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资料: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了从选择社会主义到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进程,这也是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
新中国为进入社会主义作准备,中国走向社会主义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由梦想变为现实、由理论设计变为活生生的实践。
旧中国资料:
“七七”事变后,祖国大片河山沦陷于日寇铁蹄之下,各界爱国志士运用灯谜这一独特形式宣传抗日,唤起民众觉醒。
如“沈阳惨案发生”(猜《诗经》一句),谜底:我日构祸,其顿读为“我,日构祸”,意为在我国发生的这一流血事件是日本侵略者蓄意挑起的。
又如“抗战胜利有饭吃”(猜成语一),谜底:饱食终日,按谜格之法应倒读为“日终食饱”。这类灯谜在当时产生很大反响,并受到人们的欢迎和赞赏。
扩展资料:
新中国成立于1949年10月1日。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在勤政殿举行第一次会议。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以及周恩来等56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宣布就职。
会议结束后,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各位委员集体出发,前往天安门城楼出席开国大典。
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新中国的成立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了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旧中国沦陷于日寇铁蹄 爱国志士用灯谜抗日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新中国·新时期·新时代
旧中国签订的旧中国签订的旧中国签订的旧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平等条约不平等条约不平等条约例举例举例举例举 ①《南京条约》由清政府于1842年8月和英国签订,条约其中规定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②《中葡会议草约》和《中葡和好通商条约》由清政府于1887年和政府先后签订,条约规定澳门归属葡萄牙。 ③马关条约由清政府于1895年4月和日本签订,条约其中规定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并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旧中国旧中国旧中国旧中国重大重大重大重大屈辱屈辱屈辱屈辱事件例举事件例举事件例举事件例举 ①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 ②1919年初英、法、美等国在法国巴黎召开所谓的“巴黎和会”。中国也是战胜国之一,也派代表出席“巴黎和会”。但中国代表在会上提出的合理要求被拒绝。 ③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 1935年,日本发动华北事变,全面侵华并在1937年12月进行了惨无人道的南京大屠杀。 194919491949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不承认以前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不承认以前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不承认以前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不承认以前签订的所有不平等条约。。。。 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例举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例举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例举新中国所取得的成就例举:::: ⑴ 军事战争上:七次战役基本全胜。 ⑵ 军事科技上: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6上天等。 ⑶ 政治地位上:中国在国际上地位越来越高,现任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 ⑷ 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 ⑸ 文化教育上: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影视艺术水平也在提高。民间艺术也在保护。 ⑹ 疆土上:收复香港、澳门。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之日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典礼上要举行阅兵式, 这个设想早在1949年7月底就确定下来了。
可是,开国大典的地点选在哪里好呢?这个问题却让开国领袖们颇费脑筋。很长时间都没能决定下来。
举行开国大典,面对全中国、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这事一定要圆满。而选定一个合适场地的重要性,也就因此凸现出来。
7月,中共中央成立了以周恩来为主任,彭真、聂荣臻、林伯渠、李维汉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
开国大典的方案,很快由筹委会拿了出来。方案主要内容有三项:
一是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
二是举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式;
三是举行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筹委会认为,新中国的开国大典,这三项内容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这三者之中,阅兵式怎样举行,尤其是阅兵式在什么地方举行,决定着整个开国大典怎样进行的问题。
阅兵式怎么搞和在哪里搞的问题,成为筹备开国大典的中心问题。
开国大典筹委会成立不久,就设立了阅兵指挥机构。这个指挥机构的领导力量很强。开国元勋朱德总司令亲自挂帅,担任阅兵总司令。阅兵总指挥由聂荣臻担任;副总指挥由杨成武、唐延杰(华北军区参谋长)、唐永健(华北军区司令部作战处处长)、刘仁(中共北京市委副书记)、肖明(北京市总工会主席)、肖松(共青团北京市委书记)等人担任。
杨成武与唐延杰走上特殊领导岗位后,在中央军委的领导下,首先主持起草“阅兵典礼方案”。
这个方案拟制出来后,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在中南海怀仁堂接见筹划阅兵仪式的负责人,专门听取了有关汇报。
阅兵总指挥聂荣臻汇报了阅兵的基本设想。阅兵副总指挥汇报了阅兵方案的主要内容:受阅部队的选调、编组、阅兵程序、阅兵礼乐及受阅前的训练等事宜;方案设想,阅兵式分为检阅式和分列式。
阅兵方案顺利通过,但开国阅兵地点放在哪里,却没有当即定下来。
毛泽东对搞好阅兵很重视。他说:“我们历来主张慎重初战,这次阅兵也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一定要搞好!”
重点围绕确定阅兵地点问题,阅兵指挥所的成员们进行了反复研究。
1949年8月的一天,华北军区的几位将领来到周恩来办公室,将他们经过反复论证的两套阅兵方案,交给周恩来。
第一套方案:地点选在市中心天安门广场;
第二套方案:阅兵地点在市郊西苑机场。
这两套方案分别标画了一张部队位置及行进路线图。对于看惯了作战地图的周恩来来说,这图显得既简单又复杂。周恩来仔细看过地图后没有马上拍板。这两套方案都有优点,但也都有缺点。
阅兵地点放在天安门广场,有利条件是显而易见的:地处北平市中心,届时领袖、军队和群众水乳交融,开国大典可以搞得轰轰烈烈,特别是天安门城楼就是现成的阅兵台,不必费太多的力气,就可以让全体政协代表到天安门城楼进行检阅。并且,天安门周围街道四通八达,容易集中和疏散。
但是,在天安门广场阅兵,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参加开国大典人员众多,当日城市交通至少要中断四小时;当时长安街不够宽阔,没有经过拓宽,远不像后来那样阔气,只能横排通过步兵十二路纵队、骑兵三路纵队和装甲车二路纵队。
与天安门相比较,西苑机场的优势在于,它有宽阔的机场跑道,没有阻碍交通的后顾之忧。而且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已经取得成功的经验,1949年3月25日,华北军区为了欢迎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已经举行过由一万余人观看的阅兵式。
在西苑机场举行阅兵式的缺陷,首先是那里没有检阅台,临时搭建应付一些小的场面还可以,举行将有数十万人参加的开国大典就不行了,如果要搭建天安门城楼那样气势雄壮的检阅台,所费工程之大、投资钱财之多,在当时都是很难办到的。其次,西苑机场距市区有很长一段距离,数十万群众要参加大典,往返都不方便;假如没有相当规模的群众参加,开国大典应有的气氛就出不来,阅兵式也就达不到扬我军威的目的,会影响开国大典在国际国内的影响。再次,机场跑道虽大,但只有一条道可以进退,对参加阅兵的部队来说,行动起来很不方便。
两套方案,论证者明显倾向于第一方案,但没有拿出结论性意见。
举行开国大典的日期一天天迫近。准备参加阅兵的部队已经开始进行分列式训练。
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只有一个月了!周恩来的思维重心落在天安门上。
这座矗立于北平城中央的巍峨壮丽的古代阙楼,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它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毁于兵火后,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称天安门。它是旧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天安门城楼,从广场整体布局上看,大有“横空出世”之象。从天安门广场上放眼眺望,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熠熠生辉,显得无与伦比的庄严、雄伟。实际上,明清两朝,广场上所有的建筑,都是作为这一主体建筑的陪衬物而建筑的,这就是为什么看上去天安门城楼气势非凡的奥秘所在。天安门还是明清两代帝王从事重要活动的地方之一,其最重要的活动就是“金凤颁诏”,每逢冬至到天坛祭天,夏至到地坛祭地,以及皇帝大婚和出兵亲征等隆重典礼,都要从天安门出入。
天安门,这座封建时代北京城的最高建筑,即将消失它作为封建皇权的所有痕迹,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举行将赋予它全新的意义,使它从此拥有崭新的时空。
经过反复权衡,周恩来终于挥毫醮墨,写下了意见:
毛主席总司令少奇同志阅:
日期在政府成立之日闭幕后。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时间到时再定。检阅指挥员由聂(荣臻)担任,阅兵司令请朱德同志担任。
周 九·二
这个意见传到刘少奇手上,他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了一个松子般不大不小的圈圈。
毛泽东和朱德没有在这份意见上画圈,他们听取了周恩来的口头介绍和分析,同意在天安门前举行开国大典。
自1949年10月1日起,天安门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http://www.gwdwx.com/bbs/simple/index.php?t40364.html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里有不少的去看看!赞同26| 评论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下午15:00在北京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举行的仪式,直到21:00才结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