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十大女诗人

2024-10-30 19:20:56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蔡文姬、苏蕙、谢道韫、班婕妤、左棻、鲍令晖、薛涛、李清照、朱淑真。

1、蔡文姬

蔡琰,字文姬,又字昭姬。生卒年不详。东汉陈留郡圉县(今河南开封杞县)人,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

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去而回到自己家里,后值因匈奴入侵,蔡琰被匈奴左贤王掳走,嫁给匈奴人,并生育了两个孩子。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用重金将蔡琰赎回,并将其嫁给董祀。

蔡琰同时擅长文学、音乐、书法。《隋书·经籍志》著录有《蔡文姬集》一卷,但已经失传。现在能看到的蔡文姬作品只有《悲愤诗》二首和《胡笳十八拍》。

历史上记载蔡琰的事迹并不多,但“文姬归汉”的故事却在历朝历代被广为流传。

2、苏蕙

苏蕙,字若兰,魏晋三大才女之一,回文诗之集大成者,传世之作仅一幅用不同颜色丝线绣制的织锦《璇玑图》。

据《晋书·列女传》记载, 苏蕙是始平(今陕西省武功县苏坊村)人,善属文。武功苏坊有一少女,名蕙字若兰,是陈留县令苏道质的三姑娘。若兰从小天资聪慧,三岁学字。

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及笄之年,已是姿容美艳的书香闺秀,提亲的人络绎不绝,但所言皆属庸碌之辈,无一被苏蕙看上。后嫁于秦州刺史窦滔。

3、谢道韫

谢道韫(生卒年不详),字令姜,东晋时女诗人,是宰相谢安的侄女,安西将军谢奕的女儿,也是著名书法家王羲之次子王凝之的妻子。

谢道韫留下来的事迹不多,其中最著名的故事,记载在《世说新语》中:谢安在一个雪天和子侄们讨论可用何物比喻飞雪。谢安的侄子谢朗说道“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因其比喻精妙而受到众人的称许。

也因为这个著名的故事,她与汉代的班昭、蔡琰等人成为中国古代才女的代表人,而“咏絮之才”也成为后来人称许有文才的女性的常用的词语,这段事迹亦为《三字经》“蔡文姬,能辨琴。谢道韫,能咏吟。”所提及。

在卢循孙恩之乱时,丈夫王凝之为会稽内史,但守备不力,逃出被抓后杀害。谢道韫听闻敌至,举措自若,拿刀出门杀敌数人才被抓。孙恩因感其节义,故赦免道韫及其族人。王凝之死后,谢道韫在会稽独居,终生未改嫁。

4、班婕妤

班婕妤(公元前48年―公元2年),名不详,汉成帝刘骜妃子,西汉女作家,古代著名才女,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善诗赋,有美德。

初为少使,立为婕妤。《汉书·外戚传》中有她的传记。她也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祖姑。她的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现存作品仅三篇,即《自伤赋》、《捣素赋》和一首五言诗《怨歌行》(亦称《团扇歌》)。

5、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

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

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李清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班婕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谢道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苏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蔡文姬

回答2:

  1.蔡文姬,名琰,字昭姬,汉族,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杞县)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时期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可惜生不逢时,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生儿育女。虽然丈夫对她恩爱有加,但异族他乡的不同生活方式让她饱尝了痛苦。
  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念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曹操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想着留在匈奴的两个儿子,文姬柔肠寸断,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其中《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该诗“真情意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2.苏蕙,字若兰,东晋前秦始平(今陕西兴平)人,据《晋书·列女传》记载,若兰从小天资聪慧,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及笄之年,已是姿容美艳的书香闺秀。
  苏蕙十六岁那年,跟随父亲游览刹阿育王寺时,认识了少年窦滔,互生爱慕,后结为夫妻。窦滔文滔武略,入仕前秦后,政绩显著,屡建战功,升任至秦州刺使。因被奸臣忌功嫉能,谗言陷害,被判罪发配流沙(今新疆白龙滩沙漠一带)。苏蕙与丈夫在阿育王寺北城门外挥泪告别。丈夫走后,苏蕙日思夜想,她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写成《回文璇玑图诗》,并织为锦书寄赠丈夫。
  《璇玑织锦诗》是一首回文诗,相传初时只有苏蕙夫妻能够读懂,文学价值极高,武周朝女皇武则天曾为其写序。
  苏蕙是位多才多艺多产的女诗人,有文记她除《回文璇玑图诗》外,还有诗著五千多首,可惜3.谢道韫,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名将谢安之侄女,说起他的丈夫王凝之,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如果提起她的公爹王羲之,恐怕不知道的人很少。
  谢道韫是东晋时名气很大的女诗人,但她的作品与其她女性的作品有很大的区别。我国古代名媛诗作,多以阴柔见长,以宛转细腻见胜,而谢道韫的作品,却多充满阳刚之气,挥洒自如,气度非凡,不让须眉。《晋书》本传记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其文风可以从她的《泰山吟》中可见一斑。
  4.班婕妤,祖籍楼烦(今山西宁武)人,班固之祖姑。西汉女辞赋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婕妤并非她的名字,因其少年时被招入宫,封为婕妤,后人就一直沿用这个称谓,以至无从可考她的真实名字。
  班婕妤少有才学,善诗赋。成帝时被选入宫,初为少使,不久立为婕妤,很受成帝的宠幸。后因受赵飞燕的嫉妒,遭诬陷,受排挤而失宠,自请侍奉太后于长信宫。成帝死后,班婕妤又要求到成帝陵守墓以终其生。伴着冢形碑影,班婕妤在孤独与寂寞中生活了五年,便离开了人世,葬于园中。辞赋作家潘承祥评价道:“班婕妤堪称古代妇德的楷模”。
  班婕妤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其中《自悼赋》、《怨歌行》是最为著名的作品,抒发了她在宫中的苦闷与忧怨。
  5.左芬,又作左棻,字兰芝,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女文学家、诗人,是著名文学家左思的妹妹。
  左芬少好学,善作文,晋武帝司马炎闻听左芬才情过人便将其纳入后宫,拜为修仪,后为贵嫔,世称左嫔妃,又称九嫔。《晋书·后妃传》有他的传记。左芬因为德才超群每每被帝王群臣赞赏,使后宫佳丽见妒。尽管谗言不断,但酷爱好虚荣的司马炎还是将她封为贵妃。
  左芬性情孤傲、淡薄自律,不像其他嫔妃那样喜欢花枝招展,争风吃醋,《晋书》中称她“姿陋体羸,常居薄室”。
  左芬的作品大部分为应诏之作,文辞甚为研丽。〈杂感诗〉是其代表作之一,该诗构思新颖,感情充沛,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
  6.鲍令晖,南朝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女诗人,鲍照之妹。关于她的生平史料上少有记载,因此对她的籍贯,也大有分歧。有说涟水人,也有说是灌云人,其实他们是山东郯城人,而后徙居建康的。
  梁代诗歌理论批评家钟嵘认为,南北朝宋齐两代能诗文的女子,只有鲍令晖、韩兰英两人。钟嵘这样评价鲍令晖:“令晖歌诗,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唯《百愿》淫矣”。
  鲍令晖曾有《香茗赋集》刊行于世,今已散佚,仅存诗六题七首。
  由于鲍令晖生活的环境不同,视野有限,她的诗作除写离思别恨之外,没有多少深厚的社会内容。可是她的诗作,拟古而创新,构思巧妙而又纯厚的手法,还是值的后人借鉴的。
  7.薛涛,字洪度,中唐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她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
  薛涛之父薛郧,仕宦入蜀,死后,妻女流寓蜀中。德宗贞元中,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令赋诗侑酒,遂入乐籍。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后世称歌伎为“校书”就是从她开始的。
  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
  在唐代女诗人中,薛涛和李冶、鱼玄机最为著名。薛涛的诗以清词丽句见长,其中不少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这在封建时代的妇女中,特别是象她这一类型的歌妓中,是不可多得的。其作品《送友人》、《十离诗》最为著名。
  8.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济南(山东济南)人,杰出的女文学家,婉约词宗,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幼承家学,早有才名。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更加孤苦。其词多写相思之情,感慨身世飘零。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历称“一代词宗”,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9.朱淑真,又作淑贞,号幽栖居士,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另说是“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相传为朱熹侄女。
  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相传朱淑真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成就颇高。
  10.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
  秋瑾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她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刻,她虽然已为人母,但还是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作品有《感愤》、《感时》等。

回答3:

1. 蔡文姬 2. 苏蕙 3. 谢道韫 4. 班婕妤 5. 左芬 6. 鲍令晖 7. 薛涛 8. 李清照 9. 朱淑真 10. 秋瑾
1. 蔡文姬,名琰,字昭姬,汉族,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杞县)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时期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可惜生不逢时,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生儿育女。虽然丈夫对她恩爱有加,但异族他乡的不同生活方式让她饱尝了痛苦。

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念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曹操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想着留在匈奴的两个儿子,文姬柔肠寸断,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其中《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该诗“真情意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2. 苏蕙,字若兰,东晋前秦始平(今陕西兴平)人,据《晋书•列女传》记载,若兰从小天资聪慧,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及笄之年,已是姿容美艳的书香闺秀。

苏蕙十六岁那年,跟随父亲游览刹阿育王寺时,认识了少年窦滔,互生爱慕,后结为夫妻。窦滔文滔武略,入仕前秦后,政绩显著,屡建战功,升任至秦州刺使。因被奸臣忌功嫉能,谗言陷害,被判罪发配流沙(今新疆白龙滩沙漠一带)。苏蕙与丈夫在阿育王寺北城门外挥泪告别。丈夫走后,苏蕙日思夜想,她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写成《回文璇玑图诗》,并织为锦书寄赠丈夫。

《璇玑织锦诗》是一首回文诗,相传初时只有苏蕙夫妻能够读懂,文学价值极高,武周朝女皇武则天曾为其写序。

苏蕙是位多才多艺多产的女诗人,有文记她除《回文璇玑图诗》外,还有诗著五千多首,可惜都以散佚。

3. 谢道韫,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名将谢安之侄女,说起他的丈夫王凝之,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如果提起她的公爹王羲之,恐怕不知道的人很少。

谢道韫是东晋时名气很大的女诗人,但她的作品与其她女性的作品有很大的区别。我国古代名媛诗作,多以阴柔见长,以宛转细腻见胜,而谢道韫的作品,却多充满阳刚之气,挥洒自如,气度非凡,不让须眉。《晋书》本传记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其文风可以从她的《泰山吟》中可见一斑。

4. 班婕妤,祖籍楼烦(今山西宁武)人,班固之祖姑。西汉女辞赋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婕妤并非她的名字,因其少年时被招入宫,封为婕妤,后人就一直沿用这个称谓,以至无从可考她的真实名字。

班婕妤少有才学,善诗赋。成帝时被选入宫,初为少使,不久立为婕妤,很受成帝的宠幸。后因受赵飞燕的嫉妒,遭诬陷,受排挤而失宠,自请侍奉太后于长信宫。成帝死后,班婕妤又要求到成帝陵守墓以终其生。伴着冢形碑影,班婕妤在孤独与寂寞中生活了五年,便离开了人世,葬于园中。辞赋作家潘承祥评价道:“班婕妤堪称古代妇德的楷模”。

班婕妤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其中《自悼赋》、《怨歌行》是最为著名的作品,抒发了她在宫中的苦闷与忧怨。

5. 左芬,又作左棻,字兰芝,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女文学家、诗人,是著名文学家左思的妹妹。

左芬少好学,善作文,晋武帝司马炎闻听左芬才情过人便将其纳入后宫,拜为修仪,后为贵嫔,世称左嫔妃,又称九嫔。《晋书•后妃传》有他的传记。左芬因为德才超群每每被帝王群臣赞赏,使后宫佳丽见妒。尽管谗言不断,但酷爱好虚荣的司马炎还是将她封为贵妃。

左芬性情孤傲、淡薄自律,不像其他嫔妃那样喜欢花枝招展,争风吃醋,《晋书》中称她“姿陋体羸,常居薄室”。

左芬的作品大部分为应诏之作,文辞甚为研丽。〈杂感诗〉是其代表作之一,该诗构思新颖,感情充沛,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

6. 鲍令晖,南朝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女诗人,鲍照之妹。关于她的生平史料上少有记载,因此对她的籍贯,也大有分歧。有说涟水人,也有说是灌云人,其实他们是山东郯城人,而后徙居建康的。

梁代诗歌理论批评家钟嵘认为,南北朝宋齐两代能诗文的女子,只有鲍令晖、韩兰英两人。钟嵘这样评价鲍令晖:“令晖歌诗,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唯《百愿》淫矣”。

鲍令晖曾有《香茗赋集》刊行于世,今已散佚,仅存诗六题七首。

由于鲍令晖生活的环境不同,视野有限,她的诗作除写离思别恨之外,没有多少深厚的社会内容。可是她的诗作,拟古而创新,构思巧妙而又纯厚的手法,还是值的后人借鉴的。

7. 薛涛,字洪度,中唐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她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

薛涛之父薛郧,仕宦入蜀,死后,妻女流寓蜀中。德宗贞元中,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令赋诗侑酒,遂入乐籍。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后世称歌伎为“校书”就是从她开始的。

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

在唐代女诗人中,薛涛和李冶、鱼玄机最为著名。薛涛的诗以清词丽句见长,其中不少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这在封建时代的妇女中,特别是象她这一类型的歌妓中,是不可多得的。其作品《送友人》、《十离诗》最为著名。

8.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济南(山东济南)人,杰出的女文学家,婉约词宗,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幼承家学,早有才名。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更加孤苦。其词多写相思之情,感慨身世飘零。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历称“一代词宗”,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9. 朱淑真,又作淑贞,号幽栖居士,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另说是“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相传为朱熹侄女。

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相传朱淑真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成就颇高。

10.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

秋瑾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她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刻,她虽然已为人母,但还是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作品有《感愤》、《感时》等。

回答4:

蔡文姬,名琰,字昭姬,汉族,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杞县)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时期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可惜生不逢时,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生儿育女。文姬归汉后,想着留在匈奴的两个儿子,文姬柔肠寸断,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其中《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该诗“真情意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苏蕙,字若兰,东晋前秦始平(今陕西兴平)人,据《晋书·列女传》记载,若兰从小天资聪慧,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及笄之年,已是姿容美艳的书香闺秀。 苏蕙十六岁那年,跟随父亲游览刹阿育王寺时,认识了少年窦滔,互生爱慕,后结为夫妻。窦滔文滔武略,入仕前秦后,政绩显著,屡建战功,升任至秦州刺使。因被奸臣忌功嫉能,谗言陷害,被判罪发配流沙(今新疆白龙滩沙漠一带)。苏蕙与丈夫在阿育王寺北城门外挥泪告别。丈夫走后,苏蕙日思夜想,她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写成《回文璇玑图诗》,并织为锦书寄赠丈夫。 《璇玑织锦诗》是一首回文诗,相传初时只有苏蕙夫妻能够读懂,文学价值极高,武周朝女皇武则天曾为其写序。 苏蕙是位多才多艺多产的女诗人,有文记她除《回文璇玑图诗》外,还有诗著五千多首,可惜都以散佚。

  谢道韫,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名将谢安之侄女,说起他的丈夫王凝之,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如果提起她的公爹王羲之,恐怕不知道的人很少。 谢道韫是东晋时名气很大的女诗人,但她的作品与其她女性的作品有很大的区别。我国古代名媛诗作,多以阴柔见长,以宛转细腻见胜,而谢道韫的作品,却多充满阳刚之气,挥洒自如,气度非凡,不让须眉。《晋书》本传记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其文风可以从她的《泰山吟》中可见一斑。

  班婕妤,祖籍楼烦(今山西宁武)人,班固之祖姑。西汉女辞赋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婕妤并非她的名字,因其少年时被招入宫,封为婕妤,后人就一直沿用这个称谓,以至无从可考她的真实名字。 班婕妤少有才学,善诗赋。成帝时被选入宫,初为少使,不久立为婕妤,很受成帝的宠幸。后因受赵飞燕的嫉妒,遭诬陷,受排挤而失宠,自请侍奉太后于长信宫。成帝死后,班婕妤又要求到成帝陵守墓以终其生。伴着冢形碑影,班婕妤在孤独与寂寞中生活了五年,便离开了人世,葬于园中。辞赋作家潘承祥评价道:“班婕妤堪称古代妇德的楷模”。 班婕妤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其中《自悼赋》、《怨歌行》是最为著名的作品,抒发了她在宫中的苦闷与忧怨。

  左芬,又作左棻,字兰芝,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女文学家、诗人,是著名文学家左思的妹妹。 左芬少好学,善作文,晋武帝司马炎闻听左芬才情过人便将其纳入后宫,拜为修仪,后为贵嫔,世称左嫔妃,又称九嫔。《晋书·后妃传》有他的传记。左芬因为德才超群每每被帝王群臣赞赏,使后宫佳丽见妒。尽管谗言不断,但酷爱好虚荣的司马炎还是将她封为贵妃。 左芬性情孤傲、淡薄自律,不像其他嫔妃那样喜欢花枝招展,争风吃醋,《晋书》中称她“姿陋体羸,常居薄室”。 左芬的作品大部分为应诏之作,文辞甚为研丽。〈杂感诗〉是其代表作之一,该诗构思新颖,感情充沛,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

  鲍令晖,南朝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女诗人,鲍照之妹。关于她的生平史料上少有记载,因此对她的籍贯,也大有分歧。有说涟水人,也有说是灌云人,其实他们是山东郯城人,而后徙居建康的。 梁代诗歌理论批评家钟嵘认为,南北朝宋齐两代能诗文的女子,只有鲍令晖、韩兰英两人。钟嵘这样评价鲍令晖:“令晖歌诗,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唯《百愿》淫矣”。 鲍令晖曾有《香茗赋集》刊行于世,今已散佚,仅存诗六题七首。 由于鲍令晖生活的环境不同,视野有限,她的诗作除写离思别恨之外,没有多少深厚的社会内容。可是她的诗作,拟古而创新,构思巧妙而又纯厚的手法,还是值的后人借鉴的。

  薛涛,字洪度,中唐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她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 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 在唐代女诗人中,薛涛和李冶、鱼玄机最为著名。薛涛的诗以清词丽句见长,其中不少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这在封建时代的妇女中,特别是象她这一类型的歌妓中,是不可多得的。其作品《送友人》、《十离诗》最为著名。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济南(山东济南)人,杰出的女文学家,婉约词宗,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幼承家学,早有才名。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更加孤苦。其词多写相思之情,感慨身世飘零。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历称“一代词宗”,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朱淑真,又作淑贞,号幽栖居士,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另说是“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相传为朱熹侄女。 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相传朱淑真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成就颇高。

  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 秋瑾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她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刻,她虽然已为人母,但还是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作品有《感愤》、《感时》等。

回答5: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才华横溢的才女,她们或出身于书香门第、或长于名门豪宅、或来自民间市井、或落魄烟花柳巷,由于所处环境不同,遭遇不同,其文风各具特色、各有千秋,或婉娩、或凄楚、或缠绵、或悲恸,那一行行美丽的诗句,尤如一簇簇含香的奇花异葩,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

1.蔡文姬,名琰,字昭姬,汉族,东汉末年陈留(今河南杞县)人,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和文学家。
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时期大名鼎鼎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是曹操的挚友和老师。生在这样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既博学能文,又善诗赋,兼长辩才与音律。可惜生不逢时,东汉末年,社会动荡,蔡文姬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生儿育女。虽然丈夫对她恩爱有加,但异族他乡的不同生活方式让她饱尝了痛苦。
十二年后,曹操统一北方,念恩师蔡邕对自己的教诲,曹操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归汉后,想着留在匈奴的两个儿子,文姬柔肠寸断,写下了动人心魄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其中《悲愤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该诗“真情意切,自然成文”,激昂酸楚,在建安诗歌中别构一体。
2.苏蕙,字若兰,东晋前秦始平(今陕西兴平)人,据《晋书·列女传》记载,若兰从小天资聪慧,三岁学字,五岁学诗,七岁学画,九岁学绣,十二岁学织锦。及笄之年,已是姿容美艳的书香闺秀。
苏蕙十六岁那年,跟随父亲游览刹阿育王寺时,认识了少年窦滔,互生爱慕,后结为夫妻。窦滔文滔武略,入仕前秦后,政绩显著,屡建战功,升任至秦州刺使。因被奸臣忌功嫉能,谗言陷害,被判罪发配流沙(今新疆白龙滩沙漠一带)。苏蕙与丈夫在阿育王寺北城门外挥泪告别。丈夫走后,苏蕙日思夜想,她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写成《回文璇玑图诗》,并织为锦书寄赠丈夫。
《璇玑织锦诗》是一首回文诗,相传初时只有苏蕙夫妻能够读懂,文学价值极高,武周朝女皇武则天曾为其写序。
苏蕙是位多才多艺多产的女诗人,有文记她除《回文璇玑图诗》.
3.谢道韫,东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东晋名将谢安之侄女,说起他的丈夫王凝之,恐怕没有多少人知道,如果提起她的公爹王羲之,恐怕不知道的人很少。
谢道韫是东晋时名气很大的女诗人,但她的作品与其她女性的作品有很大的区别。我国古代名媛诗作,多以阴柔见长,以宛转细腻见胜,而谢道韫的作品,却多充满阳刚之气,挥洒自如,气度非凡,不让须眉。《晋书》本传记她:“风韵高迈”、“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其文风可以从她的《泰山吟》中可见一斑。
4.班婕妤,祖籍楼烦(今山西宁武)人,班固之祖姑。西汉女辞赋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婕妤并非她的名字,因其少年时被招入宫,封为婕妤,后人就一直沿用这个称谓,以至无从可考她的真实名字。
班婕妤少有才学,善诗赋。成帝时被选入宫,初为少使,不久立为婕妤,很受成帝的宠幸。后因受赵飞燕的嫉妒,遭诬陷,受排挤而失宠,自请侍奉太后于长信宫。成帝死后,班婕妤又要求到成帝陵守墓以终其生。伴着冢形碑影,班婕妤在孤独与寂寞中生活了五年,便离开了人世,葬于园中。辞赋作家潘承祥评价道:“班婕妤堪称古代妇德的楷模”。
班婕妤作品很多,但大部分已佚失。其中《自悼赋》、《怨歌行》是最为著名的作品,抒发了她在宫中的苦闷与忧怨。
5.左芬,又作左棻,字兰芝,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西晋女文学家、诗人,是著名文学家左思的妹妹。
左芬少好学,善作文,晋武帝司马炎闻听左芬才情过人便将其纳入后宫,拜为修仪,后为贵嫔,世称左嫔妃,又称九嫔。《晋书·后妃传》有他的传记。左芬因为德才超群每每被帝王群臣赞赏,使后宫佳丽见妒。尽管谗言不断,但酷爱好虚荣的司马炎还是将她封为贵妃。
左芬性情孤傲、淡薄自律,不像其他嫔妃那样喜欢花枝招展,争风吃醋,《晋书》中称她“姿陋体羸,常居薄室”。
左芬的作品大部分为应诏之作,文辞甚为研丽。〈杂感诗〉是其代表作之一,该诗构思新颖,感情充沛,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优秀作品。
6.鲍令晖,南朝东海(今山东郯城)人,女诗人,鲍照之妹。关于她的生平史料上少有记载,因此对她的籍贯,也大有分歧。有说涟水人,也有说是灌云人,其实他们是山东郯城人,而后徙居建康的。
梁代诗歌理论批评家钟嵘认为,南北朝宋齐两代能诗文的女子,只有鲍令晖、韩兰英两人。钟嵘这样评价鲍令晖:“令晖歌诗,往往崭绝清巧。《拟古》尤胜,唯《百愿》淫矣”。
鲍令晖曾有《香茗赋集》刊行于世,今已散佚,仅存诗六题七首。
由于鲍令晖生活的环境不同,视野有限,她的诗作除写离思别恨之外,没有多少深厚的社会内容。可是她的诗作,拟古而创新,构思巧妙而又纯厚的手法,还是值的后人借鉴的。
7.薛涛,字洪度,中唐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她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
薛涛之父薛郧,仕宦入蜀,死后,妻女流寓蜀中。德宗贞元中,韦皋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召令赋诗侑酒,遂入乐籍。韦皋曾拟奏请朝廷授以秘书省校书郎的官衔,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往往称之为“女校书”,后世称歌伎为“校书”就是从她开始的。
薛涛和当时著名诗人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等人都有唱酬交往。居浣花溪上,自造桃红色的小彩笺,用以写诗。后人仿制,称为“薛涛笺”。晚年好作女道士装束,建吟诗楼于碧鸡坊,在清幽的生活中度过晚年。
在唐代女诗人中,薛涛和李冶、鱼玄机最为著名。薛涛的诗以清词丽句见长,其中不少作品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这在封建时代的妇女中,特别是象她这一类型的歌妓中,是不可多得的。其作品《送友人》、《十离诗》最为著名
8.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南宋济南(山东济南)人,杰出的女文学家,婉约词宗,与辛弃疾并称“济南二安”。其父李格非,北宋齐州历城县人,齐鲁著名学者、散文家。母王氏,知书善文。夫赵明诚,为吏部侍郎赵挺之之子。
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工书能文,通晓音律,幼承家学,早有才名。婚后与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整理,编写了《金石录》。中原沦陷后,与丈夫南流,过着颠沛流离、凄凉愁苦的生活。明诚病死,境遇更加孤苦。其词多写相思之情,感慨身世飘零。现存诗文及词为后人所辑,有《漱玉词》等。历称“一代词宗”,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
9.朱淑真,又作淑贞,号幽栖居士,籍贯身世历来说法不一,《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人”,另说是“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安徽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相传为朱熹侄女。
朱淑真生于仕宦家庭,其父曾在浙西做官,家境优裕。幼颖慧,博通经史,能文善画,精晓音律,尤工诗词。素有才女之称。相传因父母作主,嫁给一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婚后生活很不如意,抑郁而终,其墓在杭州青芝坞。
相传朱淑真作品为其父母焚毁,后人将其流传在外的辑成《断肠集》。其诗词多抒写个人爱情生活,早期笔调明快,文词清婉,情致缠绵,后期则忧愁郁闷,颇多幽怨之音,流于感伤,后世人称之曰“红艳诗人”,作品艺术成就颇高。
10.秋瑾,原名秋闺瑾,字璿卿,又字竞雄;号旦吾,又号鉴湖女侠。祖籍浙江山阴(今绍兴市),出生于福建厦门。
秋瑾性豪侠,习文练武,喜男装。她蔑视封建礼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兰,秦良玉自喻。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刻,她虽然已为人母,但还是毅然冲破封建家庭的束缚,自费东渡日本留学,先入日语讲习所,继入青山实践女校。

秋瑾在日期间,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与陈撷芬发起共爱会,和刘道一等组织十人会,创办《白话报》,参加洪门天地会,受封为“白纸扇”(军师)。光绪三十一年归国。春夏间,经徐锡麟介绍加入光复会。七月,再赴日本,加入同盟会,被推为评议部评议员和浙江主盟人,翌年归国,在上海创办中国公学。不久,任教于浔溪女校。同年秋冬间,为筹措创办《中国女报》经费,回到荷叶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笔经费,并和家人诀别,声明脱离家庭关系。

光绪三十三年正月,秋瑾接任大通学堂督办。不久与徐锡麟分头准备在浙江、安徽两省同时举事。联络浙江、上海军队和会党,组织光复军,推徐锡麟为首领,自任协领,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因事泄,于7月13日在大通学堂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浙江绍兴轩亭口。光绪三十四年,生前好友将其遗骨迁葬杭州西湖西泠桥畔,因清廷逼令迁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统元年秋将墓迁葬湘潭昭山。1912年,湘人在长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经湘、浙两省商定,迎送其遗骨至浙,复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辑有《秋瑾集》。作品有《感愤》、《感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