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哪些?
2024-12-18 02:05:5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常锡文戏:据《江苏戏曲志》载,早在1772年,常武地区就有了“滩簧”戏,那时,人们常在劳动时唱民歌对对子,这种两个人的对子戏,后来演变成为七八人表演的折子戏,以小生和花旦为主,并逐渐流传到无锡;1921年,“滩簧”更名为“常锡文戏”,戏中增加了老生、老旦、丑角等人物。解放后,由于许多著名的“滩簧”艺人都住在无锡,而无锡锡剧团的《珍珠塔》一剧又深得群众好评,锡剧就成了“滩簧”在新时代的新称谓,但“锡剧源头在常州”已在戏曲界形成共识。

  傩舞:溧阳社渚镇的傩文化目前已发现有3种表现形式:嵩里跳幡神、蒋塘竹马灯、乘马圩跳祧神。“跳幡神”是一种祭祀歌舞,相传起源于明末清初,主要用于年终岁首祭祀山神、求祥纳福,是南方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相交融的产物。“竹马灯”相传起源于明朝中后期,是当地人民为祭奠反朝廷义军将士及战马而创立的,后演变为春节、元旦等节日祈求天下太平、五谷丰登的表演。“跳祧神”是一种祭祀舞蹈,起源于明朝中期的祧神庙会,通过表现神灵们精湛的武功,来象征天堂地府的神灵团结友爱,百姓安居乐业。3种表现形式至今均基本保存完整,目前各有六七十人从事其表演,成为苏南地区不多的几项活态傩文化遗存,在长三角地区也相当罕见。

  留青竹刻:起源于唐代。竹刻家仅利用薄薄的一层竹青和衬托竹青的红色竹肌,巧施全留、多留、少留、微留,不留的技艺,使作品现出层次明暗浓淡,翻转掩映,给人以文静、淡雅、清秀、高雅古朴的艺术享受,已成为常州一绝。史料专著上称:“清末,江苏常州留青竹刻独占鳌头。”

  此外还有被称为“乡土奇葩”,距今3000多年历史的手绘梳篦、流传于溧阳地区的太平军锣鼓、刘海粟表妹杨守玉创立于上世纪20年代的乱针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