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紧紧围绕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目标,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将环保工作重心逐步向农村下移,增加生态建设补助资金,加大了新农村环境建设的投入力度,并形成了党委政府主抓、人大政协监督支持、部门合力推动、公众参与的工作氛围,在农村面源污染整治、生活垃圾处理、生活污水治理、河道整治、基层创建等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优化了农村生态环境。
据统计,目前我市共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3个(宁海县、象山县、镇海区),省级生态县3个(镇海区、余姚市、宁海县);成功创建全国环境优美镇13个,占全市89个乡镇的14.6%;省级生态乡镇65个,市级生态乡镇(街道)92个,市级生态村538个,创建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畜禽养殖污染逐年治理
我市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始于2002年,截至去年底,共投入资金3000多万元,全面完成生猪存栏3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的污染治理工作。今年年初,我市又把107家(户)生猪存栏200头至300头(或相同规模的牛)养殖场(户)作为治理对象,涉及7个县(市)、区。目前,治理工作已完成,正在验收之中。
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减量
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我市终于摸索出了农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镇清运、县处理(填埋或焚烧发电)”的成功之路。目前,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比例达到96.5%,有效改善了农村脏、乱、差面貌。
部分海岛、山区偏远乡村由于运输距离远,地方财政难以负担运输和处理费用。去年,我市着手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就地减量化生物处理工作,其原理是先通过分选,将生活垃圾中难降解的物质进行回收或清运至乡镇垃圾中转站,剩余的有机物质在适当的水、气条件下,通过微生物的作用,使有机物质分解并放出能量产生高温,杀死其中的病原菌等,形成腐熟有机物,作为有机肥生产原料。该处理方法提高了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程度,减量化效果明显。
我市在余姚市大岚镇、象山县西周镇、北仑区等地开展了60多个试点,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就地减量化生物处理。地处四明山腹地的余姚市大岚镇14个行政村,每村都建起了太阳能垃圾生物处理设施,全年可节约环卫成本100多万元;象山县西周镇共有74个行政村,目前已建成25个太阳能垃圾生物处理设施,全年节约垃圾清运费10万元,减少环卫车辆及环卫工人支出30万元。
农村污水处理多元化
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截至2008年底,全市2654个行政村已有245个开展了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其中27个为纳管处理),总服务户数7.13万户,总投资2.06亿元;处理的方法主要有无动力厌氧、厌氧+湿地、人工湿地以及厌氧+回用等模式。
今年8月,市“百千工程”办、农业局、环保局、财政局联合发文,明确2009年度我市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同时安排了相应经费,确保任务于今年年底全面完成。
农村环境整治持续推进
目前,全市222处需治理废弃矿山中,累计已有202处完成治理,治理率达到91%。全长36.5公里、总投资13亿元的甬新河工程已全面建成;全长38.3公里、总投资9亿元的姚江东排工程镇海段北支线已全线贯通;今年已完成“千里清水河道”310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3平方公里。新增市级生态公益林15万亩,全市生态公益林建设面积已达到278万亩,建成面积218.34万亩。补偿标准进一步提高,今年已将补偿标准提高到每亩17元,其中国有林场补偿标准为每亩19元,新增市级公益林补助账户5480个,省级绿化示范村36个。
生态农业处处开花结果
今年市级财政安排1200万元,用于补助11个循环农业项目建设,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生产应用,继续实行有机肥推广应用的补助政策,扩大有机肥的应用面积,全市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达4.7万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进一步扩大,新增配方施肥面积310余万亩,节肥6070吨(纯量),增产13万吨。注重农林产品生态品牌创建,新增绿色食品20个,无公害农产品59个。
改善农村环境的奉化“版本”
近年来,奉化市坚持以“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为龙头,以优化村庄布局和环境整治为重点,切实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农业旅游项目,通过集中收集镇街道生活垃圾、开展基层创建、开展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多项措施,全面提高了农村环境质量。
早在2006年,奉化市就投入1.3亿元,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工程,建立了村(社区)统一收集、镇(街道)统一中转、市级统一填埋的无害化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三级无害化集中处理网络,并率先在宁波市范围内实现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集中处理网络全覆盖。截至目前,奉化市各镇、街道建成并投入运行压缩式垃圾中转站23座,建筑堆放点679个,购置垃圾桶8563只,农村生化垃圾集中收集率达到95%以上,农村环境卫生状况大为改善,农民生活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多年来,奉化市通过环境整治村、全面小康(示范)村、生态村、卫生村等一系列基层创建活动,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加大补助力度,使很多村积极努力改善农村环境状况,一大批村庄告别了昔日破旧的容颜,还涌现出了滕头村、溪口镇等一批生态村、镇。目前,奉化市有240个行政村通过“净化、美化、绿化、硬化、亮化”完成了环境整治工作,共投入资金4550万元,其中,28个村跻身省、市级小康示范村,48个村创建成为宁波市级生态村。
在农村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奉化市一方面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推广农业标准化技术,从源头遏制农村农业面源污染;另一方面,进一步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整治畜禽养殖污染。自2005年起,奉化市共投入650万元,完成了59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尿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同时,奉化市还基本形成了以水蜜桃、芋艿头、草莓、有机竹笋、花卉苗木、名优茶叶、万亩优质稻米等十大特色农产品为主的农业产业体系。
在饮用水源保护方面,奉化市一方面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区的建设,关闭了横山水库、亭下水库等饮用水源保护区内所有工业污染物直接排放口,共搬迁或关闭位于水库上游的工业企业189家,填埋嫩竹造纸料塘565个,建成了亭下水库、横山水库等13个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另一方面,强化了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对临近城区的农村生活污水实行纳管并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对偏远农村或有条件的村则因地制宜实行分散式生态处理。目前,奉化市已投入6000多万元建设镇生态型污水处理(厂)站,并建成了11个村的生活污水处理工程。
茭白草的余姚“吃”法
“用茭白草生产生物颗粒燃料能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直接促成余姚市茭白基地、獭兔基地两大农业产业基地之间资源的循环利用,”余姚市欣农兔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翁巧琴说,“可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同时也为改善农村环境开辟了一条重要的途径,是一个利国利民的好项目。”
余姚市河姆渡镇是《宁波市农业产业布局规划》中的茭白种植基地,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茭白之乡”。目前,该镇共有茭白复种面积3万多亩,全年茭白产量超1亿斤,茭白产业收入达到1亿多元,占该镇农业总收入的60%强。但在产业发展中,茭白尾草对环境的污染却越来越严重。每到茭白采收季节,虽然每天有专人清理,仍然到处可见散堆着、腐烂后散发出刺鼻恶臭的茭白草,天晴草干后被焚烧,还造成了废气污染。
在余姚市环保局和有关科研单位的支持下,余姚市欣农兔业有限公司积极开发新项目,将茭白草变废为宝,不仅破解了该地区的环境污染难题,还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为当地农民增收开辟了新途径,真正实现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该公司率先把优质茭白草加工成为獭兔饲料,仅此一项就为当地农民增收了1000多万元。
兔子吃剩的茭白草,数量依旧庞大,如果不加以合理开发利用,环境污染状况还是难以得到全面改善。余姚市欣农兔业有限公司用茭白草制作生物颗粒燃料,彻底解决了这一难题。据介绍,生物颗粒燃料是在常温条件下对秸秆等原料进行挤压而制成的,输送、储存极为方便,同时使其燃烧性能大为改善。生物颗粒燃料可用于日常生活,也可作为火力发电的燃料。
据悉,该公司今年投资600余万元,利用茭白草生产生物颗粒燃料和进行饲料加工,可使2万余亩茭白田产生的茭白草得到有效处理,处理量占当地茭白草总量的80%左右。
农村污水处理的鄞州模式
农村生活污水接入统一管道,黑色污水经过滤、厌氧处理后变成了涓涓清流。鄞州区农村污水分散式生态处理系统的建设,有效解决了农村生活污水问题。
由于鄞州区许多农村位于山区、半山区,且基本处于水源保护地的上游和周边区域,村民居住分散,经济基础薄弱,生活污水往往直排水库、河流,直接影响着饮用水源水质。为此,鄞州区采取了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和分散式生态处理相结合的生活污水处理方式,对难以纳入城镇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的分散、偏远农村的生活污水,因地制宜实施分散式生态处理。
去年年初,鄞州区出台了《鄞州区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生态处理工作实施意见》,由区、镇、村三级财政出资,通过2年至3年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使全区100个左右的村完成生活污水分散式生态处理。去年,鄞州区共投入资金5100万元,对全区24个村35个点实施了生活污水分散式生态处理工程,日污水处理能力3000余吨,受益农民近2万人。今年又投入近1亿元对31个行政村65个自然村(点)实施这一工程,日处理污水约4700吨,受益人口近3万人。
随着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生态处理工程的进一步实施,鄞州区农村生活污水实现了从直排到达标排放的转变。以前,这些村的生活污水基本上是直接排放水体或者渗排到地下,如今经处理后,达到了国家一级排放标准。这些村在铺设污水管网的同时,还进行了道路改造,优化了道路环境,进一步美化了村里的生态环境。宣裴村墙角头自然村是鄞州区农村生活污水分散式生态处理工程的一个缩影,原来村里一个很脏的地段变成了一块人工湿地,家家户户的生活污水被统一铺设的管道送到这里进行自然净化,村里再也见不到污水横流的场景了。
据悉,明年鄞州区还计划投入区级财政补助资金7000万元,完成30个行政村70个点的工程建设,从而形成涉及80个行政村170个点的生活污水分散式生态处理工程规模。
循环经济的宁海特色
宁海县循环经济模式即一、二、三产资源共享的混合型模式,与陕西交城县的新型闭合工业园区模式(工业型)、湖南汝城县的资源反馈模式(资源型)、黑龙江东宁县的黑木耳循环产业链模式(农业型)、上海的“四节”资源节约型农业模式(城郊型)共同被列为全国县域循环经济五大模式。宁海县同时荣获2008年度全省发展循环经济先进县。
2006年,宁海编制了浙江省首个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明确了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生态生产力理念,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转变增长方式、减少污染排放为目标,以制度创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依靠政府、企业、公众的共同努力,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推进循环经济建设。
宁海县以规划为指导,积极运用循环经济理念,在产业层面加快推动一、二、三产之间的共生耦合、联动发展,在社会层面加快构建生态大循环系统,以“2133”工程为抓手(即2个循环经济示范区、10大循环经济建设重点项目、3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3类废弃物的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打造区域性混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走出了一条具有宁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循环型工业。宁海县以浙江国华宁海电厂为依托,利用电厂工业废料构建资源循环式利用产业链,形成了煤—电—粉煤灰—水泥、煤—电—石膏—石膏板、煤—电—粉煤灰—新型墙材三条循环产业链,基本消化了宁海国华电厂的衍生物,资源利用率达到90%以上,可新增利税2亿元以上,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循环型农业。宁海县在东部建设浙江东海岸10万亩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目前示范区内已形成西瓜、订单蔬菜、粮食、柑橘、畜禽和海水养殖等六大产业基地,累计建成无公害产品基地31.9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80个,全县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比重达到41.3%,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规模畜禽粪便综合资源化率为100%。通过把畜牧业与种植业、农产品加工业相联结,形成了“农作物秸秆等—奶牛养殖”、“猪—沼液—瓜果菜”、“有机肥—绿色基地”等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既解决了大量农作物废弃秸秆、畜禽养殖排泄物的出路问题,又为生产绿色有机肥提供了优质原料,增加了农民收入。
循环型服务业。宁海县依托象山港区域海、陆、岛三位一体的组合优势,按照“观临港大工业、游东方金海湾、品绿色真海鲜”的旅游开发思路和区域性联动开发的要求,着力将宁海湾打造成长三角海上运动、海洋休闲度假的胜地,并逐步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有序开发建设宁海温泉三期、东海云顶、前童古镇等旅游区,逐步形成了“一带、两区、多点”生态休闲旅游发展大格局。
让市民喝上“放心水”
全市建成90个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
近年来,我市在不断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步伐的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确保城乡居民用水安全。至今,全市共建成90个合格饮用水源保护区,12个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全面完成了建制镇以上合格(规范)饮用水源创建工作。
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历来是我市环境保护工作的首要工作。根据《全国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工作要求,我市编制完成了宁波市县(市)区城区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通过加强水源地环境整治、建立保护区界碑和告示牌、加强环境监测等措施,组织开展了全市合格规范饮用水源保护区创建工作。
长期以来,环保部门坚持开展全市主要35个乡镇以上重要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环境监测,及时、准确地掌握集中式水源地水质状况和动态变化趋势,向社会公布饮用水源地水质情况。2007年,完成了对全市取水量大的36个乡镇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108项水质指标的全面普查监测。去年7月开始,将其中80个特定水质项目列入每年监测1次的环境监测计划,其他28个项目继续按每月1次进行监测。
各地政府和相关企业已制定了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污染应急预案,基本构建了市、县两级联动,环保、卫生、水利、消防等部门共同参与、各负其责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环境污染应急体系。环保部门每年都组织针对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的环保执法行动,今年查处了四明慕天山庄在水源保护区内未批先建有餐饮、住宿、会议服务的农家乐项目。同时,还圆满完成了江北区英雄水库养猪场搬迁、横溪水库发黑发蓝企业搬迁、北渡取水口周边去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全市共有91个水源地水质好于Ⅱ类。
我百度了一篇,希望可以帮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