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常侍指中国古代东汉(公元25年—220年)灵帝时操纵政权的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珪、高望、张恭、韩悝、宋典等十二个宦官。他们都任职中常侍。
汉灵帝时的宦官集团,人称“十常侍”,其首领是张让和赵忠。他们玩小皇帝于股掌之上,以至灵帝称“张常侍是我父,赵常侍是我母”。十常侍自己横征暴敛,卖官鬻爵,他们的父兄子弟遍布天下,横行乡里,祸害百姓,无官敢管。人民不堪剥削、压迫,纷纷起来反抗。当时一些比较清醒的官吏,已看出宦官集团的黑暗腐败,导致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形势。郎中张钧在给皇帝的奏章中明白指出,黄巾起义是外戚宦官专权逼出来的,他说:“张角所以能兴兵作乱,万人所以乐附之者,其源皆由十常侍多放父兄、子弟、婚宗、宾客典据州郡,辜确财利,侵略百姓,百姓之怨无所告诉,故谋议不轨,聚为‘盗贼’。”
中国后汉末期, 桓、灵二帝起, 因儒懦无能而崇信宦官之谗言, 反而使忠诚志士相继遭到陷害, 导致朝政十分散乱; 中央政权不再是三权分立, 上至宦官公然买卖官职; 加上号称“十常侍”的张让、赵忠等人朋比为奸, 他们手握实权, 与外戚争名夺利, 轮流把持中央、挑拨内政、剥削地方,将帝尊置之为虚, 使国威日下低落。
在这民不聊生时,张角偶得仙家之术《太平要术》 ,日久异心突起, 私造黄旗约期起义。 饱受欺压与饥苦的四方百姓头裹黄巾跟随张角起义, 史称黄巾之乱。 朝廷无奈之下急诏三中郎将及何进将军分别讨伐张角等人,各地有识之士也纷纷举兵讨伐黄巾, 黄巾之乱终被平息。
黄巾之乱平息后, 皇帝尊信张让等十常侍, 使得平乱功勋的各将士一一被陷害, 或被刺杀, 或被流放…… 而宦官与外戚明争暗斗, 十常侍张让等人与将军何进之争犹为激烈,称之十常侍之乱。
三国短论——十常侍之乱
东汉建立以来,所谓宦官和名士的争斗就没停止过,百姓习惯将之看成是“坏人”和“好人”之间的斗争,我不以为然。
宦官很坏,名士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当时宦官对名士的迫害并不都是莫须有的构陷。宦官利用手中的权力牟取私利,侵犯了名士的领域,才造成他们之间长达百年的争斗。可见,东汉的没落并不在于坏人对好人的迫害,而是整个法律和官僚体系的崩溃。
到了汉末,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已经力不从心,这一方面体现在地方豪强的自我武装,另一方面体现为宦官所操纵的皇权威信日微。为了改变这种不利的局面,十常侍才会冒险对名士的代表人物何进下手。
十常侍之乱是一场规模有限的政变,却继黄巾之乱后又给了豪强展现实力的机会,董卓代表的雍凉军阀势力独享了胜利的果实,从此中央再也没有实力和地方豪强对抗,一个军阀割据的时代悄悄来临。
东汉的悲剧在隋唐等朝一次次重演,这也导致现代的中国精英极力维护中央政府的集权统治,在各省市要求中央下放权力的今天,我不安地思考着,却无力阻止历史的再一次轮回。
汉灵帝时专权的宦官集团。宦官张让、赵忠、夏恽、郭胜、孙璋、毕岚、栗嵩、段硅、高望、张恭、韩悝、宋典十二人皆任中常侍,封侯贵宠,擅权专政。时人称为「十常侍」,或因举其大数,或因和帝时额定十人之故
东汉末,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独霸朝纲,权倾天下。张让颖州(今河南禹州)人。他从宫中一杂役太监,逐步爬上太监首领中常侍。他怂恿昏君刘灵帝刘宏设立“四园卖官所”,公开卖官敛财。又在汉宫西苑设“裸游馆”,专供灵帝淫乐,哄得灵帝喜笑言开。他“僭越”朝制,把自家庄园建得皇宫还高,又怕灵帝发现,挖空心思拿“天子不可登高,登高必遭大祸”来蒙骗灵帝,这个昏君竟然确信,还口口声声称张让为父,真是昏君奸臣,一路货色。
张让率领十常侍,颠倒黑白除异已,捏造罪名杀朝臣,终于引起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不满。张让又先下手为强,诱杀何进,导致京师卫军变乱,杀尽宫中几千太监,张让也走上绝路,投身黄河。
我最讨厌别人用正文来回答别人的问题,自己不会概括一下吗?怎么多叫人怎么看,真正要看也不用来问别人了.
十常侍之乱,就是十个受宠的太监专权,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要杀董后的弟弟也就是国丈,失败后又挟持2个王子逃出宫外,后来2个不到十岁的孩子长途跋涉自己回家了.......厉害(当时可没路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