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传统文化就能像营养品那样灌进孩子的脑袋沉淀为他们的文化素养了,这是工具理性的态度。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这就是说,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活着的传统才有传承的生命力,如果传统在上代人身上已经死了,青少年就无从习承了;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也即,要考察一个社会青少年的文化传承情况,看看成人世界的传统文化态度就可大致知道了,成人社会珍视传统文化,青少年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否则,别指望青少年能怎么尊重传统。
看看我们的成人社会是如何看待传统的。就说说建筑吧,中国许多城市在建筑文化上崇洋媚外,拆掉老城墙,毁掉四合院,用推土机铲平国家级文物,树立清一色儿的“欧陆风情”、“北欧印象”。这样的言传身教能“薰”出什么样的传统教育?
去年9月,韩剧《大长今》在中国创下了令人咋舌的收视神话,《大长今》所以如此受中国观众的厚爱和追捧,最主要是其中渗透了中国传统文化,从养生之道到人生态度,从宫廷膳食到生存理念等等———而中国的一些导演在拍着怎样一些反映传统文化的电视呢?“帝王戏”、“辫子戏”、“戏说风”等等,让人误以为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全部。成年世界缺乏健康的传统文化认识,潜移默化中对青少年形成怎样的影响?
从另一个角度看,取材于《木兰辞》的迪斯尼动画电影《花木兰》,全球票房超过1亿美元;日本改编的《三国志》和《水浒》,从漫画到游戏,衍生产品在亚洲各地热销……正如教育专家所认为的,这充分说明青少年并不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而是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发掘和教育出了大问题。成人世界在传统文化教育上的创新惰性,导致了文化传承的裂痕,青少年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
文化传承在于一代人与另一代人间的言传身教,在于总体文化环境泡菜坛般的“熏陶”作用,这大概是激励青少年继承传统文化最好的“机制”,也是惟一的
就给你找了这么多,你再自己找找吧,不知道对不对你有用。
主动学习相关知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在行动中培养对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情感。
积极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中国民族文化得到发展。
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发展观,规范言行,以实际行动做民族文化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活着的传统才有传承的生命力,如果传统在上代人身上已经死了,青少年就无从习承了;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发展教育,培养后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