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的议论文阅读能力
唐科升
在语文教学科学化的进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所关心的重要课题之一。初中 阶段的议论文教学,相对于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教学而言,其难度似乎要大一些。在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的培 养上,究竟有没有规律可循?教师应该怎样认识这些规律?应该怎样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提高学生的议论文 阅读能力呢?
众所周知,阅读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应该按照一定的梯度来进行 。人们常用“循序渐进”来表述求知与提高能力的科学过程,因此,理出议论文教学中的“序”,议论文教学 就有章可循,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做好议论文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在记叙文、说明文的教学中逐步渗入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的知识因子
阅读教学的载体,是分散在各册教材中的一篇篇具体的课文,在不同阶段,各篇课文都有各自不同的教学 要求与学习重点。但不可忽略的一点是,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单纯地记事情,既不说明一些情况,也不表示 作者的看法和态度,或者单纯地发议论,既不说明一些情况,也不谈及具体事物的。议论,作为一种表达方式 ,并不仅仅限于议论文,也可以运用于记叙文或说明文中。它们的区别,在于是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这种情 况,古往今来的文章中并不鲜见。明代茅坤说司马迁写的《屈原列传》是“以议论行叙事体”,《屈原列传》 插入议论共三处,一是从评论《离骚》中肯定屈原,二是肯定屈原存君兴国之志,再从评论楚怀王不知人之祸 中肯定屈原的为忠为贤,三是从屈原与渔父的辩论中肯定屈原坚守高洁志气。全文夹叙夹议,相互补充,写成 屈原颂歌。古人这种写法,对我们教学议论文不无启迪。
初中学生接触最早、最多的是记叙文。记叙文中往往带有议论成分。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 的第一课《这不是一颗流星》写了一个孩子渴望得到一副熊皮手套来送给他的奶奶的故事,文章结尾说:“我 原以为,孩子天真纯朴的念头像流星一样会转瞬即逝,现在我明白,这绝不是一颗流星,而是一颗心,这颗心 比大人们更真诚更纯洁。”这段文字,对孩子的褒扬之中含蓄着对大人们的批评,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现象的一 种认识,属于议论的表达方式。又如《一面》的第二部分,写出了“一面”对作者的巨大鼓舞和影响,也是议 论。这两篇文章,都是记叙文,但其中的议论成分,对文章中心的表达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
说明文中也有议论成分。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材第三册的第一课《中国石拱桥》最后说:“我国桥 梁事业的飞跃发展,表明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热情赞颂。《苏州园林》一开头,就以议论的表达方式对苏州园林作了画龙点睛的评价:“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 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引导学生区分出这几种表达方式的不同之处,告诉学生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的作用, 实际上就已经在学生心目中植入了议论的知识因子。当然,在记叙文和说明文的教学中,如果过于强调议论这 种表达方式的运用与作用,无疑是喧宾夺主。对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记叙文、说明文中的运用及作用,只能是 点滴渗入,这一课完不成,还可在下一课进行,学习的课文多了,日积月累,这种认识就会逐步得到强化。由 于学生在学习记叙文和说明文的过程中已经积存了有关议论的知识,那么,在日后的议论文学习中,对议论就 不会感到陌生,自然就会化难为易。我们可以把这个过程理解为议论文阅读教学的前期准备工作,也就是议论 文教学的“序”中的第一个阶梯。
二、根据学生已具有的记叙文、说明文的智力基础,因势利导,完成从记叙、说明到议论的平稳过渡
据调查,学生一拿到新发的语文课本后,在教师未讲之前,自己最先在课下阅读的课文是童话、民间故事 、寓言,其次是教材中有人物有情节的记叙文,第三是散文,能自觉地把教材中的议论文看一遍的学生,一个 教学班中只有一两个。这个事实告诉我们,学生对议论文的阅读兴趣并不高,教材中安排的议论文,新大纲规 定的基本课文只有9篇,初一年级安排的基本课文中的议论文只有2篇,一篇是《纪念白求恩》(一册),一篇 是《谈骨气》(二册)。讲好这两篇课文十分重要,因为它们是起始年级的议论文起始篇目。讲好这两篇课文 ,可以消除学生学习议论文的畏惧心理,调动起他们学习议论文的热情,为以后大量学习议论文奠定一个良好 的心理基础。假如在教这两篇课文时,不合时宜地讲论点、论据、论证等关于议论文的知识,那么肯定会成为 教学中的“败笔”。
由于学生上中学以后初次接触议论文,因而,不妨先从记叙起步,让学生站在记叙的知识阶梯上,引导他 们平稳地向议论的阶梯攀援。学生在小学阶段已有记叙文阅读积累,上中学以后,学习了相当数量的记叙文, 对于议论文教学而言,这是一个十分可贵的基础,再加上在记叙文的教学中已渗入了议论这种表达方式的知识 因子,那么议论文教学的“难”,相对来说,就容易解决了。
《纪念白求恩》编排在第一册的第四单元,依据教材的编写意图,把这篇课文编在这个单元是要以议论一 个人来反映革命生活的。教这篇课文,要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中的记叙性语句,如课文一开头:“白求恩同志 是加拿大共产党员,50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 来到中国。去年春上到延安,后来到五台山工作,不幸以身殉职。”这段文字,叙述了白求恩的国籍、身份、 年龄、来中国的目的,由于是记叙性文字,因而不存在多大的阅读障碍。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诱导:课文所以 要用这样一段记叙性语句,目的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议论的目的,是为了表明作者的一种看法与主张。而 议论这种表达方式在前面的记叙文中已有接触,不过这篇课文是以议论为主罢了。这样,就把议论中的记叙和 记叙中的议论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谈骨气》这篇课文,记叙的成分比《纪念白求恩》要更多一些。课文用记叙的方式列举了文天祥、不食 嗟来之食的穷人和闻一多三个例子。如果把它们单独分离出来,实际上就是三篇小记叙文。根据学生已有的记 叙文阅读的知识基础,先把它们当作记叙文来读,然后让学生思考,这三个小故事分别说的是三个人的什么精 神,它与课文开头引用的孟子的话有什么关系,要表明作者一种怎样的观点,因势利导,水到渠成,自然就解 决了议论文的论据、论证和论点的问题。
议论中结合记叙,用记叙来支持议论,是议论文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在教学中,把握好从记叙到议论的 契机,无疑会大大增强学生阅读议论文的效果。
说明几乎是议论文中必不可少的成分。《大自然警号长鸣》(四册)作为一篇议论文,其说明成分就不少 。如“在农业国中,我国每人平均耕地数量在世界上是偏少的;我国森林覆盖面积只占全国面积12%,也低于世 界的平均水平;我国的自然保护区在世界上排在后列。”这几句话从我国人均可耕地的数量,森林覆盖面积, 自然保护区三个方面说明了一个事实,即我们“也有好些不利条件”。从表达方式上说,这几句话是说明,从 它在文中的作用来说,它是为了证明观点的论据。由于学生在三册语文教材中已学过了不少说明文,对说明这 种表达方式,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积累,因而,对于这种对议论的对象作充分的说明,在此基本上再论 断是非的议论文,学习起来就能理解说明是从属于议论,是为议论服务的。这里,重要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知识 储存,使之能把说明中的议论和议论中的说明联系起来,从而站在说明的阶梯上,进而学好议论文,培养他们 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三、充分发挥基本课文的例子作用,把阅读议论文的“钥匙”交给学生,扩大他们的阅读视野,让学生再上一个新的知识阶梯
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阅读能力的梯度就不可能是一个平面,而是立体交 叉、互相渗透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议论文基本课文只有9篇(不含文言议论文),即使把这9篇课文讲得再精 再细,要让学生具备《大纲》规定的议论文阅读能力,也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的。为了弥补这个不足,教材中 编排了不少自读课文。目前,对待自读课文的态度,有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种是把自读课文当作讲读课文处 理,分析得过细过透,学生完全被当成了接受现成结论的机器;另一种是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认为升学 考试不考自读课文,因而对自读课文不加任何引导,大撒手放任自流。事实上,自读课文是基本课文的有效补 充,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基本课文的例子作用,把阅读议论文的方法教给学生,培养他们举一反三 的能力,使他们确实把这些自读课文读好、学好,才能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转化。
以《失败是一个未知数》为例。这篇课文编排在《谈骨气》之后,因而可引导学生运用在学习《谈骨气》 时掌握的方法来自学这篇课文。两篇课文中都有记叙,而且记叙的方式基本相同,记叙的内容都是相对完整的 故事,有了学习《谈骨气》一文的基础,那么,稍加指点,即可使学生明确文中的记叙部分是为了印证文中观 点的论据。由此及彼,触类旁通,学生才能真正做到“自学”,真正收到自学的效果。
学生掌握了阅读议论文的钥匙,除了引导、点拨他们自学自读课文外,还可以由此向课外延伸,引导他们 去阅读有关的课外读物,这样,就大大拓宽了他们的阅读空间,把课内和课外结合起来了。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心智技能是分阶段进行的。阅读能力作为一种心智活动能力,也是应当分阶段进行 训练的。就议论文阅读而言,这个阶段就是议论文教学中的“序”。能循着议论文教学中的“序”渐进,自然 会使学生受益,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先全盘考虑吧。语文无非三大块:基础、阅读、作文。反思下自己是哪块有问题,再深入在这一块下功夫。基础,字词句诗死记硬背、活学活用,多做练习,减少失误。阅读,文言文考记忆加理解;现代文靠大量阅读加答题方法和技巧。作文,明确文体特点,熟练使用记叙文和议论文,考前多读些中考满分作文,看看老师的点评,相信对你一定会有帮助的。如果还有问题,欢迎追问。
多读名著和文言文,
在文章旁用一两个词做批注,
每周过一遍以前的古诗,
每周背3一4篇诗、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