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分析事例(如生活小事、具影响力的观点、谚语等)的论文,一千字以上,急!

大学论文。。。
2024-12-23 11:19:59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你是蚌医的吧?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的谚语典故

  一、 瞎子摸象: 比喻只认识事物表面的、片面的现象,而未认识事物的本质。现象与本质,二者不同。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它是片面的、多变的,能够为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而本质是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联系,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只能由人的理性思维去把握。
  二、 万变不离其宗:是说现象与本质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现象无论怎样变化,它都是本质的表现。
  三、 声东击西:事物的现象有真假之别,“声东”是假象,“击西”是真象,其本质是迷惑敌人,保存自己。又如,“欲擒故纵”、“围魏救赵”、“项庄舞剑”、“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同属此理。“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会”与“不会”的区别,就在于是否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与规律。
  四、 买椟还珠:说的是古时候有一人,看到装珍珠的盒子精美,于是出高价买了盒子,而把宝贵的珍珠却还给了卖者。比喻只看现象,不看本质。又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亦属同理。
  五、 知人知面要知心:比喻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因为感性认识只是对事物表面的、片面的认识,只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对事物内在的本质的认识。
  六、 盲人骑瞎马:比喻离开正确理论指导的实践,是一种盲目的实践。因为正确的理论是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反映,因而它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又如,“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即是这个道理。
  七、 熟能生巧:是说只有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才有可能上升到理性认识。要占有大量可靠的感性材料,就必须深入实际,反复实践,切忌“走马观花”、“蜻蜓点水”。
  八、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比喻感性材料只有经过人脑的思维加工,方能上升到理性认识。由于人们获得的感性材料往往是精粗混杂、真伪并存、彼此相隔、表里未辨,所以,需要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综合过程,才能形成理性认识。又如,“多想出智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同属此义。
  九、 邯郸学步:比喻不动脑筋,一味模仿别人,结果弄巧成拙,闹出笑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要善于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否则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认识。又如,“东施效颦”、“囫囵吞枣”等同属此类。
  十、 举一反三,闻一知十 :是说人们要想获得新的知识,就必须掌握推理的思维方法。因为,只有学会推理(包括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才能掌握事物的规律性,从而使人的知识不断地扩展和深化。
  十一、 活到老,学到老: 比喻客观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实践和认识也是随之变化发展的,停止的观点,无所作为的观点都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
  十二、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比喻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的认识是通过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而获得的,离开了实践,认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又如,“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不打不相识”等,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十三、 书到用时方恨少: 是说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们到实践中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的不足,从而激励自身不断地追求知识,扩展视野,深化认识。正如恩格斯说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又如,“吃一暂,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学然后知不足”等,同属此理。
  十四、 学以致用:是说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认识的根本目的不在于解释世界,而在于改变世界。所以,那种“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十五、 事实胜于雄辩:是说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只有实践才能把认识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并用实践的客观结果来检验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又如,“说了不算,做出来再看”、“路遥识马力,日久见人心”等,同属此理。
  十六、 众人是圣人:是说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它不仅创造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那种认为“英雄造世事”的说法是毫无根据的。又如,“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也是说这个道理。
  十七、 唯有源头活水来:比喻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精神财富的来源,也是各种艺术活动的源泉,离开了人民群众在实践中所提供生动活泼的素材,任何创作都会成为死水一潭。
  十八、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在虚心学习间接经验,认真读书的同时,一定要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因为间接经验诚然宝贵,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消化、运用、检验和发展。又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是强调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十九、 失群孤雁终难行:比喻个人的实践必须同群众的实践相结合。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必须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否则,将一事无成。
  二十、 苦尽甘来:是说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不怕苦,不怕累,敢与困难作斗争,才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那在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又如,蒲松龄落地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同属此理。
  二十一、 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便无他物,亦无间隙。天之象,地之形,皆其范围也。(王夫之) 宇宙是由元气构成的物质实体,在物质世界之外不存在另一个精神世界。规律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这就肯定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又如:“气者,理之依也”,“气”是变化日新的物质实体,“理”(精神)不能脱离“气”而存在。
  二十二、 “心之官则思”(孟子)、“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荀子)、“人的记忆皆在脑”:三者的共同点在于说明人们的思考活动必须有一定的物质器官的基础。
  二十三、 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说明一切客观事物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事物及其运动规律都是客观的。
  二十四、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自己知道什么就说什么,不了解什么就承认不了解什么,这样的态度才是明智的。这句名言告诉我们,要把自己当作客观事物来把握,从自己实际出发,正确认识自己。
  二十五、 入山问樵,入水问渔 :樵夫熟悉山中的情况,渔民了解水的习性,故要“入山问樵,入水问渔”。这句俗语说明人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二十六、 “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认为与其歌颂天、迷信天,不如利用自然规律,发挥自己的能力,以提高人的生活水平。他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本荒而用侈,则天不能使之富”,抓紧农业生产,节省各项费用,天不会使人贫穷;农业生产荒废,生活奢侈,天也不能使人富裕。总之,人“最为天下贵”。人有主观能动性。
  二十七、 “审时度势”,“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说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以规律为指导,分析条件,发挥有利条件的作用,限制或排除不利条件的影响,以达到活动的最佳效果。

回答2:

物理学和辩证唯物主义
一、物理学发展过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体现

物理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古代物理学(16世纪以前)——物理学萌芽时期、近代物理学(16——19世纪)——经典物理学时期、现代物理学(20世纪以来)。物理学的发展历史表明,它所研究的物理现象和规律是互相联系的。在物理学长期发展过程中,其中某些联系较密切的物理现象与规律便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例如,功和能的概念、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即贯穿于整个物理学。总的来看,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始终充满在人类探索物理知识的历史发展的整个过程。

1. 物理学萌芽时期

在16世纪前的这段历史时期,物理学的发展是相对缓慢的,人们大都是停留在对一些自然现象的简单认识层面,但也还是穿插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的体现。例如,大约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就有“五行说”,这种最早形式的古代唯物主义自然观把水、火、木、金、土五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看成是世界物质本原;大约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的德谟克里特主张“原子论”,他认为世界是由不可再分的原子和虚空构成,这是古代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大约公元前4世纪,我国又有了关于物质结构的重要假说“元气说”,这种学说认为宇宙天体和世界万物都是由一种所谓“气”的物质构成的;公元5 世纪到14世纪时期,欧洲的统治者和教会用神创论来为教义辩护,用宗教迷信的神学体系来解释自然界,导致相当长的历史时期科学和唯物论的哲学极大地被扼杀,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一些科学家先后遭受教会的残酷迫害,这是唯物主义科学理论同神学进行尖锐斗争的激烈表现。

2. 经典物理学时期

十七、八世纪,牛顿建立了以三大运动定律及万有引力定律为基础的经典力学体系,对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是这一时期自然科学的杰出代表作,从而也宣告了“牛顿时代”的开始。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也统治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在随后的一段时期里,相继产生了“热质说”、 “热寂说”、“旋涡说”、“电流体说”、“光波动说”、“光微粒说”等形而上学和机械唯物论观点,但后来又都被新的科学发现所否定。同时,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揭示了物质运动的统一性、多样性和转化性,也有力地驳倒了形而上学和机械唯物论的观点。19世纪末,物理学有了飞跃发展:镭元素及X射线的发现;电子的发现;量子假设揭露了能量的不连续性,成功地解释了黑体辐射规律问题,进一步揭露了自然界本身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性质。

3. 现代物理学时期

20世纪初,由于物理领域中一系列的新实验和新发现严重动摇了物理学的基础,导致所谓的“物理学的危机”。这一时期,物理学领域还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学派,即机械学派和批判学派,但都只是“唯物论”和“经验论”的哲学思想。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爱因斯坦提出了质能方程和创立相对论理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时空观,也给物理学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20世纪以来,物理学又有了一些新的重大发展。例如,物质结构微观理论的发展,物质的波粒二象性,基本粒子的不断发现,量子力学、量子场论等理论的建立,统计物理学的创立,微观体系的测不准关系以及凝聚态物理理论的问世等等,都是近代物理学辩证发展过程中唯物主义的完美体现。

二、物理学与辩证唯物主义的关联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地总结了自然科学发展和社会历史并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科学的优秀成果而创立的,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同时也是人们研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方法的指导思想。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意识是对物质存在的客观反映;对立统一规律,又称矛盾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质量互变规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转化为新的量变;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以及人类认识发展是不断在曲折中前进的辩证实质;事物发展是螺旋式、波浪式运动;认识是一个辩证过程,有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两次飞跃;真理的相对性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真理的检验标准等等。

物理学与哲学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物理学是哲学的重要基础之一,哲学对物理学具有指导作用。物理学所揭示的许多基本规律、定律和原理,特别是物理学中的一系列重大发现(如电子的发现、夸克模型的建立和相对论理论的创立等)都为阐述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一般规律和原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事实和依据,使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更加丰富并不断向前发展。

纵观物理学辉煌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看出,物理学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进程中,人们对物理现象、规律及其本质的认识,始终贯穿着肯定、否定、肯定、否定…以及实践——理论——实践的辩证过程,这也是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物理学领域的体现。另一方面,物理学领域中,有着力、热、光、电、声、磁等一系列互相关联、互相转化的运动形式,它们呈现着各种复杂的矛盾运动,诸如运动与静止、吸引与排斥、整体与部分、必然与偶然等等辩证观点。

综上可见,物理学的进步与哲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物理学研究也总是在一定的哲学思想指导下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