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郑愁予〈右边的人〉赏析
郑愁予〈右边的人〉赏析
郑愁予(1933—)本名郑文韬,先后毕业於新竹中学、中兴大学,民国57年应邀赴美国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研究,并获艺术硕士。毕业后曾任教於爱荷华大学、耶鲁大学,教授中国文学。并曾出任联合文学社长。郑愁予是台湾「现代派」重要诗人,但是其成名作如〈错误〉、〈情妇〉、〈野店〉、〈残堡〉等,并不全然是主知的,反而几乎都是抒情诗,他是现代诗坛中令人著迷的抒情诗人。
《蓝星诗页》的作品以诗创作为主,兼及评论与译介。亦是以蓝星诗社一贯的「抒情传统」为取向,兹以一首郑愁予1960年1月10日刊在黄用主编:《蓝星诗页》第14期上的诗证明早期诗社间并非决然对立,现代派诗人也并非全然「主知」的。试看郑愁予的〈右边的人〉:
月光流著,已秋了,已秋得很久很久了
乳的河上,正凝为长又长的寒街
冥然间,儿时双连船的纸艺挽臂漂来
莫是要接我们回去!去到最初的居地
你知道,你一向是伴我的人
迟迟的步履,缓慢又确实的到达:
啊,我们已快到达了,那最初的居地
我们,老年的夫妻,以著白发垂长的速度
月光流著,已秋了,已是成熟季了
你屡种於我肩上的每日的栖息,已结实为长眠
当双连的纸艺复平,你便在我的右边隐逝了
我或在你的左边隐逝,那时
落蓬正是一片黑暗,将向下,更下
将我们轻轻地覆盖
〈右边的人〉是抒情诗,较诸前述〈错误〉等抒情诗,文字略嫌乾涩,是否受现代诗运动或论战的影响,值得再探,但仍不失为一首好诗。〈右边的人〉描述的是什麼人?诗中给了答案,是「妻」——「我们,老年的夫妻」。中国自古以来的思想即男尊女卑、男左女右(女权高涨的年代,在此我们没有贬意),〈右边的人〉在此诗中是描述夫妻、老伴侣届老临终的心境当无疑义。只是时年26、7歳的郑愁予,为何有此苍老的心境,令人好奇。
第一段诗起句「月光流著,已秋了,已秋得很久很久了 / 乳的河上,正凝为长又长的寒街」历来,月总是秋天忠实的代言人,杜甫的〈月夜忆舍弟〉「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白居易的〈望月有感〉「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也是。在诗人眼中月光是流动的,为第二行诗「乳的河上」伏笔,在这里「秋」也变成了动词,让整首诗一开始就清新活泼生动起来。重复的秋字,让深秋不知不觉的就已经是「很久很久了」,增加了诗的音乐性、韵味与耐读性。乳白色的月光河,彷佛凝化为儿时深秋长又长的寒街,冥然间,儿时玩的双连船纸艺,彷佛又一起携手挽臂随著月光河漂来一般。年老时的回忆或冥想,常常容易回溯到幼年童稚的时光,是中国人一种临老还童、落叶归根的想法驱使所然。
第二、三段诗,叙述的是一种认命的无奈的心境,也是一种夫妻白头偕老的卓然决绝的心境。虽然是「迟迟的步履」缓慢,但终究是会确实到达的,或许那速度快的像「以著白发垂长的速度」到来,但你「一向是伴我的人」因为我们是「老年的夫妻」。第三段诗后两行「当双连的纸艺复平,你便在我的右边隐逝了 /我或在你的左边隐逝,那时」当双连的纸艺复平代表的是生命终点的到来,而我们都将「隐逝」在你我彼此的左右。第四段增强了这命定的坚定的态度,虽然生命永恒的黑暗之落蓬、暗幕(代表死亡),将我们轻轻的覆盖,我们也是恒久在一起、长相左右的。或许,当时郑愁予恰巧找到了终生的伴侣,这首诗可说是知性与感性交溶的情诗,代表著至死不渝的爱情观。
《蓝星诗页》代表著蓝星诗社与当时现代诗人诗观的转折,亦即由浪漫或主知诗观的个别发展,进而转化为彼此交流、相互吸纳与成长的阶段。前述刊登的郑愁予〈右边的人〉诗作,或许可作为小小的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