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说客的事迹

2025-02-03 04:53:45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赵魏困横"讲的是战国时期著名的说客苏秦、张仪所实行的合纵和连横的策略。苏秦、张仪与孙膑、庞涓都是战国时代人,同是鬼谷子王诩的学生,而且是肄业,没有正式毕业的学生。孙膑、庞涓走了军事路线,苏秦、张仪走政治路线。半吊子学生本领都如此,可以想见鬼古子的本领学问得有多大。

  苏秦第一次的游说失败,回来后"头悬梁,锥刺骨"苦读姜太公的《阴符经》,研究三略六韬等谋略学,一年以后再次出山。这次他改变策略,先从弱小的国家开始游说,说动了赵王、燕王,燕国更是提供他全部活动经费。最后连南方的楚国也被说动,结果是"并相六国",当了六国的辅相。苏秦提出"合纵"战略,就是六国联合起来共同防御秦国,秦国敢犯任何一国,六国一起上。他提出的"合纵"战略受到普遍欢迎,六国都把副宰相的位置空着留给苏秦。合纵的结果是"秦人恐惧,不敢窥兵于关中,天下不交兵者二十有九年"(《战国策》)。苏秦后来在齐国被人刺杀而死,其弟苏代、苏厉继续他的路线。

  六国合纵之后,秦国处于长达十余年的四面围困之中,秦惠文王很想改变这一局面,但苦无良策。就在这时,张仪拜会了秦王,陈述了"近交远攻、远交近攻"的连横破纵之策,秦王闻而心悦,肃然起敬,特拜张仪为上卿。

  张仪是魏国人,本是苏秦的同学。他胸怀大志,审时度势,善于通过权变立于不败之地。张仪的连横策略认为,国与国之间应该和平友好,谁也不要侵犯谁,大家联合起来对付一个假想敌是不可取的。这样既不友好,而且是逼着秦与六国为敌。六国被张仪连劝带哄地说服了,都与秦国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就像二战前的欧洲国家与跟希特勒签订友好条约一样,苏秦的"合纵"就被拆散了。秦国随之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策略,灭了六国,统一了天下。秦惠文王曾御诏"张仪为秦建功树勋如天之覆地之载,日月常昭,永著千秋",封张仪武信君、采邑五城。

  "连横"实施以后,秦国首先打击赵、魏,因为赵魏距离秦国最近,所以说是"赵魏困横"。被困于张仪提出的"连横"策略上。秦占据今天的陕西、甘肃、四川一带,赵占据今天河北南部、山西的中部和北部;魏在河南北部、山西西部和南部。

  假途灭虢

  假途灭虢的故事见于《左传•僖公五年》。虞国与虢国领土接壤,均在今天的山西省平陆县。晋献公向虞国借道去消灭虢国,其实在三年前晋侯就向虞借过道,攻占了虢国的领地下阳,此次是第二次借路。

  虞国的大夫宫之奇,看出其中有阴谋,就力谏虢公说:"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宫之奇劝谏虢公说:虞虢两家表里相依,是腮帮与牙床、嘴唇与牙齿的关系。唇亡则齿寒的道理,您不是不知道。晋侯的贪心不能放纵,晋侯的野心不得不防。虞公说:不会吧!晋侯与我是同姓同宗,哪能害我呢?宫之奇说:晋虞虢三家都姓姬,你们都是同一个祖宗。晋侯能忍心灭虢国,就不忍心灭虞国吗?虞公又说:不会吧!我祭祀很虔诚,鬼神一定保佑我的。宫之奇说:鬼神亲德不亲人,不修德政的祭祀是没有用的。

  虞侯不听劝谏,宫之奇说:虞国算完了!于是就率领全族人离开了虞国。同年十二月,晋国灭掉了虢国,回兵的路上就把虞国也给灭了。

  践土会盟

  践土会盟的故事发生在晋文公时期,晋献公晚年,景国发生了内乱,公子重耳等人流亡国外19年,才有机会重会晋国即位,就是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他任用贤良、整顿政治、发展经济,使晋国的国势日渐强盛。他效法齐桓公的尊王政策,于公元前636年平定了周王室的内乱,使自己名声大振。此时齐国的霸业已经衰落了,南方的楚国欲问鼎中原,争夺霸主的地位。于是晋楚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大战。

  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以守当年流亡楚国时的诺言。晋军才一交手便自败退,楚人不识是计,中了埋伏,被杀得大败。晋文公连忙下令,不再追杀。晋军占领了楚国营地,将楚军遗弃下来的粮食吃了三天,才凯旋回国。

  僖公28年晋国打败楚国的消息传到周都洛邑,周襄王和大臣都认为晋文公立了大功,周襄王还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慰劳晋军。晋文公也趁此机会,在践土召集诸侯会盟。就这样,晋文公凭借自己的实力,继齐桓公之后,成为五霸的第二位。

  今天河南省荥阳县西北还有一个践土台,就是当年践土会盟的遗址。盟是会意字,其字形下面是个接血的盘盂,上面是个明字,表示在神前发誓,明志结盟的意思。古人是歃血为盟,歃血是在盟会时,喝一点牲血,或含一点在口里,表示诚意。以后发展成在嘴唇涂上牲畜的血,现代是割自己的血喝血酒,以示信守誓言的诚意。

  以上几节讲的故事为了证明,春秋五霸有谋臣,战国七雄有策士,以示群英荟萃的意思。

  何遵约法,韩弊烦刑。

  这两句话引出历史上的另外两个名士:萧何与韩非。

  萧何是汉初三杰之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和治国良相,曾与张良、韩信、陈平等人一起辅佐刘邦战胜了楚霸王项羽,建立了汉朝。他原是沛县丰邑(今属江苏丰县)人,《史记•萧相国世家》和《汉书•萧何传》都有记述他的事迹。司马迁评价他说:"以文无害""奉法顺流",因萧何遵循简约的原则,制定了汉律九章,故称"何遵约法"。

  公元前二○七年八月,刘邦进兵武关,赵高杀了秦二世,派人来接洽投降的事,条件是要封他为关中王。刘邦没有答应,赵高不久也被秦王子婴杀死了。十月,刘邦进军咸阳附近的霸上。秦王子婴见大势已去,就乘了素车白马,带着玉玺亲自到霸上向刘邦投降。刘邦一进阿房宫就不想再出来了,樊哙、张良再三劝说,刘邦才回兵霸上。《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刘邦只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其余秦朝的法律一概废除,受到百姓的热烈欢迎。

  汉朝建立以后,萧何负责制定法律。《汉书•刑法志》说他收拾秦法,"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可见汉律乃承秦律,秦律又是商鞅根据《法经》化法为律以后,逐渐发展而成的。汉朝初兴之时,本应一切从简,所以立法三章。"其后四夷未附,兵革未息,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于是相国萧何捃摭秦,取其宜于时者,作律九章。"
  韩弊烦刑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刑名学派的大家,关于他的身世《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得非常清晰。"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於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於是韩非疾治国不务修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彊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於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於秦,不能自脱"。

  韩非本是韩国的贵族子弟,有口吃的毛病,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李斯自认为学识比不上韩非。

回答2:

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 魏策四》
原文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fǘ)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xiǎn),以头抢(qiāng)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guī)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jìn)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gǎo)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回答3:

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