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各地最紧缺的专业人才
(1)建筑类部分专业人才供不应求。
据北京青年报消息,目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的就业率已经达到90%。在研究生各专业中,供需比最高的是城建系的市政工程专业,供需比为 1∶7.7;本科各专业中,供需比最高的是城建系的城市燃气工程专业,供 需比为1∶6.7;专科各专业中,供需比最高的是土木工程与民用建筑工程,供需比为1∶6.5。
2008年奥运会使北京更加重视城市基本建设,全国各地都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都为建筑类毕业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空间、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施展才华的舞台。
(2)水电施工专业人才奇缺。
能培养水电施工专业人才的高校目前全国只有武汉大学一家,其科研水平居国际一流,而前往就读的学生却愈来愈少,近年,每年只能勉强招到10人左右,而教师也逐年流失,目前该专业教师只有13人,有时连一个讲课的老师也找不到。
实际上,这个专业的毕业生工作很好找,常有几十家单位争着要一个学生。但艰苦的工作条件,不高的工资待遇,使很多学生不愿到工地上去。
(3)信息类专业人才缺口大。
信息技术类人才极其受宠,大专生也热得烫手;据来自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的消息,此类毕业生尚未毕业就陆续被提前预订。有关人士预计,申城5年内至少紧缺50万信息技术类人才。全国其他省、市(自治区)信息类专业人才也很走俏。
另据报道,目前申城仅有同济大学职业学院等不足30所高校设有信息技术专业,每年毕业生不到1万名。业内人士估计,申城目前仅微电子类人才的缺口就达近30万人,加上电路分析、电子产品、家电类、通讯类、移动通信、工业方面微波通信类,其缺口足以超过50万人,导致此类毕业生供不应求,受到不少用人单位青睐。
(4)数控人才奇缺。
据华中科技大学国家数控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2002年10月完成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高校数控专业的毕业生每人通常有4个以上的就业岗位可以选择;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在95%以上,模具技工的月薪飙升,有的模具技工年薪超过30万。我国制造企业已开始广泛使用先进的数控技术,但掌握数控技术的机电复合型人才奇缺,其中供数控机床的高级操作中就短缺60多万人。
(5)地质类专业市场潜力巨大。
随着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尤其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地质专业毕业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而且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高校大力扩招的时候地质类专业招生规模也没有明显增加,甚至有的专业招生人数反而有所减少,相比之下,极为有限的市场供给与大量的市场需求,形成供不应求的局面,蕴含着潜力巨大的就业市场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地质类专业毕业生极为走俏。如中国地质大学2002年地质类专业毕业生的供需比为1∶5.2,其中测量工程专业为1∶13.81,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为1∶11.26。
2、综合大学冷热不均,有喜有忧
从今年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看,社会对研究生需求是供不应求,本科生基本持平,专科、高职生就业率低,总体就业形势不如往年。但是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就业情况又多有不同。从总体上看,理工科专业受国际环境和行业发展的影响较大,但一些社会紧缺的专业就业形势依然看好。如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生物技术等市场需求量很大。文科专业有喜有忧,一些传统的热门行业如法律、金融、经济管理、新闻等需求较旺,而政治思想教育、哲学、历史、考古、旅游管理等就业形势并不很好。
对于2005年的就业形势,由于是高校扩招后进入就业的第三年,毕业生人数剧增,就业压力将是巨大的。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性综合大学,一些社会需求量较少的长线专业、多数专科毕业生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就业仍有许多“亮点”:
(1)中国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并成为世界投资热点,2002年吸纳外资超过美国排在世界首位。投资的增加,意味着就业机会增加。同时,中国加入WTO后,根据入世承诺对外商投资更加开放,在外资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会越来越多。
(2)稳定发展的金融业每年都是高校毕业生的一大就业领域,综合大学毕业生流向金融单位人数稳步增加,它仍是有巨大潜力的就业领域。
(3)高新技术领域,特别是集成电路、现代生物与医药、通讯、信息、新材料等需求升温、潜力大,就业空间非常大。随着IT业的复苏,2005年对这类专业会有更大的需求。对新闻、法律类专业需求也进一步增加。
(4)基础学科类毕业生,如数学、物理、化学类毕业生因其适应广、后劲足就业情况会有好转。而历史、哲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等专业毕业生就业将持续趋减。
3、农林类专业曙光在即
近几年农林类专业整体就业率都不高,是一个比较受冷落的群体,但是,名牌学校的毕业生还是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农林类毕业生就业也遵循学历层次与就业率成正比的规律。专业之间也有明显的差异:农业工程类、森林资源类专业好于热带作物、茶学、经济林、野生植物、森林旅游、海洋渔业等专业。但有专家预测,由于我国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对生存环境的重视会给农林业专业的就业带来曙光,从2003年开始,农业类专业就业回升,林业类专业柳暗花明。
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加入WTO后及对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外资投入的不断加大,不仅使社会需求大大增加,也使农林发展呈现出美好前景。目前形势下,农林类毕业生就业的有利条件有:
第一,国家对农业日益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重点;
第二,传统农业正向现代化农业转变,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农学学科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较大;
第三,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的差距减小,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积极性将逐步增加;
第四,入世后现有的经济体制与国际组织的各项原则接轨,特别是农产品贸易的扩大,社会将增加对农科院校的贸易标准和法律标准的人才需求;
第五,国家劳动人事制度,特别是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不同的经济类型、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的用人单位将与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中有更多的自由选择权。
近期内,农林类毕业生中最抢手的是复合型人才。如专业知识加外语、专业知识加管理、专业知识加经济、专业知识加计算机等。
4、医学类专业长盛不衰
医学行业是“朝阳产业”,长期以来医学类专业的就业形势总体较好。去年的就业情况是研究生就业率高、情况好,本科毕业生供需大体持平,就业率与专业有关,专科毕业生就业相对困难。中药学、制药学需求较大,针灸学等长线专业较冷。从毕业生流向看,毕业生倾向于到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达的城市和地区对人才的需求量大。另一方面,医药行业增幅高的省市多在中西部地区,更有发展的潜力。
对于今年医学类专业的就业形势,据有关专家分析可归纳如下:药科类(调整后共分药学、中药学、药物制剂三个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普遍看好,总体上供小于求。一是国家制药业的准入制度比较严格,受国际竞争的影响不会很大。二是制药业对人才辈出的需求是稳中有升。另外,医药的贸易、经销、检验和医药信息管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也会增加。药科类毕业生的吸纳单位主要为医药公司和制药厂。
社会对医科类毕业生的需求很大,但对各专业的需求量差距悬殊。临床医学类人才依然走俏;基础医学类与护理学类专业就业不太理想;法医学的社会需求量有限;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从理论上讲很有前途,但从近几年就业状况看,却十分困难。
2005年医学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潜力最大的地方是基层和大中城市的非公有医疗机构。但存在着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期望值之间的差距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困难。
5、石油、地矿类专业前景看好
有关部门对上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分析总结发现,石油、地质矿业类专业整体就业形势不错,但是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在专业冷热不均,行业类专业学生紧俏,热门专业需求火爆,如煤炭行业的特色传统专业,供需缺口大,用人单位招聘常落空。学历高低矛盾突出,研究生倍受青睐,本科生就业竞争激烈,而专科、高职生就业困难。校际档次之间的矛盾,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用人单位抢着要。
就石油、地质、矿业类来说,用人单位与毕业生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为明显和突出,譬如女大学生就业难更为严重,地区流向集中在学校所在地或经济发达地区,西部地区需求量大但远未成为就业热点。所以今年,石油、地质、矿业类就业前景看好。
(1)石油行业吸纳能力大,石油类专业能保持较高的就业率。
石油类专业毕业生择业流向分布主要在石油、石化、海洋石油行业,石油系统经过前几年的企业调整和重组,对毕业生的需求稳中有升,中石化需求在5000人左右,专业上主要是两大类:石油勘探开发类和化工类。石油勘探开发类,主要是油田这一块,主要从石油大学、地质大学招聘。化工类如高分子材料、应用化学等专业,主要到综合性大学招聘。此外还需要机电仪、经营管理和法律人才。中石油今年的总体需求数量与往年持平,主要朝向主要专业(石油勘探开发和炼油化工),学生有到一线的,有到科研单位的。随着石油行业市场化和市场配置的需要,也需要法律、经济方面的人才,缺的是硕士、博士等高层次人才。
(2)地质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潜力大。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结构调整,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地质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是需求增加,另一方面这几年地质类专业招生规模没有明显增加,相比之下,极为有限的市场供给与大量的市场需求形成强烈的反差,供不应求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矿业类专业人才紧缺。
据中国矿业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老师分析,我国经济的一枝独秀,为毕业生就业提供了较好的就业环境,特别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像地质工程、采矿工程、工业工程、安全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等地矿类专业人才有越来越大的需求,地矿专业毕业生就业路子会越走越宽。
另据调查,煤炭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但到煤炭行业就业的人数会依然下滑。而现状是,煤炭企业技术人员数量大幅下降,已出现很大断层,人才的缺乏已不能适应加入WTO后企业面临的严峻形势,人才已成为制约煤炭行业发展的“瓶颈”。煤炭企业期望更多的地矿类专业毕业生选择煤炭行业就业。
6、师范类人才依然走俏
回顾去年师范类毕业生就业情况,总体评估是不错的,主要表现在一次就业率较高,毕业生流向基本合理、就业渠道比较畅通。此外还有几个特点:就业地区相对集中在沿海及经济比较发达地区;专业需求差异明显;期望值与社会需求不符等。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师范毕业生就业依然走俏,但就业市场竞争会加剧:
(1)“冷专业”趋暖,“热专业”火爆。
我国加入WTO后,促进和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连带着在若干年内外语、外贸等人才需求增加,其结果是外语人才变得更加炙手可热,一度变冷的经济类专业会升温。此外,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某些科目如生物、地理教师严重短缺,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将会十分抢手。随着计算机、多媒体设施引入中小学,计算机专业、电化教育专业毕业生也将成为就业市场的宠儿。从近期看,与其他社会需求较少、就业压力较大的长线专业相比,师范类毕业生从总体上讲需求形势相对较好,就业难度相对较小,就业率比较高,尤其重点师范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更为乐观。
(2)师范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重点仍是教育系统,就业潜力大。
近几年及未来几年,师范大学毕业生就业的首选仍会是教育部门,虽然说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使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可到学校任教,但短期内尚不致对师范专业毕业生造成太大冲击,而随着国家对教育投入的加大,又为师范专业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地区将成为巨大的教师市场。当然各省市的就业机会也有差异。
(3)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师范类专业毕业生总体形势不错,但从发展看,就业的竞争会日趋激烈。一是由于毕业生供给与市场对专业的需求之间有矛盾,一些长线专业相对过剩,就业形势严峻;二是教师职业资格制度的实施,会使一些就业难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加入到教育行业的竞争中;三是全国性高中扩招放缓,教师需求不会大幅增加,与高校扩招后毕业生迅速增加形成极大的反差,势必给2003年乃至以后几年的师范毕业生就业带来困难,竞争必然会更加激烈。
7、政法类专业尚难乐观
目前,全国开办法学专业的院校有400家以上,在校生十几万人。理论上,像我国这么大的国家,市场经济迅速发展,迈向法治化进程的加快,社会对政法人才的需求应大大增加,政法类毕业生不应存在就业的困难。然而,事实上从近几年就业情况看,五大政法院校和北大、清华、人大等著名高校的政法院系毕业形势还算不错,而其他非重点、非著名高校的政法类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并不看好。供需双方期望值高,就业机制的不完善是造成就业瓶颈的主要原因。预计今年政法类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敢轻言乐观。
(1)就业整体压力大。
从以往政法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就业行业以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为主,从地域上看,以学校所在地及周边地区及广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居多,当然,同其他专业一样,考研或出国深造的学生越来越多。然而随着各级党政机关精简机构过程的深入,机关对于政法院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回落。另方面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需求相对饱和,而市场潜力较大的中西部地区,人才观念没有真正形成,对引进法律专业毕业生重视程度和实际力度都不够,因此,使毕业生就业造成一定困难,甚至面临着比以往更大的压力。
(2)就业竞争更为激烈。
毕业人数与就业岗位的差距,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期望值之间的矛盾是造成竞争激烈的因素之一,同时,政法专业内部的变化也是一个影响因素。专业的调整固然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可另一方面加剧了学生就业时的竞争。毕业生之间的竞争是综合素质、综合实力的竞争。
(3)就业流向将进一步分散。
就业流向的分散,从行业走向上看,改变以往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为主,向企业这个更大的就业空间扩展。从地域上看,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以及经济发达地区需求趋减,必然向相对紧缺的地区扩散。考研、出国深造进一步升温,也是一种不可忽视的分流。
8、电子信息类专业几分无奈
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曾经有过耀眼的辉煌,到了今年,毕业生就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虽说几经拼搏,国内顶尖的电子类高校毕业生最后就业率达到了90%以上,而占大多数的普通高校的同类毕业生却远远不如。就业的困难主要是由于相关行业呈现颓势,并且从近期的发展来看还见不到走出低谷的趋势。另一方面,1999年高校扩招时,几乎所有高校都设有计算机或电子类专业,其结果高速增长的毕业生人数与市场的吸纳能力之间形成巨大的差额,僧多粥少,加大了就业的压力。可以预计,今年电子类毕业生就业需求不会回到2001年的水平,而且就业层次有向硕士学历集中的倾向,本科生需求会相当平淡,专科生将供大于求的困境仍将会持续。
(1)电子类毕业生就业的困境。
今年电子类毕业生仍会遇到巨大的困难,首先是行业不景气,直接影响对毕业生的吸纳能力,许多知名企业不会招聘或极少招聘本科生。其次,供方人数增长,不仅是本科层次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而且首批扩招的硕士研究生也将面临就业,这对本科生就业又增加了一层压力。第三,行业布局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京沪及沿海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还有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及少数西部城市电子信息企业相对集中,这就使毕业生流向的集中,招致在这些地区竞争更加激烈。
(2)更新就业观念适应市场需求。
电子信息类毕业生就业难主要难在大城市、难在热点地区、难在毕业生就业的高期待。在面临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的情况下,毕业生应当改变自己的求职心态,以市场为导向,避免就业地区和就业领域过于集中,中小城市和西部城市常处于“人荒”的境况,中小企业和不著名公司仍求贤若渴,毕业生大有用武之地和发展机会。再就是避免被一步到位捆住手脚,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再发展,以务实可行的态度面对面临的就业困难,曙光就在眼前。
生物类毕业生一般就业情况都不太好,尽管总是说21世纪是生命科学蓬勃发展的时期,但是对于一般毕业生来说却始终没有看到很光明的前景。除了当老师以外,只有生物研究行业比较好,但是门槛很高,至少要硕士。而有的生物科技公司,你可以试一下,但是不要抱很大希望能用到多少专业知识。一个生物人的感慨...
还好了,一般到大学当老师是不错的,当然去企业也行
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