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六国论 知识梳理

2024-11-26 20:52:00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作者简介】

  苏洵,北宋散文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明允,号老泉,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他的文章以政论文成就最高,代表作有《衡论》、《辨奸论》、《管仲论》、《权书》等。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辩性强,富有说服力;文字简约,不事雕琢,但笔力雄劲,善作譬喻。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暴霜露 (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义:到……结局 今义:连词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今义:理解事物的能力

(5)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古义:先例,旧事 

今义:真实的或虚构的有关人物的事情

(6)后秦击赵者再

古义:两次   今义:又,又一次

(7)然后得一夕安寝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情

(8)刺客不行

古义:不去行刺 

今义::能力、本事欠缺;水平不高

3.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日削月割(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2) 名词作动词。 

义不赂秦(坚持正义)

(3) 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保全)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坚持到最终)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4.一词多义

(1)兵 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2)暴 暴霜露(动词,曝露)

   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

(3)事 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事情)

(4)犹 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副词,仍然,还)

(5)始  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始速祸焉(副词,才)

(6)向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副词,假使,如果)

     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因果。赂秦而力亏/战败而亡

(2) 连词,表修饰。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表转折。 

而秦兵又至矣/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与赢而不助五国也/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4) 连词,表承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2.之

(1) 助词,的。 

破灭之道也

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2) 定语后置的标志。 苟以天下之大

(3)代词。 

子孙视之不甚惜(指土地)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代词,前一个代“秦”,后一个代“贿赂”)

此言得之(指上文说的道理)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前一个代指“秦”;后一个助词,的)

3.以 

(1) 介词,因为。

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

(2) 介词,凭借。 

秦以攻取之外

苟以天下之大

(3) 连词,相当于“而”,才 

以有尺寸之地

(4) 介词,把。 

举以予人

(5) 介词,用。 

以地事秦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4.为

(1) 动词。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成为)

为国者(治理)

(2) 表被动。 

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5.其

(1) 代词,它。 

其实亦百倍(指获得的土地)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指赵国)

(2) 代词,他们的。 

能守其土(指燕、赵二国)

其势弱于秦(指六国

6.则

(1) 连词,就。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2) 连词,那么。 则秦国之所大欲

7.与

(1) 动词。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交好附)

(2) 介词,跟,同,表比较的对象。 

与战胜而得者

(3) 连词,和,同,表并列。 

六国与秦皆诸侯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用“也”表判断)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用“也”表判断)

  (3)夫六国与秦皆诸侯(用“皆”表判断)

2.省略句  

  (1)举(之)以(之)予人(省宾语“之”和介词宾语“之”)

  (2)(子孙)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省主语“子孙”)  

  (3)洎牧以谗诛,邯郸为(秦)郡(省定语“秦”,秦国的) 

3.倒装句

  (1)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2)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3)苟以天下之大(大天下,定语后置)  

4.被动句  

  (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为……所,表被动)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为……所,表被动)  

  (3)洎牧以谗诛

(动词“诛”本身具有被动语态)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暴秦之欲无厌  满足

B.不能独完    形容词用动词,保全

C.思厥先祖父   祖辈和父辈

D.刺客不行,良将犹在

水平不高,能力欠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不赂者以赂者丧

  洎牧以谗诛

B.较秦之所得

  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

C.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D.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则秦国之所大欲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2)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1.D(不去行刺) 2.D(连词,就/连词,那么)3.略

回答2:

上网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