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 而 的意思

2024-12-29 04:21:0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8)
  表因果关系
  野芳发而(因而)幽香
  而(代词)

文言文主要这几种 那个人抄多了

回答2:

文言文中“而”多作连词,也时不时作第二人称代词,通(或)“尔”。

回答3:

回答4: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   
一)表示并列关系。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表示递进关系。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三)表示承接关系。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四)表示转折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五)表示假设关系。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六)表示修饰关系。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七)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③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   
八)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③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回答5:

而(连词)
  (1)
  从古沿用下来的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and;furthermore;moreover;but also;into the bargain;if;in case;however】
  (2)
  表示并列关系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3)
  表示递进关系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4)
  表示承接关系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宋·苏轼《石钟山记》
  (5)
  表示转折关系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6)
  表示假设关系
  诸君而(如果)有意;瞻余马首可也。――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7)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
  吾恂恂而起。――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8)
  表因果关系
  野芳发而(因而)幽香
  而(代词)
  ér
  (1)
  你;你的 【you;your】
  予岂不知而作。――《诗·大雅·桑柔》
  余知而无罪也。――《左传·昭公二十年》
  子归,殁而父母之世。――《国语·吴语》
  尽于酒肉,入于鼻口矣,而何足以知其所自来?――《庄子·徐无鬼》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而翁(你的父亲)
  (3)
  这样,此 【this】
  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4)
  又如:而夫(此人;这人)
  而
  ér
  (1)
  表示偏正关系,相当于“之”,“的” 【of】
  虞之与虢,相恃而势。――《淮南子·人间》
  (2)
  与“上”、“下”、“前”、“后”、“来”、“往”连用,相当于“以”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易·系辞上》
  而
  ér
  (1)
  用于句中,表示反问,相当于“难道”,“岂” 【how could;how is it possible】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
  用于句末,相当于“耳”,“哪”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而
  ér
  如,好象 【seem;like】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
  另见 néng
  而后
  érhòu
  【then;after that】 以后;后来;然后
  鸣呼!今而后(以后)吾将再病,教从何处呼汝耶。――清·袁枚《祭妹文》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清·黄宗羲《柳敬亭传》
  大家先议一议,而后正式表决
  而或
  érhuò
  【sometimes;every now and then;at times;every so often】 有时候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今
  érjīn
  【now】 现在,目前
  而今迈步从头越。――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而况
  érkuàng
  【let alone;to say nothing of】 连词。何况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宋·苏轼《石钟山记》
  而立
  érlì
  【thirty years of age】 指年至三十,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三十而立。――《论语·为政》
  而立之年
  而且
  érqiě
  【and;(not only…) but】 表示并列互相补充或递进
  他学习积极而且虚心
  而外
  érwài
  【other than】 ……之外
  除此而外,别无他求
  而已
  éryǐ
  【that is all】 ――用在陈述句末,表示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常跟“只”、“不过”、“仅仅”等连用,对句意起冲淡作用
  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而
  néng
  (1)
  通“能”。
  (2)
  才能 【ability】
  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墨子·尚同下》
  戒之戒之,微而异之。――《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
  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管子·小匡》
  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商君书·慎法》
  (3)
  能够 【can】
  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墨子·非命下》
  不逢汤武与恒缪兮,也孰去而知之?《楚辞·九章·惜往日》
  另见ér
  通“也”。
  《庄子·天道》:“动而持,发也机;察而省……”也与而为互文,互文通用,也作“而”义解。――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
  而
  ér ㄦˊ
  (1)
  古同“尔”,代词,你或你的:“~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2)
  连词(a.表平列,如“多~杂”。b.表相承,如“取~代之”。c.表递进,如“~且”。d.表转折,如“似是~非”。e.连接肯定和否定表互为补充,如“浓~不烈”。f.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表修饰,如“侃侃~谈”。g.插在主语谓语中间表假设,如“人~无信,不知其可”)。
  (3)
  表(从……到……):从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