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出家人为什么要落发,则有以下四种解释:
一、落发以去除世俗的烦恼
头发有“烦恼丝”的称谓,是说众生头上的头发,代表着他们心里的烦恼和欲望,虚荣和感情,所以常有“剪去三千烦恼丝”的说法。佛家认为,头发是人和世间种种烦恼的联系,剃发就可切断人与世俗烦恼的联系,去除了这些烦恼,方为佛门中人。
二、落发以切断亲情牵挂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有丝毫损伤”。身体上的一切,包括头发,都是父母赐予的,一定要好好爱护,不能有损害,否则就是对父母的不敬,对父母的不孝,所以对头发看得很重。剃发,则表示决心切断对父母亲人的牵挂,一心修行。
三、落发以示摆脱俗世不良习性
世人有种种不良的生活习性和心态,诸如懒惰,无情,冷漠,骄傲、怠慢等等,为了表示脱离这些不良习性的决心,用落发这种行动来警示自己,也让他人对自己有所监督。
四、落发以区别与其他教派
相传,佛祖释迦牟尼觉悟成佛,开始在恒河流域布教,广收门徒。因为佛祖最初对迦叶等五人说法时,亲手为他们剃去了头发,表示接受他们做自己的弟子。而当时的印度,教派林立,为了区别印度其他的教派教徒,佛教徒们纷纷剃发,以至于后来,剃头就成了加入佛门的一种仪式。
心律开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修行的根本不在场所,不在外在形式,而在于自己的内心。
【剃发(梵mun!d!ana^,巴mun!d!ana,藏skra-breg)】
僧尼出家剃度时,依法剃除须发,避世间饰好之谓。又作祝发、薙发、削发、落剃、落饰、落发、净发。《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二载,悉达多太子发心,以利剑自剃须发,云(大正3·635b)︰‘过去诸佛为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舍于饰好,剃除须发,我今亦当依诸佛法。’
后世的剃发仪节,多依《清信士度人经》之说。剃发之法,以半月一剃为例,并以头发须爪的长利为破戒之相,违犯者受越法罪。虽出家后必当剃发,但部份禅家也有不必剃发之风,如日本之黄檗宗即是。且古来的图像,作剃发现出家相者,多为声闻、缘觉之类。佛、菩萨则一般多有头发。
◎附︰《诸经要集》卷四(引《清信士度人经》)
若欲剃发,先于落发处香汤洒地。周圆七尺内,四角悬幡,安一高座。拟出家者坐,复施二胜座拟二师坐。欲出家者着本俗服,辞拜父母尊亲等讫。口说偈言︰‘流转三界中,恩爱不能脱,弃恩入无为,真实报恩者。’说此偈已,脱去俗服。(中略)虽着出家衣,止得着泥洹僧(裙),及僧祇支,未得着袈裟。入道场时,应来至和上前胡跪。和上应生儿想,不得生恶贱心。弟子于师应生父想,尊重供养。和上为种种说法,诚勖其心已,来向阿阇梨前坐。(中略)为剃发时,傍人为诵出家呗云︰‘毁形守志节,割爱无所亲,弃家弘圣道,愿度一切人。’与剃发时,当顶留五三发,来至和上前胡跪,和上问言︰‘今为汝除去顶发许不?’答言︰‘好。’然后和上为着袈裟。(中略)既着袈裟已,礼佛行道。道俗从后绕三匝已,复自说偈。(中略)行道匝已。又礼大众及二师竟,然后在下行坐,受六亲拜贺。
[参考资料] 《大智度论》卷四十九;《中阿含》卷六〈教化病经〉;《方广大庄严经》卷六;《毗尼母经》卷三;《四分律》卷五十一;《四分律行事钞》卷下(四);《十诵律》卷三十七;《摩诃僧祇律》卷二十九;《五分律》卷十四。
因为,我不是出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