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廉的官都有谁啊?(急需!!)要有小故事的!!!

2024-12-18 04:51:1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子罕,公仪休,刘宠,杨震,包拯。

不贪为宝”这则成语的意思是表示以不贪为可贵、崇高,也表示廉洁奉公。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

宋国有人得了块玉,拿去献给当权的大官子罕。子罕不受。献玉的人说:“给做玉器的师傅看过,说是件宝物,才敢贡献的。”子罕道:“你的宝物是这块玉,我的宝物是‘不贪’;我若是收下你这块玉,你和我的宝物岂不都丧失了吗?还不如各人留着各自的宝物好啊!”

那人听后跪下磕头,说:“我是个小小老百姓,藏着这么贵重的宝物,实在不安全,献给您也是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于是在本城找个地方让其住下,介绍加工买卖玉石的商行帮他把玉琢磨好,卖了个好价钱,然后让他带着钱回家做老板去了。

【念楼曰】 鲁襄公十五年即公元前五五七年,距今已二千五百五十八年。那时的大官对来行贿者的态度,比今之成克杰、胡长清辈为何如?亚里士多德云:“德性生于天成,成于习惯。”若不相信人性越来越坏的说法,那么社会习惯也就是平常所说的“风气”,影响可就太大了。

【《左传·襄公十五年》】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稽首而告曰:“小人怀璧,不可以越乡,纳此以请死也。”子罕置诸其里,使玉人为之攻之,富而后使复其所。

公仪休

常常见人在文章中感叹,社会主义国家的人民公仆,觉悟怎么还没有某某古人高呢?我对这种感叹向来就不以为然,所谓“觉悟”,指的是一个人由模糊而认清,由迷惑而明白,都是就具体的人对具体的事而言的。相对于某件具体的事情的认识,今人并不一定就比古人高明。不信,我们就来看一个例子。
《淮南子·道应训》记载了一个公仪休拒鱼的故事:公仪休在鲁国为相,这个公仪休在饮食方面最大的爱好就是吃鱼。一日,就有人投其所好给他献上了一条鱼。按咱们今人的“理解”,一个堂堂相国,收人一条鱼算什么,让人直接拎到厨房去得了。可是,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老人家竟然坚决不受。他的弟子们都劝他,你老人家最喜欢吃的就是鱼,如今人家送上门来了你怎么反而不要呢?公仪休解释说:“我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才坚决不接受这条鱼的。你们想,如果我今日收下了这条鱼而导致有朝一日丢了相位,虽然我喜欢吃鱼,却再也不能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如果我不收这条鱼,保住自己的相位,就能够长久地靠自己的俸禄买鱼吃了。”
就公仪休拒鱼这件事来说,这公仪休相国的“觉悟”还真比今天的有些“人民公仆”高。(换成今天的某些领导,你那条大鱼就是用纯金打造的他也敢收!)公仪休的“觉悟”之高,首先高在他的明智上。
“鱼我所欲也,相位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相位也。”公仪休在拒鱼时念没念叨这段话我们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公相国终究为自己的前程果断克制了爱鱼之念,他的这一抉择无疑是明智的。无论今人古人,总有许多人一旦利益障目,就变得是非不明鼠目寸光,被眼前利益牵着鼻子走,以致做了眼前利益的牺牲品。而公仪休始终没忘记凡事要权衡利弊得失,懂得不能因小失大、不能因贪图眼前利益而牺牲长远利益的道理。公仪休面对眼前利益的清醒和明智,和今日官场那些一朝大权在握,便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谋私,迫不及待大捞特捞,最终身败名裂、身陷囹圄的短视之徒相比,是不是要胜出多多?
公仪休的“觉悟”更体现在他老人家对法制对规则的敬畏上。实事求是地说,公仪休并不是不爱人家送上门来的这条鱼,他之所以没有收下这条送上门来的不义之鱼,是因为他不愿意冒丢官弃职的风险;也就是说,作为相国的他还有所畏惧。收下一条鱼,也许还不至于被免官去爵,公仪休却把它看作是对法制和规则的破坏。有了这样的开头,以后的事情就难以预料了。正是对法制和规则的敬畏,促使公仪休行事谨慎,利益当头时能三思而行,自觉用法制和规则来约束自己。“惧法朝朝乐,欺公日日忧”,公仪休于此论大概是深有体会的。“欺公”的人也许能得逞于一时,却往往难有善终。“惧法”的人也许会有诸多的牵绊,却能生活得坦坦荡荡,不必时时惧怕法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抵御种种诱惑,最终顺利绕过人生路上诸多私欲的陷阱。
今人说的“觉悟”,常常与“阶级”结合起来,被想当然地加了太多的意识形态的东西,仿佛一说“觉悟”,就上升到了高尚的人格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的高度。如此一来,当然就以为今人的“觉悟”要比古人高了。其实,在共产主义道德还只是一种美好追求的现实生活中,我们还是应回到“觉悟”的本义上。做到不被眼前利益蒙蔽心灵、敬畏法律和规则是最高的“觉悟”。

刘宠

刘宠,字祖荣,东汉牟平人。是齐悼惠王刘肥之孙,牟平侯刘渫的后代。青年时期,刘宠因“明经”被举荐为孝廉,出任济南郡东平陵县令,政绩有声。后升任豫章、会稽太守,简除烦苛政令,禁察官吏的非法行为,政绩卓著。后升职入京,山阴县(会稽郡首县,今浙江绍兴)有五六位须眉皓白的老人,特意从乡下远来给他送行,每人带百文钱赠他。刘宠不肯接受,只从许多钱中挑选一个最大的收下,以作纪念,后人便称他为“一钱太守”。清代监察御史杨维乔在诗中写道:“居官莫道一钱轻,尽是苍生血作成。向使特来抛海底,莒波赢得有清名。”
刘宠入京后,历任宗正大鸿胪、司空、司徒太尉等职。一次他出京到外地,路经亭舍,想进去休息片刻,管亭舍的官吏拒而不纳,说:“我们这里特意整顿洒扫一番,专门等待刘宠大人的到来,你有什么资格来住呢!”刘宠听了,一言不发,悄然离去。时人称颂他是一位忠厚长者。
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刘宠被免职,返回乡里。后卒于家中,葬牟平莒岛(现养马岛)。其一生清廉俭朴,在《后汉书·循吏传》中被奉为楷模。清代著名文人宋克智在诗中写道:“冷落东牟汉室亲,坚持清节作名臣。到今千有余年后,占得吾乡第一人。”

无私无畏的杨震

提起东汉人杨震,不少人感到陌生,有些人只是对他的却金“四知”熟悉。这个史料,在反腐败的文章里是经常被引用的。
还是从这个史料入手,来认识杨震吧。杨震在出仕东莱太守期间,因公务途径昌邑。县令王密本是荆州的茂才,曾得到杨震的推荐。这天已夜里,王密谒见杨震时,从怀里取出金10斤相赠。杨震毅然拒绝,说:“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说:“暮夜无知者。”杨震还是推却不受,严肃地说:“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见他如此廉正挚诚,只好羞愧地出门而去。
杨震是宏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曾执教讲学20余年,年50始出仕,历任荆州刺史、涿郡太守、司徒、太尉等职。他是大器晚成,虽50岁才当官,但官运亨通。按说,这么大的年纪才当上官,是很不容易的,用今天某些贪官的话讲,有权不用就会过期作废。但他却为政清廉,无私无畏,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敢于同邪恶势力斗争,直至被诬自杀。
在廉洁方面,却金说“四知”,只是杨震不接受私人馈赠的一个例子。是不是他的薪水很高?非也。杨震的生活并不富裕,他的家人,经常吃青菜和粗粮,出门皆以步代车。亲朋故旧诚意劝他,要他为自己的子孙后代着想,趁当官之际开办私人产业,从中牟取利润。但是,杨震始终没有同意。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意思是不给子孙购置产业,而是留下了清白廉正的名声,不也是十分丰厚的遗产吗!
无私方能无畏。尽管杨震谓位列三公,但他从不阿谀权贵,也不愿慷公家之慨去讨好他人,而是正色当朝,纠偏纠妄。汉安帝的奶母王圣,仗着抚养安帝有功,不但自己为非作歹,而且怂恿女儿佰荣在宫里恣意骄淫,行贿受贿。杨震为此上疏安帝,要求“速出阿母,令居外舍,断绝佰荣,莫使往来”。但是,由于安帝的屁护,王圣阿母和女儿佰荣更是肆无忌弹。佰荣又与朝阳侯刘护的堂兄刘瓌私通。刘瓌娶佰荣为妻以后,也因而得以袭刘护之职而擢位侍中。对此,杨震义愤填膺,再次上疏诤谏,指出刘瓌拜官封侯“不合经义”,要求将侍中之位传袭给刘护的同母弟刘威。但安帝不仅置之不理,反而在中常侍樊丰和侍中周广、谢恽等人的煽动下,为王圣阿母大修第宅。
延光三年,樊丰等人趁安帝东巡泰山的机会,伪诏争相修建住宅。不久,樊丰等人听说杨震在调查此事,害怕真情泄漏,便共同造谣中伤杨震,又奏请安帝收回杨震的太尉印绶,将他遗返原籍。当杨震行之城西几阳亭时,慷慨地对子侄和随从们说:“死者士之常分。吾蒙恩居上司,疾奸臣狡猾而不能诛,恶嬖女倾乱而不能禁,何面目复见日月!身死之日,以杂木为棺,布单被裁足盖形,勿归家次,勿设祭祠。”说罢,饮鸩酒而死,年70有余。可以说,杨震的自杀,不是自身有罪的畏罪自杀,也不是走投无路的无奈自杀,而是以自己的死来抗争社会的不公。
好在历史是公正的。顺帝时,杨震得到平反。朝廷为嘉奖他的忠贞,以礼改葬于华阴潼亭(今陕西潼关关西大道北),并立于石上,其碑至今犹存。杨震虽然已死了1876年了,但他和他的却金“四知”,仍被世人所传颂。

回答2:

悬鹅示众

明时,周新担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烤鹅,他坚决不受,但送礼人已经抢先出门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鹅挂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礼者,他就让家人领着去看那只已经风干了的烤鹅。从此,再没人自讨没趣了。

立檄拒礼

康熙19年,于成龙改任直隶巡抚。大名县县官遵循旧习,在中秋节前给他送了一份“中秋礼”。于成龙严词拒收,还特地颁布了《严禁馈赠檄》,通报了大名县县官的送礼行为,并明令所属官员,今后如果发现逢年私送者,“决不宽恕”。

棒打送礼

南北朝时,南朝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虽位高权重,但为政清廉。他曾说:“送礼纳贿,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门生因有事相求,送礼向他行贿。顾协怒不可遏,责令将这个门生重打二十大板,赶出了门外。

厚谢婉拒

宋时,刘温臾在朝中身居要职,一个自称他门生的人送给他一车粮草,刘温臾推辞不掉,当即答谢回赠他一套华丽的衣服,其价值高于一车粮草的数倍,那人见达不到送礼行贿的目的,只好将粮草拖了回去。

回答3:

三国时,胡质在魏国任州郡长官近三年,死后家无余财,只有朝廷赏赐的衣服和数箱书籍而已。对他的廉洁操守,人人称道。胡质在荆州任刺史时,其家眷都在京都。一次他的儿子胡威到住所去看望他,等回家时,胡质拿出一匹绢给他,让他路上做盘缠。胡威跪在父亲面前说:“爹爹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绢从何而来?”胡质说:“吾儿不必怀疑,此绢是我的俸禄所余。”胡威谢过父亲的赏赐,遂骑驴上路。一路上,他在打尖住店时都是自己放驴,自己砍柴做饭。
后来胡威也官任刺史,政绩卓著,清名遐迩。入晋以后,晋武帝接见了他。晋武帝谈起当年胡质的生平事迹赞叹不已,遂向胡威道:“你的清廉和你的父亲比起来怎样?”胡威答道:“不如吾父。”晋武帝问:“为什么呢?”胡威说:“臣父清廉惟恐人家知道,臣清廉惟恐人家不知道,所以臣和家父相差甚远。”
羊续在南阳郡太守任上,廉洁自守,赴任后数年未回家乡探亲。一次,他的夫人领着儿子从老家千里迢迢到南阳郡看望丈夫,不料被羊续拒之门外。原来,羊续身边只有几件布衾和短衣以及数斛麦,根本无法招待妻儿,遂不得不劝说夫人和儿子返回故里,自食其力。

羊续虽然历任庐江、南阳两郡太守多年,但从不请托爱贿、以权谋私。他到南阳郡上任不久,他属下的一位府丞给羊续送来一条当地有名的特产--白河鲤鱼。羊续拒收,推让再三,这位府丞执意要太守收下。当这位府丞走后,羊续将这条大鲤鱼挂在屋外的柱子上,风吹日晒,成为鱼干。后来,这位府丞又送来一条更大的白河鲤鱼。羊续把他带到屋外的柱子前,指着柱上悬挂的鱼干说:“你上次送的鱼还挂着,已成了鱼干,请你一起都拿回去吧。”这位府丞甚感羞愧,悄悄地把鱼取走了。

此事传开后,南阳郡百姓无不称赞,敬称其为“悬鱼太守”,也再无人敢给羊续送礼了。明朝于谦有感此事曾赋诗曰:“剩喜门前无贺客,绝胜厨内有悬鱼。清风一枕南窗下,闲阅床头几卷书。”
至今此事仍以“悬鱼”、“羊续悬枯(指死鱼)”、“挂府丞鱼”等典故被后人广为传诵。

“羊续悬鱼”喻居官清廉、拒绝受贿的意思。
汉末广西郁林郡太守陆续,卸任后走水路回老家吴郡。由于陆绩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回程竟然没有什么行李包裹。路途遥远,风高浪大,为了行船安全,陆绩只好搬了一块大石头“镇船”。陆绩一回到家,就把那压船的石头漫不经心地摞到了荒野。到了明代弘治年间,巡按御史樊祉命人把那块石头移到厅院旁,并命名为“廉石”,还建了座亭子加以保护。而到了清康熙年间,苏州知府陈彭年更把该石移进学府,把它当成了对生员进行廉洁教育的“讲用”教材。

一块石头,它只是个普通的石头,甚至在石头里面也不过是个上不了档次的“顽石”之类(否则不会被撂在荒野)。它几经辗转,未经雕琢(大概是不堪雕琢),竟得到了如此的荣光,显然已经偏离了陆绩当年拿它压船时的本意了。我不知道“腾达”了的石头内心会不会狂傲,但至少表面上它始终表现的很谦逊,它一直保持着沉默——沉默绝对是一种美德。

当我们阅读这块石头的时候,又怎能不油然而怀念为官清廉的陆绩呢?

毕竟,现在坐船也完全用不到石头了。
王书田参加工作32年,先后担任过派出所所长、公安局政委、副检察长兼反贪局长。他严于律己,两袖清风,从不以权谋私、以案谋利,从不拿法律、原则做交易。他常说,"打铁就要比钢硬,搞反贪就要自己先戒贪,无欲则刚,无欲无畏。"正是有了这样的职业操守,他冷静地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平静地与家人过着俭朴淡然的生活,克勤克俭,清廉如水,维护着法律的尊严和执法者在百姓心中的形象。
"这钱我不能收"
王书田在临潼区公安局当政委时,就是个口碑很好的领导。1997年10月,王书田的父亲病逝,干警们按照习俗,凑了9000元作为行礼送了去。
王书田处理完父亲丧事后,一回到单位就把这些礼金交给了政工科,要求逐人逐份退回去。政工科长为难地说:"王政委,你对自己要求也太严了,婚丧嫁娶,随个份子,这是人之常情,你这不是让大家难堪吗。"王书田却对政工科长说:"你告诉大家,心意我领了,我不是别人,我是政委,这钱我不能收!"
如此收礼
1999年6月,在办理临潼某旅行社经理王某某涉嫌贪污一案时,王某某的家属托人给王书田送来了好烟好酒,请他"想想办法"。
王书田对来人摇摇头只说了两个字:"不行!""客人"仍不死心,执意把礼品留下走了。无奈,王书田将这些东西上交到院政工科,并将此事向院党组进行了汇报。王某某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
宁为公穷 不为私富
王书田先后三次住院,摘掉了脾脏,他自身的机能已不能合成蛋白,为了维持生命,按医生要求,每周要注射两次人血白蛋白,一支200多元。一个月下来,他的工资收入几乎就用完了。
为给王书田治病,耗光了家里本来就不多的积蓄,还借遍了亲戚的钱。无奈之下,妻子李玉琴只得卖掉了王书田工作大半生惟一落下的一套房子,全家日子过得十分清苦。
王书田的岳父,也拿出自己积攒多年的养老钱为女婿治病,自己竟拄着拐杖在离家不远的菜市场捡拾别人丢下的菜叶。王书田住院时,女儿王楠欣每天到医院给父亲送饭,却舍不得坐公共汽车,为的是节省五毛钱的车票钱。
妻子为了照顾他的身体和生活,完全呆在了家里,为维持家庭生计操碎了心。王书田对妻子说:"下次我要是再犯病,你就别救我了,我不忍心让你、老人和孩子为我活得这么苦、这么难。"
按说王书田是副检察长,有困难完全可以向单位开口,妻子几次劝他申请补助,但王书田却说:"医保是国家的政策,我作为一名领导更不能提这个特殊要求。咱宁为公穷,不为私富。"这就是王书田!
"我最爱穿制服"
在同事的眼里,王书田一年四季都是制服在身。
谈到王书田的生活习惯,王书田的妻子李玉琴说:"他简直太节俭了,我和女儿也深受他的影响。我和书田结婚22年来,他只有三件T恤衫,全是我给他买的。最贵的一件T恤,是2003年夏天,他第一次大出血住院摘除了脾脏后回到家我拉着他上街买的,花了240多元。当时他还死活不让买,嫌太贵了。我火了,就说他,你现在都什么样了,还能穿多长时间呀。其实我心里有些话,我不愿当他面再说下去。那是他那次大出血把我吓怕了,我是担心他哪一天要是真的去了,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穿过。"
王书田在针织厂当工人时,他最爱穿的衣服就是工作服。当警察、当检察官时,他最爱穿的衣服还是制服。连过年过节都舍不得脱。他常常对家人说:"制服最好看了,穿上它让你什么时候都记得你是干什么的,什么时候都不忘自己身上的职责。"
今年73岁的刘老太太,是王书田的一个老邻居,她常对人说,王书田这官,没一点架子,真是个好人。当王书田生病后,刘老太太坚持到家里看望他,看到王书田简陋的家,老太太更是感慨万千:"我一辈子都没见过书田这么好的人,这么穷的官。"王书田说:"守得清贫,工作踏实,吃饭踏实,睡觉也踏实。"
司马光敢于直谏,不阿谀奉承;他举忠斥奸,不为身谋。在一篇《谏院题名记》上,他要求做谏官的“当志其大,舍其细,先其急,后其缓;专利国家,而不为身谋。彼汲吁名者,犹汲吁利也。其间相去何远哉!”他曾经说自己平生所作所为,没有一件事是不能对人讲的。他廉洁奉公、以节俭为乐的品德更是一直被众传颂。仁宗皇帝临终前曾留下遗诏,要赏赐司马光等大臣一批金银财宝,司马光领衔上书,陈述国家穷困,不愿受赏。但几次都未被批准,最后他将赏赐自己的一份交给谏院,充作公费。他在洛阳任职时,曾买地修筑了一所居住、读书、游览的“独乐园”,幽雅简朴,他非常满意。但当皇上的使臣到这所宅院来向他问政时,却为这低矮的瓦房、间隔的陈设暗暗发笑,他不能相信名扬天下的“司马相公”会这样寒碜!司马光的妻子死后,没有钱办理丧事,儿子司马康和亲戚们主张借些钱,也该把丧事办得排场一点,司马光不同意,并且教训儿子处世立身应以节俭为可贵,不能动不动就借贷。最后还是把自己的一块地典当出去,才草草办了丧事。这就是民间流传的所谓司马光“典地葬妻”的故事。呕心沥血著《通鉴》

春秋齐景公时,齐国的良相晏婴一生崇尚节俭。他平日粗茶淡饭,妻室只着布衣,从不奢望丝绸。晏婴自己有一狐裘,一直穿了三十年,别人讥笑他,他却泰然处之。景公称赞他勤政廉洁,并赐给他千金之裘,但他却坚辞不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