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什么意思
2024-12-04 21:20:07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摘要:“寓论断于序事”是司马迁写《史记》的主要技法之一,本文着重论述了“寓论断于序事”的内涵及其在新闻写作中的运用形式,旨在从史家精神和史家笔法中汲取一点有益于新闻写作的养分。

    关键词: 史记 寓论断于序事 新闻写作


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作者司马迁“因人以明史”,“以史立言”,以如椽之笔著就“一家之言”,其闪光的史家精神和高超的写作技巧历来为世人所称颂。顾炎武在《日知录》卷二十六说“古人作史,有不待论断而序事之中即见其指者,惟太史公能之。”“寓论断于序事”(“序事”同叙事)法其实不只在《史记》中广为运用,在《左传》中也有多例证,如《曹刿论战》篇以对话的方式写战争即合此法,但此法确为《史记》的一大特点,并由司马迁发挥至出神入化之境。细细想来,这一技法对于今天的新闻写作应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何谓“寓论断于序事”


“寓论断于序事”一语早见于顾炎武的《日知录》卷二十六,意为“司马迁在对当代人事的具体记叙之中,表达出系统的见解”;1) “司马迁不用专门说一些议论的话,就可以在史实的叙述中把自己的论点表达出来,这是他表达历史论点的特殊形式”。2)顾炎武为了说明司马迁这一方法,曾举五例示之:“……《平准书》末载卜式语,《王翦传》末载客语,《荆轲传》末载鲁句践语,《晁错传》末载邓公与景帝语,《武安侯田玢传》末载武帝语,皆史家于序事中寓论断法也。”3)白寿彝先生则认为“司马迁‘于序事中寓论断’的最好例子不一定是放在篇末,而往往是在篇中;不只是借着一个人的话来评论,而有时是借着好几个人来评论,不一定用正面的话,也用侧面的或反面的话;不是光用别人的话,更重要的是联系典型的事例。”4)


综观《史记》,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的写法用得非常广泛,究其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⒈ 作者在文章中不直接发表评论,而善于借他人之语刻画人物性格特征,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评价。尽管太史公在《史记》中所运用的写作技法繁多,评价人物、史实时也曾多用“论赞体”——“太史公曰:……”的形式来直接表明观点,然相比之下,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借他人之言表自己之褒贬的方法用得更为娴熟,可谓滴水不露,全无雕琢之痕、牵强之感。这一方法既鲜活地刻画了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又含而不露地表达了自己的评价,实为一举多得。这方面的例子除了顾炎武所举之外,在《李将军列传》、《商君列传》、《平准侯列传》等名篇中多有体现。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借典属国公孙昆邪为上泣曰“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表达了对李广的赞赏;又如《卫将军骠骑列传》写霍去病一事:


骠骑将军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天子尝欲教之孙吴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天子为治第,令骠骑视之,对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


文中借骠骑自己的话,寥寥数语,这位“有气敢任”的天子骄将从情态到心态俱活现纸上。5)


⒉ 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叙述过程,用活生生的事实表明观点。司马迁除了借用他人之语表达自己的评论之外,通过叙述历史事件来表达观点,同样能达到“作者隐身事外”却能更有力地表明思想观点的奇妙效果。以《淮阴侯列传》为例,文章通过韩信的几件轶事写出他早年怀才不遇而意志不凡,再通过萧何追韩信的故事,提出“如信者,国士无双”、“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后写汉高帝筑坛拜将的经过及韩信跟汉王的对话,借张良之话“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一语点睛。这一系列的叙事过程,使主人公韩信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更突出了韩信在楚汉之争中的重要作用。


《李将军列传》中更有鲜明体现,开篇不久就借典属国公孙昆邪语“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一锤定音,再到“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苟,士以此爱乐为广用。”对李广抚爱士卒的优良作风的描写,以及李广遭遇不幸后士卒、百姓的反应“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知与不知,无老壮皆为垂涕。”这一系列的叙事和描写,看似平淡不惊,实是暗含了太史公对将军的褒扬和同情,同时有力地揭露了当时统治阶级压制贤能的黑暗现实。


⒊ 司马迁善用两两对照的方法来突出历史的问题,以见作者意指。有比较方有鉴别。司马迁的“对照”方法,不仅用于同一篇幅之中,宏观来看,他还能“寓‘天下大势’于文章剪裁组织和章法结构之中”。6) 司马迁写韩信之忠义与写萧何之谨慎形成鲜明对比;写李广与卫青、霍去病的出身,治军方略不同,战争经历不同,声名和下场也各不一样;正是这些不同的对比,表现出人物鲜明的个性特征,并通过个别人物而透视出整个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⒋ 司马迁善用背景资料、细节刻画人物,佐证观点。“他的高明之处在于对历史素材的提炼,取精用宏。他最善于从历史人物陈迹旧事材料中略取数事,甚至一二事,就恰到好处地概见其人。”7)正是这些“陈迹旧事材料”表现出主人公与众不同的特点,还之以生命和灵魂。如《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择取项羽小时侯的家世写道: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故姓项氏。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於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


这段背景故事,写项羽胸怀大志,心比天高却浮躁自负,为表现项羽个性提供了更为深刻的资料和更宽泛的角度,也为后来项羽落败的下场埋下了伏笔.又如司马迁写《李将军列传》,所写战争不多,为了表现李广神勇,反取李广射石、射虎之轶事,从侧面表现:


广出独,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射之,终不能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细节描写有时看似不经意,可他能抓住人物举手投足、言行举止的微妙变化,运用传神之笔,对历史人物的各样形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同时不经意地表达出对历史人物和历史问题的品评。司马迁在《项羽本纪》中写鸿门宴时,曾有精彩一笔。项羽欲杀刘邦,然宴会中宾客皆在场,不便言语,范增就“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这两个微妙动作暗示他已下决心杀刘邦,同时描绘出摄人心魄的紧张场面。后写项羽乌江自刎后又有神来之笔“王翦取其项,余骑相蹂践争项王,相杀者数十人。”树倒猢狲散,士卒相争拿项王邀功的可悲场景和人性之丑恶面跃然纸上。


《史记》之流传千古,自有多方面因素,但若没有“寓论断于序事”法的成功运用,恐不止失色三分。学古用今,新闻写作应能借鉴此法,汲取营养。

“寓论断于序事”之用于新闻写作

回答2:

司马迁幼承父命,以撰写一部古今通史为己任。其父从年幼时即着力培养,十岁以前使之居于乡间,体味民间之疾苦。十岁后即随古文经大儒诵读《尚书》等古典著作,弱冠之后,又带着满腔热情畅游祖国山川,开阔胸襟,磨练意志,增长见闻。再往后,其父逝世,司马迁秉承父命,继承了太史令的职位,因此获得了接触历代文献和重要档案的机会。这一切,预示着一代史学大家即将长成。

但是,若仅止于此,司马迁便不会具有今日的声名,也不会令后人景仰、崇敬、同情。他更伟大的地方,在于身为史学家而同时又是一位伟大的抒情诗人。

他看事情明锐而透达,可是感情却是他卓越见解的基础;他讽刺的人物很多,然而在他笔下写来,却也依然带着大量可爱的成分;他的史书,如果不加上“浪漫”两字,就缺乏了生命的气息,缺少了永垂不朽的基石。

公元99年,司马迁一生中最惨痛的悲剧事件发生了。

李广后裔李陵以不满五千士卒,出击匈奴,对敌十余万,转战千里,斩获数千,终因道穷矢绝,投降匈奴。消息传来,武帝震怒,群臣随之争相诋毁李陵。司马迁以为李陵出生入死,不顾一己性命安危,而群臣在后方保全妻子财产,一旦前方将领有事,蜂起而攻,暴人之短,世态炎凉,功罪难辨。他怀着悲愤的心情挺身而出,为李陵辩护,终因此触怒武帝,获罪下狱。

依照法律,司马迁被判死刑或以腐刑代替。而被判此刑者可以五十万钱赎身,司马迁家无余财,无力赎罪。是忍辱负重,以完成空前绝后的伟业,还是孤注一掷,以一死证明自己的清白?司马迁面临着痛苦的抉择。

他本不欲苟且偷生于世,惟父亲和自己夙愿未了,所以甘受腐刑,以待将来。出狱后,司马迁发奋著述《史记》,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成一家之言”。《诗经》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作,《史记》亦然。司马迁忍受腐刑之辱,终于成就了这部鸿篇巨制。

《史记》为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它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例,并为后代史家所效法。

http://lianzai.china.com/books/html/980/5030/50290.html可以去看看的

回答3:

简单来说,《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并且,《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因此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的历史影响包括以下三点:
1、《史记》建立了杰出的通史体裁。
2、《史记》建立了史学的独立地位。
3、《史记》建立了史传文学传统。
此外,《史记》对古代的小说、戏剧、传记文学、散文,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回答4:

《史记》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著,记述了黄帝时代到汉武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体裁分传记、本纪、世家、列传、表。《史记》不仅仅是史学著作,由于描写历史人物生动形象,在文学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因此,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回答5:

说明《史记》的重要性及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