腐烂,瓜蔓折断,引起烂秧,严重时植株死亡。
(2)药剂防治。可使用65%甲硫?霉威可湿性粉剂700倍液喷雾;或使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间隔期为1天(蔬菜);或使用50%乙烯菌核利干悬浮剂800倍液喷雾,间隔期为4天(蔬菜);或使用木霉菌2亿活孢子/克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间隔期为7天(蔬菜);或使用10%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
(1)症状与发病条件。
黄瓜灰霉病为害瓜花、幼瓜、茎、叶等。以为害瓜花和幼瓜最为普遍。发病初期幼瓜蒂部成水渍状,色渐变浅,病部变软、腐烂。潮湿时,病斑表面密生灰黑色霉状物,花瓣枯萎脱落,瓜条停止生长,瓜尖腐烂。叶部发病,病菌多从边缘开始侵染,病斑呈V字形向叶内发展,病斑上有不明显的轮纹;叶片发病,病斑初为水渍状,后变为浅灰褐色,中间有时有灰色霉状物,病斑直径0.2~0.25厘米,其边缘较明显,有时病斑上有不明显的轮纹。茎部发病,病部溃烂,表面生灰褐色霉状物,前部瓜蔓折断死亡。
灰霉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属真菌侵染所致,其病菌最适宜发病温度为18~23℃,最高32℃,最低4℃,当湿度达90%以上时发病严重。
(2)防治方法。
防治黄瓜灰霉病要实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①选用抗病品种;嫁接育苗、壮苗定植;注意与非瓜类作物轮作;增施生物菌有机肥、磷钾肥和微量元素肥料,减少氮肥使用量,预防瓜秧徒长;调整好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维持植株健壮长势,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性能。
②调整好生态环境。大田栽培要实行南北行向,适当增大行距,改善通风条件,降低田间小气候湿度;在设施中栽培,白天实行高温管理(30~35℃),夜晚加大通气量,实行低温管理(10~16℃),降低室内空气湿度,创造一个不适宜灰霉病侵染发育的环境条件,控制病害的发生。
③及时摘除病瓜、病叶,对各种病残体要随即及时就地掩埋,严禁随地乱扔,散发病菌,传染病害。
④化学防治。药剂选用天达2116瓜茄果专用型加以下杀菌剂防治效果较好,但不可与碱性药剂混用。
50%凯泽水分散剂1500~2000倍液、10%世高2000倍液、99%天达恶霉灵3000倍液、50%扑海因800倍液、50%速克灵800倍液、25%阿米西达2500~3000倍液、灰核威800倍液、菌核净600~800倍液、多抗霉素600倍液、65%抗霉威800倍液。设施栽培可用5%万霉灵粉尘剂,每亩温室1000克,喷粉预防,或25%灰霉清烟雾剂、45%灰太狼烟雾剂,每亩温室300~400克熏烟预防。
一、病理特征
黄瓜灰霉病是黄瓜生产最重要的病害之一。成株期发病,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为害叶片和茎。病菌主要从开败的雌花花瓣侵入,造成花腐烂,并长出灰色霉层。进而为害柱头,然后向果实扩展。果实发病开始果皮呈灰白色水渍状,病部逐渐变软、腐烂,出现大量的灰色霉层。以后花瓣枯萎脱落,被害幼瓜轻者生长停滞,严重时瓜条腐烂脱落。如病花、病果落在叶片和茎上,则引起叶片和茎上发病。叶片病斑呈“V”字形,有轮纹,后期也生灰霉。茎主要在节上发病,病部表面灰白色,密生灰霉,当病斑绕茎一圈后,茎蔓折断,其上部萎蔫,整株死亡。
二、发病条件
发病的适温20℃左右。相对湿度75%时病害开始发生,相对湿度达90%以上时,发病严重。可见,灰霉病菌喜低温、高湿和弱光条件,加上肥料不足,长势弱,浇水过多,放风不好,更利于病害发生发展。
三、发病规律
病原真菌主要以菌丝体、分生孢子在病残体上越冬,或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分生孢子借气流、灌溉水和田间操作传播。花期是病菌侵染的高峰期,幼瓜膨大期浇水后,因湿度大而使病果猛增,这是烂果的高峰期。
四、病害防治(物理防治)
1、合理施肥,忌偏施氮肥,应适当多施磷钾肥,培育健壮植株,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2、合理灌溉,小水勤浇,不宜大水漫灌,避免在阴天浇水,防止湿度过大;
3、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摘地面除近老叶、病叶,清除已感病的花和瓜;
4、合理密植,增强通风透光,降低湿度。
一、症状
主要为害幼瓜、叶、茎。病菌多从开败雌花侵入、致花瓣腐烂,并长出淡灰褐色的霉层,进而向幼瓜扩展,致脐部呈水渍状,幼花迅速变软、萎缩、腐烂,表面密生霉层。较大的瓜被害时,组织先变黄并生灰霉,后霉层变为淡灰色,被害瓜受害部位停止生长、腐烂或脱落。叶片一般由不得脱落的烂花或病卷须附着在叶面引起发病,形成直径20~50毫米大型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缘明显,表面着生少量灰霉。烂瓜或烂花附着在茎上时,能引起茎部的腐烂,严重时下部的节腐烂致蔓折断,植株枯死。
二、 病 原
(Botrytis cinerea Pers .) 称灰葡萄孢, 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有性世代为(Sclerotinia fuckeliana (deBary )Fuckel )称富克尔核盘菌,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菌的孢子梗数根丛生,褐色,顶端具1~2次分枝,分枝顶端密生小柄, 其上生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细胞,近无色,大小5.5~16(5.0~9.25微米(平均匀11.5(7.69微米),孢子梗811.8~1772.1(11.8~19.8微米。除侵染黄瓜外, 还侵染番茄、茄子、菜豆、莴笋、辣椒等多种蔬菜。
三、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菌丝或分生孢子及菌核附着在病残体上,或遗留在土壤中越冬,越冬的分生孢子和从其它菜田汇集来的灰霉菌分生孢子随气流、雨水及农事操作进行传播蔓延,黄瓜结瓜期是该病侵染和烂瓜的高峰期。本菌发育适温18~23℃,最高30~32℃,最低4℃,适温为持续90%以上的高湿条件。春季连阴天多,气温不高,棚内湿度大,结露持续时间长,放风不及时,发病重。棚温高于31℃,孢子萌发速度趋缓,产孢量下降,病情不扩展。
四、 防治方法
采用生态防治变温管理,抑制病菌滋生,结合初发期用药,采用烟雾法或粉尖法及喷雾法交替轮换等施药技术。
1、棚内搞好生态防治, 推广高畦覆地膜或滴灌栽培法,生长前期及发病后,适当控制浇水,适用时晚放风,提高棚温至33℃则不产孢,降低湿度,减少棚顶及叶面结露和叶落归根 缘吐水。
2、加强棚室管理。苗期、 果实膨大前一周及时摘除病叶、病花、病果及黄叶,保持棚室干净,通风马牛不相及透光。
3、棚室发病初期采用烟雾法或粉尘法,烟雾法用10%速克灵烟剂,每亩次200~250克或45%百菌清烟剂, 每亩次250克,熏3~4小时; 粉尘法于傍晚喷撒10%灭克粉尘剂,或5%百菌清粉尘剂,或105杀霉灵粉尘剂,每亩次一公斤,隔9~11天1次, 连续或与其它防治法交替使用2~3次。
4、预防用药:方案一:奥力克霉止30ml,兑水15公斤,每7—10天1次
方案二:奥力克霉止30ml+金贝40ml兑水15公斤,每7—10天1次
发病前期:方案一:奥力克霉止50ml+金贝40ml,兑水15公斤水,5—7天用药1次,连用2-3次;
方案二:奥力克霉止50ml+霜贝尔30ml,兑水15公斤, 5—7天用药1次,连用2-3次。
方案三:奥力克霉止50ml+细截30ml,兑水15公斤,每5—7天用药1次;
发病中后期:
奥力克霉止50ml+40%嘧霉胺悬浮剂10—15g或碧秀丹( 氯溴异氰尿酸)30g或丙环唑10ml或4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5—20g或乙霉多菌灵20g,兑水15公斤,3—5天用药1次。
奥力克霉止50ml+10%多抗菌素15g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35g或70%百菌清30g,兑水15公斤,3—5天用药1次。
奥力克霉止50ml+40%菌核净可湿粉剂20g或40%腐霉利可湿粉剂15—20g,兑水15公斤,3—5天用药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