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足协最近调查的41个城市中,15个城市中同时在中小学开展校、区、市级足球赛,仅占41个城市的36.6%。而只有11个城市在中学开展校、区、市三级足球比赛,仅占总数的26.8%。另有15个城市开展情况不祥。超过六成以上的城市难以保证中学、小学同时开展足球联赛,这让中国足球在学校探求发展之路举步维艰。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点。首先是传统训练体制的制约。足球职业化后,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专业足球队转变成市场环境下的职业队。
体育局与足球队之间没有隶属关系,业余体校、体育学校不再有向上输送人才的指标,使得中小学训练单位失去后备人才输送方向。其次,各方利益冲突难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在足球后备人才走上市场化后,地方教委认为学校可以不必承担输送人才的义务,因此在进行教育资源配置时,不再给予相关优惠政策。学校大多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教学成果的重要参考标准,足球运动在校园的开展从整体上得不到支持,甚至还遭到了反对。
在各方利益冲突下,校园普及足球非常困难,资源短缺使得具有天赋的中小学生不能被及时发现。此外,青少年能否参加足球运动大多取决于家长的意志。家长在孩子发展中极力排斥一些对抗性强、易受伤的项目。而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家长们不由自主地认定孩子上大学才是最好的出路。
别说现在,就拿我们这些80后开始上学那会也是一样。这只能说事中国教育的悲哀。想升学就必须考出好成绩,学校一心要的是升学率,而体育科目也不在考察范围,所以说学校压根就不重视或者根本就是无视体育锻炼,更别说修建足球场了。我记得上学那会想踢个足球都得自己跑到河边草坪踢,而且一到毕业班体育课直接就取消,就算是踢球也有限制,不是想踢就踢,怕你损坏足球,怕你伤人,再加上一大堆作业谁还有工夫去踢球。再看看现在的小孩子,比我们更悲催,在学校要学习,回家还得上各种培训班,有什么自由空间可言。中国的孩子小时候学的很辛苦,可是到了大学却碌碌无为,到头来还不是找工作不顺利,而且身体素质还差,真是悲催啊!
一是成本太高,政府投入不够;
二是家长太溺爱孩子,生怕受伤;
三是危险系数大,相应保护措施不够;
四是学校顾虑多,怕学生受伤,承担责任;
五是舆论导向有问题,毁掉了足球的良好形象;
六是体制问题,踢足球在中国出路太少;
七是缺少专业的教练,从事足球培训的人太少;
八是场地不足,活动受限。
足球这种运动就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中国虽然地方大但是有条件开展体育活动的城镇里的学校却很小,在中国这种发达地区人口密度极大的国家篮球对学生的吸引力远大于足球,就算是很小的足球场都能挤至少6个篮球场,一个篮球场能有超过12个人一起玩6个,再小的足球场都能有八十号人一起轮换着玩,但是足球不行。
我们通过逆向思维可以得到答案
为什么校园足球得不到普及?因为学生学业为重,老师和家长不允许或是不赞同孩子去做和学习、考试无关的东西。
为什么老师和家长不允许或是不赞同?因为我们的教育处在一种应试教育的计划体制下,不考好试就没出路,所以学校和家长不得不顺应潮流。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体制是落后的应试教育?因为……这个嘛,呵呵,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