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1600年 成汤建立商朝,都于亳。
太甲十年 太甲恢复权力,商朝第一次兴盛。
雍己在位时 诸侯不朝,商朝第一次衰落。
太戊在位时 商朝第二次复兴。
中丁在位时 殷都自亳迁嚣。
河亶甲在位时 都城自嚣迁相。多次出征,致使商朝二次衰落。
祖乙在位时 都城自相迁邢,商朝三次复兴,卜辞记载曰珥(日全食时看到的太阳表面活动的现象),这是人类关于日珥的首次记录。
南庚在位时 都城自庇迁奄。
前1312~前1285年 商朝四盛,为商朝的全盛期。
前1300年 都城自奄迁殷,彼此未再迁都。
前1250年 武丁即位,举傅说为相,商朝大治。
前1147年 武乙即位。武乙在位期间,周王季历来朝,周兴起。
前1113年 武乙无道,猎于河渭,遭雷而死。文丁即位。
前1075年 子辛即位,即纣王。
五代十国朝代、都城、年代表
朝 代 都 城 年 代
(或国名) 古 名 今 地
后 梁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07——923
后 唐 洛 阳 河南洛阳市 923——936
后 晋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36——946
后 汉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47——950
后 周 汴 州 河南开封市 950——960
吴 扬 州 江苏扬州市 892——937
南 唐 金 陵 江苏南京市 937——975
前 蜀 成 都 四川成都市 891——925
后 蜀 成 都 四川成都市 925——965
闽 长 乐 福建福州市 893——945
楚 长 沙 湖南长沙市 896——951
南 汉 兴王府 广东广州市 905——971
荆 南 荆 州 湖北荆州市 907——963
吴 越 杭 州 浙江杭州市 893——978
北 汉 太 原 山西太原市 951——979
五代十国时期战争年表(简)
五代后梁开平元年(907年)五月至二年五月 潞州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吴天佑六年,909年) 象牙潭之战
五代后梁开平四年(910年)十二月至五年正月 柏乡之战
五代后梁乾化五年(贞明元年,915年)三月至二年二月 魏州之战
契丹神册二年(后梁贞明三年,917年)三至八月 幽州之战
五代后梁贞明四年(918年)八月至十二月 胡柳陂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五至十月 后唐灭后梁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元年(后梁龙德三年,923年) 杨刘之战
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九至十一月 后唐灭前蜀之战
五代后唐天成三年(928年)四月至四年二月 定州之战
五代后唐清泰三年(936年)五月至闰十一月 后晋灭后唐之战
五代后晋天福八年至开运三年(契丹会同六年至九年,943—946年) 契丹灭后晋之战
五代后晋开运二年(契丹会同八年,945年)至三年 阳城、滹沱之战
五代后汉乾佑元年至二年(948—949年) 河中之战
五代后汉乾佑三年(950年)至四年正月 郭威灭后汉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北汉乾佑七年,954年) 高平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后蜀广政十八年,955年) 秦凤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南唐保大十三年,955年)十二月至四年三月 寿州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至四年 紫金山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五年至六年(辽应历八年至九年,958—959年) 河北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二年冬至五年春(南唐保大十三年至中兴元年,955—958年) 后周攻南唐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 六合之战
五代后周显德四年(南唐保大十五年,957年)冬至五年春 淮南之战
唐
1.高祖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李渊,唐武德元年(高句丽婴阳王二十九年,隋天寿元年,隋皇泰元年,高昌义和五年,618年)至唐武德九年(高句丽荣留王九年,高昌延寿三年,626年)在位;
2.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李世民,高祖第二子,唐武德九年(高句丽荣留王九年,高昌延寿三年,626年)至唐贞观二十三年(高句丽宝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在位;
3.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李治,太宗第九子,唐贞观二十三年(高句丽宝藏王八年,蒙高祖元年,649年)至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在位;
4.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李显,高宗第七子,唐弘道元年(蒙世宗十年,683年)至唐嗣圣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在位;
5.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高宗第八子,唐文明元年(蒙世宗十一年,684年)至唐载初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在位;
6.则天皇后武曌,周天授元年(蒙世宗十七年,690年)至周神龙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在位;
4.中宗大和圣昭孝皇帝李显复辟,唐神龙元年(蒙世宗三十二年,渤海太祖八年,705年)至唐景龙四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7.炀皇帝李重茂,中宗第四子,唐唐隆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5.睿宗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复辟,唐景云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至唐延和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在位;
8.谯王李重福,中宗第二子,唐中元克复元年(唐景云元年,蒙世宗三十七年,渤海太祖十三年,710年)在位;
9.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李隆基,睿宗第三子,唐先天元年(蒙世宗三十九年,渤海太祖十五年,712年)至唐天宝十五载(蒙赞普钟五年,渤海大兴二十年,燕圣武元年,756年)在位;
10.肃宗文明武德大圣大宣孝皇帝李亨,玄宗第三子,唐至德元载(蒙赞普钟五年,渤海大兴二十年,燕圣武元年,756年)至唐宝应元年(蒙赞普钟十一年,渤海大兴二十六年,燕显圣二年,762年)在位;
11.岐王李珍,睿宗孙,唐正德元年(唐上元二年,蒙赞普钟十年,渤海大兴二十五年,燕显圣元年,761年)在位;
12.代宗睿文孝武皇帝李豫,肃宗长子,唐宝应元年(蒙赞普钟十一年,渤海大兴二十六年,燕显圣二年,762年)至唐大历十四年(蒙长寿十一年,渤海宝历六年,779年)在位;
13.广武王李承宏,高宗曾孙,唐□□元年(唐宝应二年,蒙赞普钟十二年,渤海大兴二十七年,763年)在位。
14.德宗神武孝文皇帝李适,代宗长子,唐大历十四年(蒙长寿十一年,渤海宝历六年,779年)至唐贞元二十一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在位;
15.顺宗至德大圣大安孝丘帝李诵,德宗长子,唐贞元二十一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在位;
16.宪宗圣神章武孝皇帝李纯,顺宗长子,唐永贞元年(蒙□□×年,渤海正历十二年,805年)至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五年,蒙全义五年,渤海建兴二年,820年)在位;
17.穆宗睿圣文惠孝皇帝李恒,宪宗第三子,唐元和十五年(吐蕃彝泰五年,蒙全义五年,渤海建兴二年,820年)至唐长庆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丰元年,渤海建兴七年,824年)在位;
18.敬宗睿武昭愍孝皇帝李湛,穆宗长子,唐长庆四年(吐蕃彝泰十年,蒙大丰元年,渤海建兴七年,824年)至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在位;
19.绛王李悟,宪宗第六子,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在位;
20.文宗元圣昭献孝皇帝李昂,穆宗第二子,唐宝历二年(吐蕃彝泰十二年,蒙保和三年,渤海建兴九年,826年)至唐开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启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在位;
21.武宗至道昭肃孝皇帝李炎,穆宗第五子,唐开成五年(吐蕃彝泰二十六年,蒙天启元年,渤海咸和十一年,840年)至唐会昌六年(蒙天启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在位;
22.宣宗圣武献文孝皇帝李忱,宪宗第十三子,唐会昌六年(蒙天启七年,渤海咸和十七年,846年)至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启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在位;
23.懿宗昭圣恭惠孝皇帝李漼,宣宗长子,唐大中十三年(蒙天启二十年,渤海正永三年,859年)至唐咸通十四年(礼建极十五年,渤海宽明三年,873)在位;
24.僖宗惠圣恭定孝皇帝李儇,懿宗第五子,唐咸通十四年(礼建极十五年,渤海宽明三年,873)至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宽明十八年,888年)在位;
25.襄王李煴,肃宗五世孙,唐建贞元年(唐光启二年,封民承智×年,渤海宽明十六年,871年)在位;
26.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懿宗第七子,唐文德元年(封民大同×年,渤海宽明十八年,888年)至唐光化三年(长和安国二年,渤海庆成八年,900年)在位;
27.德王李裕,昭宗长子,唐光化三年(长和安国二年,渤海庆成八年,900年)在位;
26.昭宗圣穆景文孝皇帝李晔复辟,唐光化四年(长和安国三年,渤海庆成九年,901年)至唐天祐元年(长和安国六年,渤海庆成十二年,904年)在位;
28.哀皇帝李柷,昭宗第九子,唐天祐元年(长和安国六年,渤海庆成十二年,904年)至唐天祐四年(长和安国九年,渤海文德二年,蜀天复七年,晋天复七年,西汉金山天复七年,契丹太祖元年,907年)在位。
西晋
干支 天子 年号 西元 注
乙酉 晋武帝
泰始元年 二六五年
十二月,晋代魏,改元泰始。是岁吴末帝元兴元年
丙戌 泰始二年 二六六年
是岁吴甘露元年
丁亥 泰始三年 二六七年
是岁吴宝鼎元年
戊子 泰始四年 二六八年
己丑 泰始五年 二六九年
庚寅 泰始六年 二七〇年
是岁吴建衡元年
辛卯 泰始七年 二七一年
壬辰 泰始八年 二七二年
癸巳 泰始九年 二七三年
是岁吴凤凰元年
甲午 泰始十年 二七四年
乙未 咸宁元年 二七五年
是岁吴天册元年
丙申 咸宁二年 二七六年
是岁吴天玺元年、天纪元年
丁酉 咸宁三年 二七七年
戊戌 咸宁四年 二七八年
己亥 咸宁五年 二七九年
汲冢书发
庚子 咸宁六年
太康元年 二八〇年
灭吴,天下一。四月改元太康
辛丑 太康二年 二八一年
壬寅 太康三年 二八二年
癸卯 太康四年 二八三年
甲辰 太康五年 二八四年
乙巳 太康六年 二八五年
丙午 太康七年 二八六年
丁未 太康八年 二八七年
戊申 太康九年 二八八年
己酉 太康十年 二八九年
庚戌
晋惠帝
太熙元年
永熙元年 二九〇年
四月武帝崩,惠帝立,改元永熙,欲长奉先皇之制也
辛亥 永熙二年
永平元年
元康元年 二九一年
如礼开元易纪,正月改元永平
三月改元元康
壬子 元康二年 二九二年
癸丑 元康三年 二九三年
甲寅 元康四年 二九四年
乙卯 元康五年 二九五年
丙辰 元康六年 二九六年
丁巳 元康七年 二九七年
戊午 元康八年 二九八年
己未 元康九年 二九九年
庚申 永康元年 公元三百年
辛酉
赵王伦
晋惠帝 永康二年
建始元年
永宁元年 三〇一年
二年二月,赵王伦篡位,改元建始
四月,伦败,惠帝复辟,改元永宁。是岁李特率流民攻益州
壬戌 永宁二年
太安元年 三〇二年
十二月改元太安。太安亦作大安
癸亥 太安二年 三〇三年
特破成都,改元建初。五月义阳蛮张昌立丘沈为汉帝,改元神凤,同年败
甲子 永安元年
建武元年
永安元年
永兴元年 三〇四年
七月改元建武
十月,刘渊称汉王,改元元熙;同月,特子雄称成都王,改元建兴。十六国始
十一月,复永安号
十二月,改元永兴
乙丑 永兴二年 三〇五年
丙寅
晋怀帝
永兴三年
光熙元年 三〇六年
六月改元光熙。同月雄称成帝,改元晏平
十一月惠帝崩,怀帝立,明年改元永嘉
丁卯 永嘉元年 三〇七年
戊辰 永嘉二年 三〇八年
十月渊称汉帝,改元永凤
己巳 永嘉三年 三〇九年
是岁汉河瑞元年
庚午 永嘉四年 三一〇年
是岁汉光兴元年
辛未 永嘉五年 三一一年
六月永嘉之祸。是岁成玉衡元年、汉嘉平元年
壬申 永嘉六年 三一二年
癸酉
晋愍帝
永嘉七年
建兴元年 三一三年
四月怀帝见杀,愍帝立,改元建兴
甲戌 建兴二年 三一四年
封张寔为西平公
乙亥 建兴三年 三一五年
是岁汉建元元年
丙子 建兴四年 三一六年
十一月愍帝降汉。是岁汉麟嘉元年
丁丑 建兴五年 三一七年
十二月愍帝见杀。西晋亡
东晋
干支 天子 年号 西元 注
丁丑 建武元年 三一七年
三月,琅邪王睿自立晋王於建康,改元建武。独西平仍奉建兴号
戊寅 晋元帝
建武二年
大兴元年 三一八年
愍帝遭祸。三月晋王即位,改元大兴。是岁汉汉昌元年,十月汉刘曜立,改国号赵,改元光初。大兴亦作太兴
己卯 大兴二年 三一九年
四月,南阳王保自立晋王於上邽,改元建康,明年病死。是岁石勒称赵王,未建年号
庚辰 大兴三年 三二〇年
巴句渠知反赵,改元平赵,同年败亡。是岁建兴八年,西平成公立
辛巳 大兴四年 三二一年
王敦之乱
壬午 晋明帝
永昌元年 三二二年
闰十月元帝崩,明帝立,未改元
癸未 永昌二年
太宁元年 三二三年
三月改元太宁
甲申 太宁二年 三二四年
是岁建兴十二年,西平文公假凉王立
乙酉 晋成帝
太宁三年 三二五年
闰八月明帝崩,成帝立,未改元
丙戌 太宁四年
咸和元年 三二六年
二月改元咸和
丁亥 咸和二年 三二七年
戊子 咸和三年 三二八年
是岁石赵改元太和
己丑 咸和四年 三二九年
是岁汉赵灭
庚寅 咸和五年 三三〇年
是岁赵建平元年
辛卯 咸和六年 三三一年
壬辰 咸和七年 三三二年
癸巳 咸和八年 三三三年
甲午 咸和九年 三三四年
是岁赵延熙元年
乙未 咸康元年 三三五年
是岁成玉恒元年、赵建武元年
丙申 咸康二年 三三六年
丁酉 咸康三年 三三七年
安定侯子光叛於杜南山,称大黄帝,改元龙兴,寻为赵讨灭。是岁慕容皝称燕王,有说改元燕元
戊戌 咸康四年 三三八年
成改国号汉,改元汉兴。十一月拓跋什翼犍称代王,改元建国
己亥 咸康五年 三三九年
庚子 咸康六年 三四〇年
辛丑 咸康七年 三四一年
壬寅 晋康帝
咸康八年 三四二年
六月成帝崩,康帝立,明年改元建元
癸卯 建元元年 三四三年
甲辰 晋穆帝
建元二年 三四四年
九月康帝崩,穆帝立,明年改元永和。是岁汉太和元年
乙巳 永和元年 三四五年
丙午 永和二年 三四六年
是岁凉建兴三十四年、汉嘉宁元年
丁未 永和三年 三四七年
三月晋灭汉
戊申 永和四年 三四八年
己酉 永和五年 三四九年
是岁赵太宁元年
庚戌 永和六年 三五〇年
是岁赵青龙元年,冉闵屠胡篡赵,改国号魏,改元永兴。赵新兴王祗自立,改元永宁,明年败
辛亥 永和七年 三五一年
是岁苻健称大秦天王大单于,改元皇始
壬子 永和八年 三五二年
是岁燕元玺元年。赵张琚自立於汉中,改元建昌,同年败。燕灭魏
癸丑 永和九年 三五三年
是岁凉建兴四十一年
甲寅 永和十年 三五四年
是岁凉和平元年
乙卯 永和十一年 三五五年
是岁秦寿光元年、凉建兴四十三年
丙辰 永和十二年 三五六年
丁巳 升平元年 三五七年
是岁秦永兴元年
戊午 升平二年 三五八年
己未 升平三年 三五九年
是岁秦甘露元年
庚申 升平四年 三六〇年
是岁燕建熙元年
辛酉
晋哀帝
升平五年 三六一年
是岁凉奉晋正朔
壬戌 隆和元年 三六二年
凉不随,仍用升平年
癸亥 隆和二年
兴宁元年 三六三年
二月改元兴宁。是岁凉升平七年
甲子 兴宁二年 三六四年
乙丑
晋废帝
兴宁三年 三六五年
二月哀帝崩,废帝立,明年改元太和。是岁秦建元元年
丙寅 太和元年 三六六年
丁卯 太和二年 三六七年
戊辰 太和三年 三六八年
己巳 太和四年 三六九年
庚午 太和五年 三七〇年
秦灭燕。李弘、李金银自立,改元凤凰,同年败
辛未
简文帝
太和六年
咸安元年 三七一年
十一月桓温废帝,立简文帝,改元咸安
壬申
孝武帝
咸安二年 三七二年
七月简文帝崩,孝武帝立,明年改元宁康
癸酉 宁康元年 三七三年
甲戌 宁康二年 三七四年
六月张育自立,改元黑龙,同年败
乙亥 宁康三年 三七五年
丙子 太元元年 三七六年
秦灭凉,复灭代
丁丑 太元二年 三七七年
戊寅 太元三年 三七八年
己卯 太元四年 三七九年
庚辰 太元五年 三八〇年
辛巳 太元六年 三八一年
壬午 太元七年 三八二年
癸未 太元八年 三八三年
淝水之战
甲申 太元九年 三八四年
秦姚苌称万年秦王,改元白雀;慕容垂称燕王,改元燕元;慕容泓称济北王,改元燕兴
乙酉 太元十年 三八五年
秦乞伏国仁称大单于,改元建义。慕容冲继济北王泓立,称燕帝,改元更始,史称西燕。代复国。是岁苻秦太安元年
丙戌 太元十一年 三八六年
燕王垂称燕帝,改元建兴。西燕内乱,五主继立,历改昌平、建明、建平、建武、中兴五年。代改魏,改元登国。张大豫图复凉,自立改元凤凰,同年败。苻秦吕光称凉州牧酒泉公,改元太安。是岁苻秦太初元年、姚秦建初元年
丁亥 太元十二年 三八七年
戊子 太元十三年 三八八年
燕翟辽称魏天王,改元建光。西秦王国仁薨,弟乾归立,称河南王,改元太初。
己丑 太元十四年 三八九年
酒泉公光称三河王,改元麟嘉。秦河南王乾归封金城王
庚寅 太元十五年 三九〇年
辛卯 太元十六年 三九一年
是岁翟魏定鼎元年
壬辰 太元十七年 三九二年
癸巳 太元十八年 三九三年
燕灭翟魏。苻秦窦冲自立,改元元光,明年败
甲午 太元十九年 三九四年
是岁苻秦延初元年。秦金城王乾归改封梁王,同年灭苻秦。姚秦改元皇初。燕灭西燕
乙未 太元二十年 三九五年
丙申
晋安帝
太元二十一年 三九六年
九月孝武帝崩,安帝立,明年改元隆安。三河王光称凉天王,改元龙飞。是岁燕永康元年
丁酉 隆安元年 三九七年
凉秃发乌孤称西平王,改元太初;沮渠男成立段业为凉州牧建康公,改元神玺。魏破燕都,燕帝宝北走,开封公详、赵王麟相继而立,历用建始、延平二号,卒麟废其号,投范阳王德
戊戌 隆安二年 三九八年
燕范阳王德称燕王,西平王乌孤称武威王。是岁燕青龙元年、建平元年,魏天兴元年
己亥 隆安三年 三九九年
建康公业称凉王,改元天玺。吕凉内乱,凉王光立子绍为王,同年,绍兄纂弑君自立,改元咸宁。是岁燕长乐元年,秦弘始元年
庚子 隆安四年 公元四百年
燕王德称帝,改元建平,段凉李暠称凉公,改元庚子。乾归降秦。是岁武威建和元年
辛丑 隆安五年 四〇一年
沮渠蒙逊弑凉王业称张掖公,改元永安。是岁吕凉神鼎元年,燕光始元年
壬寅 元兴元年 四〇二年
武威公傉檀立,称凉王,改元弘昌
癸卯
桓敬道
元兴二年
隆安七年
大亨元年
永始元年 四〇三年
初,晋司马元显执国政,桓玄攻灭之,代其位,复隆安年。三月,改元大亨。十二月,玄篡晋,改国号楚,明年改元建始,以与赵王伦同,复改永始。秦灭吕凉
甲辰 永始二年 四〇四年
玄死,从弟谦等仍领兵为乱,改元天康。凉王傉檀去年号,臣於秦。是岁魏天赐元年
乙巳 晋安帝 义熙元年 四〇五年
安帝复辟,改元义熙。李凉臣晋,改元建初。入蜀军兵变,举谯纵为首,称成都王。是岁南凉太上元年
丙午 义熙二年 四〇六年
丁未 义熙三年 四〇七年
秦将赫连勃勃叛,建夏国,称天王,改元龙升。燕内乱,冯跋弑其君,立夕阳公云为天王,改元正始。一说此北燕之始也
戊申 义熙四年 四〇八年
凉王傉檀叛秦,改元嘉平
己酉 义熙五年 四〇九年
乾归复称秦王,改元更始。燕天王见弑,跋继君燕,北燕是立,改元太平。是岁魏永兴元年
庚戌 义熙六年 四一〇年
晋灭南燕
辛亥 义熙七年 四一一年
壬子 义熙八年 四一二年
是岁西秦永康元年、北凉玄始元年
癸丑 义熙九年 四一三年
是岁夏凤祥元年
甲寅 义熙十年 四一四年
西秦灭南凉。是岁魏神瑞元年
乙卯 义熙十一年 四一五年
魏上党白亚栗斯叛,称大将军,改元建平,同年见废,刘虎立,称率善王,未改元。明年败
丙辰 义熙十二年 四一六年
是岁魏泰常元年、姚秦永和元年
丁巳 义熙十三年 四一七年
晋将刘裕灭姚秦,封宋王。是岁李凉嘉兴元年
戊午 义熙十四年 四一八年
是岁夏昌武元年
己未 元熙元年 四一九年
是岁夏真兴元年
庚申 元熙二年 四二〇年
是岁西秦建弘元年、李凉永建元年。禅位予宋王裕,晋亡
去百度查查就行了呗
在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