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是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强弱。
流动性程度不同的金融资产在流通中的交易成本不同、难易程度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各种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按流动性强弱将货币划分为不同形式、不同特性的层次,各国的货币银行制度不同,在划分货币层次上也不尽相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根据货币涵盖范围的大小和流动性的差别来划分货币层次。在我国关于货币量层次的划分,目前学术界也不统一,有主张以货币周转速度划分的,有主张以货币变现率高低划分的,也有按货币流动性划分的。
若是按流动性划分,其主要依据依据是:
相对能更准确地把握在流通领域中货币各种具体形态的流通特性或活跃程度上的区别。
在掌握变现能力的基础上握其变现成本、自身价格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
央行在分析经济动态变化的基础上,加强对某一层次货币的控制能力。
货币分层,也称为货币层次,是指各国中央银行在确定货币供给的统计口径时,以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大小作为标准,并根据自身政策目的的特点和需要,划分了货币层次。货币层次的划分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经济运行监测和货币政策操作。
在我国,M1是通常所说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2是广义货币供应量,M3是为金融创新而增设的。回到流动性这个划分标准,所以我国货币层次划分的流动性标准是局限于该金融资产的国内流动性为基础的。
划分货币层次的主要依据是金融资产流动性的强弱。
流动性程度不同的金融资产在流通中周转的便利程度不同,从而对商品流通和各种经济活动的影响程度也就不同。
所以,按流动性强弱对不同形式、不同特性的货币划分不同的层次,对科学地分析货币流通状况,正确地制定、实施货币政策,及时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拓展资料
政治经济学解析货币层次
在1994年12月28日颁布的《中国人民银行货币供应量统计和公布暂行办法》中,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将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M0、M1、M2以及M3等几个层次,各层次所涵盖的内容如下:
M0=流通中的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存款
M2=M1+居民储蓄存款(包括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单位定期存款+其它存款
M3=M2+金融债券+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会影响利率,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管理来调节信贷供给和利率,从而影响货币需求并使其与货币供给相一致,以进一步影响宏观经济活动水平的经济政策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货币层次
各国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和依据是货币的流动性,根据流动性的不同货币被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流动性:是指金融资产能够及时转变为现实购买力,而使持有人不蒙受损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