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婚礼,传统的程式有六礼,分别为纳采提亲、问名换帖、纳吉卜婚、纳征下聘、请期定日、新迎大喜,亲迎之后,妇至夫家,六礼之仪已备。妇至之后,还有1、同牢,又称合卺,婿与妇行共饮食之礼也,类似现在的交杯酒。2、妇见舅姑,成婚的第二天早上,新妇拜见公婆,之后见夫家尊长亲属。3、庙见,即公婆去世的,婚后三月,新妇在宗庙祭拜公婆。3、婿见妇父母,宋时常在妇见舅姑之第二日行。
婚礼的俗礼大致有问卜与合婚、择日、催妆、障车、青庐、转毡、却扇、坐鞍、合髻(结发)、拜堂、撒帐、闹房、授巾、盖头、撒谷豆、看新妇等。以上这些在我的《传世经典与婚嫁仪俗——《醒世姻缘传》对明清山东部分地区婚嫁仪俗的表现》中有详细的介绍。如果要,把你的邮箱告诉我,我发给你。
少数民族的:
蒙古族流行一种“状元”迎亲的风俗,当天,男方要出包括新郎在内的3人,这3人的装束是,新郎是状元,另两人分别为元帅和军师。启程时,新郎要搭箭拉弓,朝东南西北各射一箭,快到女家,女家派3人乘马迎接,元帅要赏钱高声连问才能入内,开宴时,元帅军师要与女家的代言人舌战,赢了才可找新娘,当晚,新娘与娘家哭诉告别,被新郎抬到车上至新郎家再拜堂。
藏族青年订婚要签婚约证书,内容多是要双方互敬互爱孝敬长辈和财产继承等事,以诗歌形式写成。苗族,接亲嫁女时,要举行洗“和气脸”仪式,有些苗族地区,婚时要举行抢牛尾巴的仪式,一般两人情投意合,会是新郎夺去。彝族结婚有水泼新郎以讨吉利的习俗,彝族的阿细人在婚礼的第二天,新姑爷去娘家认亲,一进门,首先去泉水,挑一担清水就定了两人的终身。壮族新娘出嫁需脱鞋过桥,脱鞋表示从此脚印不再留到娘家了,过的桥是几块木板搭到新房门口的,她走完一块,拆除一块,表示新娘永远地住在丈夫家里。满族以前姑娘出嫁那天,要吃完娘家包的饺子,到了婆家,参加婚礼的男女老少一齐抢未熟的“子孙饺子”,会给新人留下一碗。
瑶族的茶山瑶,是半夜男方派房族兄弟4-6人点火把接新娘。
哈尼族,搭青棚、打“橄榄仗”和“牛屎迎亲”。哈尼哈卡多人办婚事的头一天,男女双方的家里都要各搭起一个"青棚"。这个青棚要由新郎新娘平时要好的小伙伴上山砍来木料、竹子,采来松毛、柏枝搭成。青棚上披红挂彩,装饰得喜气洋洋。搭"青棚"的当天,女方家要备办几桌酒席,请新娘的姑娘伴吃上一顿"喜饭"。席间,女伴们向要出嫁的女友祝贺,勉励她到夫家后要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过好日子,还要赠送一点礼物作为纪念。"青棚"搭好后,选择一天属"狗"日子作为娶亲的日子。 娶亲这天,新郎要请最好的伙伴陪同。陪去的人一定要双数,意思是成双成对。陪去的人要穿上最好的衣裳,带上阳伞、雨帽(竹笠)、簇拥着新郎。当娶亲的人到达女方家时,早已等候在"青棚"里的一群卡多姑娘便一哄而出,手执橄榄,嘻嘻哈哈笑着向新郎打来。这时,伴随新郎而来的伙子急忙拿出携带的阳伞和雨帽把新郎掩护起来,不让橄榄打中。并要有一两个比较得力的伙子,冒着雨点般的橄榄袭击,冲入"青棚"内将装在竹箩里的橄榄全倒在地上。与此同时,陪同新郎来的其他伙子,以最快速度跑进"青棚"里坐下来。至此姑娘们的袭击便告终止。
高山族一般是男到女家,新郎上门。只需带简单的行李、一头杀好的全猪和3-5坛的米酒,婚礼常在村头的草坪上举行,要有持续七八个晚上的庆祝晚会。纱乡族结婚人们要送给女方家一些大的有口的馒头,寓示着来年丰收幸福。景颇族结婚送亲要连闯六关。
这些婚俗太多了,我实在打不过来了,不知你是否满意。
1、三书六礼:三书包括聘书、礼书和迎书,指的是礼聘过程中来往的文书,“聘书”——订亲之书,在订婚时交换;“礼书”—礼物清单,当中祥列礼物种类及数量,过大礼时交换;“迎书”—— 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接新娘过门时用。六礼是指由求亲到说媒到迎娶完婚的所有手续。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个步骤。
2、安床:即在婚礼前几天,选一个良辰吉日,在新人的新床上铺好被褥床单,再铺上龙凤被,被上撒各式喜果,如花生,红枣,桂圆,莲子等意喻新人早生贵子。而做这些事的人必须是父母健在,兄弟姐妹齐全,家庭和睦的好命人,因为这样可以给新人带来好运。
闹洞房:老人们认为新人不闹不发,越闹越发,而且还认为闹洞房可以驱邪避讯,婚后能够如意吉祥。
3、嫁妆:嫁妆一般在婚礼前一天送至夫家,嫁妆的多少代表着女方家庭的地位和财富,一般除了衣服饰品,还有一些象征衣衣比较好的东西,比如剪刀象征蝴蝶双飞,花瓶象征花开富贵,鞋寓意白头偕老,这些都根据各地的风俗习惯而定。
4、上头:婚前择良辰吉日,男女双方在在各自的家中由梳头婆梳头,一面梳,一面要大声说: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四梳梳到四条银笋尽标齐。
撑红伞:迎亲当天,新娘站在露天处,由姐妹或伴娘在新娘头顶撑开一把红伞,意为“开枝散叶”,并向天空及伞顶撒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