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用品属于民俗文化用品么

2024-11-27 21:06:45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在我国的祭祀文化中,祭祀用品在整个祭祀活动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但现代的人们对这些祭祀用品可以说非但不了解甚至是忽略的。或许,甚至还会因为不了解而错误地使用了某些祭祀用品,造成不大不小 的误会。
如果说祭祀器具如香炉、烛台……,通过其用途还可知一二的话,其中一些包含着特殊意义的祭祀物品就不得不重点介绍一下了 :比 如点燃的香、焚化的纸钱、敬献的鲜花。如果大家对于这些经常使用的祭祀用品能够充分了解的话,不但可以在祭祀活动中很好的利用这些东西,而且会在使用过程中更进一步体会到老祖宗留下的这些东西中所包 含的特殊含义和道理。
^香的由来以及相关习俗
焚香,是祭祀仪式中必不可少的行为之一。古时候的香精是很贵重的东西,价格甚至超过了黄金,因而香精的气味就变得珍贵而神圣。
古人认为燃烧有香味的木材所产生的烟雾,会将人们的祈祷和祝愿送至神灵或先祖那里,从而获得神灵或先祖的保佑。因此每每人们在燃香时,总要口中念念有词,希望自己的美好愿望能随着缕缕升起的烟雾传达给自己想要告诉的对象。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演变,鸯难制成了各种各样的形状,比如:有线香、棒香、盘香、股子香等。一般在祭祀活动中用线香、盘香为多,现在的人们都把它用于逛庙礼佛,居家祭祖之用。
平时有的老年人也有看 书、抄书时焚香的, 它可以起到宁神兼代计时的作用,但焚香的最早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建立起人与神之间沟通的桥梁,达到传递信息的作用。
在焚香祭拜中,为 了表示虔诚,烧头香及烧拜香(几步 一拜)的习俗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烧头香是指初一、月半烧第一炉香,一般在凌晨,但事实上前一夜就等待就绪了。如在大年初一烧头香的话,吃过年夜饭就有人去寺庙里等候,等到子时,寺庙里钟声一响,纷纷烧香祭拜。
此外,还有烧十庙香,就是连续烧满周遍十座寺庙的香,以表示虔诚。至于烧拜香就需要有极大的毅力和勇气才能完成的,几十里路三步一叩五步一拜, 如果没有对佛的无比敬仰和一种吃苦修行精神是完成不了的。
当然,烧了香求了菩萨许了愿,就产生了还愿的习俗,许愿,指的是为了求得神的保佑而许下的各种诺言。一般所许的诺言都是当时世人所公认的善行, 比如:重塑金身、重礼祭祀、唱戏、吃素等,若日后获得了满足,就必须重新焚香谢神,并实现当日许下的诺言,这通常被称为“酬神”。求了 哪里的菩萨,菩萨若显了灵,则必须去哪儿还愿,所以一般求菩萨时应先量力而行且不要轻易许愿。

供奉鲜花:
古人在墓地供奉鲜花的用意与现代人在墓地上献花的含义是不同的,现代人喜欢将鲜花比喻妙龄少女,用鲜花来祝福生日、婚礼喜庆等美好事物。而古人对于鲜花的理解,或许比现代人在敬献鲜花时可多了一份用意。
鲜花被科学家称之为植物的生殖器,而花粉呢?则是植物的雄性生殖细胞,花蕊则是雌性的,因此花朵是包含了雌、雄二性的。所以单说花朵的话,可以不考虑它是属于哪一性的。就如人们把儿童称为祖国的花朵,因为儿童两字是包含了男孩和女孩,准确地说是中性的。
与此同时,植物的药用价值也逐渐被人们所发现,因此在古代,古人们在墓地供奉鲜花,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体现人类对生殖器的崇拜,希望有更强壮的下一代,另一方 面是希望在供奉那些具有药用价值的鲜花后,使逝者在来生能得到一个强健的身体。当然,鲜花的美丽外表也是供奉的主要因素之一。
锡箔和纸钱的由来和相关习俗:
纸钱又称为冥钞、冥币。纸钱最早出现于汉代的随葬物品中,被称作瘗(yi)钱,意思是埋在土地中的钱。
到了唐代,在墓中埋纸币的习俗盛行一时。当时发行的货币以铜钱为主,所以纸钱就模仿铜钱的式样, 制成了中间有方孔的形状。传说纸钱是在阴曹地府中可流通使用的货币, 因此随葬或火化后能让逝者带到冥界去使用’尤其是过奈何桥的时候, 要交过桥费,否则死后到不了地府。
随着时代的变换纸钱的式样也逐渐在变迁,到了元朝元世祖时,国库的银子被铸成了弧首束腰的银锭,即现在所认识的元宝形,因为古代早就把元宝二字铸在钱币上,元宝即是钱,同时也有元朝之宝的含义。所以,这个形状的银淀以后被称为元宝也就代表钱的意思。
元宝的造型是多元化的,到了清代,马蹄形才成为主要造型之一,主要是便于携带和堆叠。后来就有人用镀了锡的纸折成元宝样焚化给鬼神,这种纸就是锡箔,锡箔折成的元宝(钱)叫长锭,银色的被称为银元宝,金色的被称为金元宝。金色的据说是只能供奉给菩萨的,能手们会把金色的锡箔折成一朵朵莲花,造型各异,佛菩萨收到后会广济信众。
而银色的元宝才是用来祭拜祖宗的,至于那些面值上亿的冥国银行的纸钱,也许是受民国时发行的大面额纸币所影响而产生的。而各种各样的长锭的折法是我国的民俗文化以及祭祀文化中所特有。
化锡箔也是有讲究的,无论在家中或者在野外焚化锡箔均要注意安全,也因此有人创造了把锡箔折成元宝形状后装入红色纸封袋内,用竹制牙签封口,然后放入金属容器里焚化的做法。
这样做,一来是可以减少火星随风而动,二来在红色纸封袋上写上年月日及接受者和赠孝者的姓名,可以准确的将冥钞送到该去的地方而不要走错方向,此举更体现了文明祭祀的一面。纸钱焚化后成了灰,俗称纸锭灰,昔时有人上门收 购,可以再利用。

五服、丧服
五服即是古代汉族丧葬仪式中的基本服饰,始于周代。是用五种不同质地的面料制作的丧服,是亡者的数种关系的血亲在服丧时穿着的五种不同的服饰,用以分辨与亡者之间的何种亲疏关系,在城市的葬礼中现在已很少见有人穿戴此服饰,但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及不少地区还保存着这一习俗,如披麻戴孝的一定是儿子或未出嫁的女儿,凭借这些不同的服饰,人们一眼就能分辨出穿戴者与死者之间的何种血亲关系。
在中国有句老话“不出五服是不能通婚的”,而出了五服也就意味着不是真正的自己人,这一习俗不但有其实用性,在葬礼上能分辨出宾主关系,而且更具有科学性,能避免近亲结婚,这样的习俗恐怕在全世界的其他民族中只有我们中华民族才有,这一极具科学性的习俗,也只有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才能创造并传承下来,也望通过适当的改良把这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一习俗能发扬和传承下去,一来可以让亲属在葬礼上更虔诚,宾客也不容易出错,二来可把这一独特的丧葬文化留传下去,不被灭失。
五服制度一般理解为是否经历了五代,即高祖一曾祖一祖父一父一本人,如到了第六世就算不上是亲属关系了。
五服有斩缞、齐缞、大功、小功、思麻五种,它展现了穿戴者与死者关系的亲疏,服丧的时间,穿戴的服饰均有一定的区别。
斩缞(cui):
是最重的丧服,用生粗麻布制成,不缝下边,是儿子和未出嫁的女儿为父亲穿的丧服,另外承重孙(父为嫡长子已死嫡长孙为祖父,旧时的妻妾为夫,均穿该服饰,服丧期为25个月(或三年)!,后来也有用麻布披在身上代替,也就是人们平时所说的披麻戴孝。
齐(zi)缞:
次于斩的丧服,因其缉边故叫齐。是儿子和未出嫁的儿女为母亲, 孙子为祖父母〔服丧期为三年!),已嫁女为父,夫为妻,为叔伯父母,兄弟,过继给人家的儿子为生父母,媳妇为公婆,服丧期为一年。重孙子为曾祖父母服丧期为5个月,玄孙为高祖父母服丧期为3个月。
大功
用熟麻布所制的丧服。是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妻降总麻)已嫁姑姐妹(妻均小功)已嫁女为叔伯父,兄弟侄,在侄姑,姐妹,侄女, 服丧期9个月。
小功
用稍细的熟麻布制成,是为本宗的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 父母,未嫁的祖姑,堂姑,已嫁的堂姐妹,嫡孙媳妇(妻均缌麻)兄弟妻、堂侄、侄孙、未嫁堂侄女、侄孙女(妻均从夫服外祖父母,母舅, 母姨、妯娌等,服丧期5个月。
总麻
最轻的丧服,用细麻布制成,用于本宗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 族伯7叔父母,中表兄弟,岳父母,婿,外孙等,服丧期3个月。
五服的另有一说则是古代天子、诸候、卿、大夫、士之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