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最佳答案!!!
周口市历史悠久,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淮阳,古称宛丘,相传为太昊之墟、神农建都之地。夏为豫州之域。殷为虞遂封地,厉(音lài,今鹿邑东)系活动中心。周武王封舜后妫满于陈,是周首封十大诸侯之一。春秋仍为陈国,辖邑历经变化,今区内有,防(治今太康老冢附近)、柽(音chēnɡ,治今淮阳城西郑集附近、相(治今鹿邑东部,后称苦)鸣鹿(治今鹿邑县西部)、株林(今西华西夏亭),辰陵(治今扶沟县南部)、项(治今沈丘县槐店)、顿(治今项城县南顿);区外有,壶丘(治今新蔡县东南部)、株野(治今柘城县城)、沈(治今平舆县北射桥),另说今临泉县城)、焦(治今安徽省亳州市)、夷(治今亳州市东南35公里处,一名城父)、留(治今开封市陈留镇),其中沈、项、顿三个子国,系受陈国保护的附属国。战国时期,公元前479年楚灭陈,以陈为县。公元前278年楚顷襄王徙都于此,为“郢陈”,称“西楚”。
秦统一全国后置陈郡,统县12:陈、固陵(治今淮阳县城北21公里柳林集)、阳夏(治今太康县城)、苦(音hù,治今鹿邑)、项(治今沈丘县槐店),另有汝阴(治今安徽阜阳市)、寝(治今安徽省临泉县城)、新阳(治今安徽省光武附近)、柘(治今河南柘城县)、平舆、上蔡、新蔡。二世元年(前209年)陈胜、吴广在陈定都,国号“张楚”。
西汉初为淮阳郡,高帝十一年(前196年)置淮阳国,统县9:陈、扶沟、阳夏、固始(固陵)、苦、宁平(治今郸城县宁平)、新平(治今淮阳县东北12.5公里临蔡)、另有柘、圉(治今杞县城南25公里圉镇)。属兖州刺史部。东汉初因之,章和二年(88年)改淮阳为陈国,统县8:陈、阳夏、苦、宁平、武平(治今鹿邑县城西北20公里武平城)、扶乐(今太康县城西22.5公里扶乐城)、长平(治今西华县城东北9公里),另有柘,属豫州刺史部。
三国魏置陈郡,太和六年(232年)曹睿以陈4县封其叔植为陈王,遂改郡称国,陈县为陈国治,后植子志复作郡,统县6:陈、扶乐、阳夏、长平、武平、柘、属豫州。西晋初沿旧制,武帝合陈都于梁国,惠帝复置陈郡,领县5:陈、阳夏、项、苦、武平、属豫州。东晋十六国仍为陈郡,统县可考有陈、西华、长平、仍属豫州。又据《历史地理沿革表》载:晋置南顿和汝阳郡。
南朝宋初属南豫州南梁郡,后置陈郡和南顿郡,均治项县(今沈丘槐店)。陈郡统县4:项、谷阳、西华、长平;南顿郡统县不详,均属豫州。南齐仍置陈、南顿二郡,南顿郡移治南顿。北魏置陈郡、南顿郡和汝阳郡。陈郡治项县,统县5:项、长平、西华,另两县不详。南顿郡治南顿(今项城县南顿镇),统县3:南顿,另两县不详。汝阳郡治汝阳县(今商水县城头村)。统县2:汝阳、武津。均属豫州。东魏置陈郡和汝阳郡。陈郡治项县,统县4:项、长平、西华,另一县不详。汝阳郡治汝阳,统县3:汝阳、武津、征羌。均属豫州。据《太平寰宇记》载:至天平二年(535年),以淮南内附置北扬州,理项城。陈郡改属北扬州。武定元年(543年)侨置丹阳郡和秣陵县。丹阳郡属北扬州,州、郡均治项县(今沈丘槐店)。北齐百姓不附侯景改北扬州为信州,置陈郡属信州,州、郡均治项县(今淮阳县城),又置淮阳郡,治阳夏(今太康县),淮阳郡、丹阳郡亦属信州。北周改信州为陈州。
隋初为淮阳郡,治宛丘县(开皇初置),统宛丘、扶乐、太康、西华、鹿邑、溵水、南顿、项城、郸县、鮦阳(今安徽省临泉县城西)10县,属豫州。隋开皇十六年(596年)置陈州和沈州,沈州治项城县(今沈丘槐店),统项城、溵水2县。陈州统宛丘、太康、鸿沟是、鹿邑、郸等县,陈州、沈州属豫州。大业八年(612年)复置淮阳郡,治宛丘,统宛丘、太康、扶乐、西华等10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复置陈州,统宛丘、太康、项城、西华、溵水、南顿6县。武德四年(621年)置北陈州,治扶沟,复置沈州,统项城、颍东、2县。五代仍之。宋宣和元年(1119年)置淮宁府,统宛丘、西华、商水、南顿、项城5县,属京西北路。南宋置陈州,仍统5县属南京路。元,属河南江北行省汴梁路。明万历十年(1582年),陈州、商水、项城、沈丘、西华、扶沟、太康6县1州属开封府,鹿邑县(包括今郸城县东北的一部分)属归德府。清初袭明制,雍正二年(1724年)升陈州为直隶州,仍统4县,属河南布政使司。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为陈州府,府治淮宁县(今淮阳),统淮宁、太康、扶沟、西华、商水、项城、沈丘7县属河南布政使司。1912年5月撤淮宁县。1913年3月1日,废陈州府,置淮阳县,原府辖县和鹿邑同属河南豫东道。1914年5月23日改属河南开封道。
1932年8月在淮阳设第三行政督察区,原8县属之。同年10月,第三行政督察区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仍统8县,属河南省。
1949年设淮阳专区,辖淮阳、鹿邑、项城、沈丘、商水、西华、扶沟、太康8县和周口市(1948年1月置),1952年8月增置郸城县。1953年1月,淮阳专区撤销,西华、扶沟、商水(周口市改为县辖镇入商水)3县归许昌专区,余6县归商丘专区。1958年12月商丘专区撤销,东6县归开封专区。1961年12月商丘专区复设,东6县复归商丘专区。
1965年6月29日河南省人民委员会文件(〔65〕豫民字363号),析许昌、商丘两专区部分县设周口专区,辖淮阳、鹿邑、郸城、项城、沈丘、商水、西华、扶沟、太康9县和周口镇。1969年12月31日改为周口地区。2000年7月2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通知(国务院通知发于2000年6月8日):撤销周口地区和县级周口市(1980年9月26日周口镇改市),设立地级周口市,原周口市更名为川汇区;周口市辖原周口地区的扶沟县、西华县、商水县、沈丘县、郸城县、淮阳县、太康县、鹿邑县和川汇区,原周口地区的县级项城市(1993年12月16日项城县改市)由周口市代管。8月2日,周口撤地设市暨中国共产党周口市委员会成立,同时,建立周口市人民政府筹备组。2001年1月31日,周口市人民政府成立。
明朝初年,随着沙颍河漕运的开通而开始发展,最初的集镇也逐渐由沙河北岸扩展到南岸。
为了满足两岸商贾往来的需要,一户姓周的人家在南岸的子午街(今川汇区老街)开辟了第一个渡口,“周家口”也因此得名。明代万历年间,贾鲁河河道疏浚完成,于是周家口成为南接江淮,北通山陕的重要商品集散地。清初的五十年间,贾鲁河疏浚达十次,以确保河运畅通。清朝乾隆年间,周家口镇的发展达到顶峰,开辟渡口16个,拥有街道116条,常住居民数万人,流动人口达数十万人。
但是周口这个地方的历史,却更为古老。在春秋战国的时候,此地已经是做过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