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矿状元 ———记党的十六大代表、白银公司深部铜矿采矿工人柴利平
在白银公司深部铜矿,提起柴利平这个名字,几乎是无人不晓。这位34岁的青年,文弱、腼腆,但他在近10年的井下矿工工作中,个人累计出矿已突破20万吨大关,按出矿量计算,提前进入了2005年,被职工亲切地称为“出矿状元”。在省第十次党代会上,他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
深部铜矿是白银公司铜矿石的主要生产矿山之一。柴利平工作的采掘队出矿二段工作面,也是该矿最艰苦、又最关键的岗位。担任铲运机司机的柴利平,13年前从白银公司技校毕业被分配到了深部铜矿,在矿上举办的青工教育会上,当他了解到井下工作的重要性及矿山老一辈矿工们艰苦创业的感人事迹后,萌发了要在矿山上干出点名堂的想法。
1993年,矿里引进了价值45万元的电动铲运机,从操作、运行、保养等方面都是一个新领域。柴利平从《矿山机械》、《电工基础知识》、《设备的结构原理》等基本理论知识学起,利用工余时间认真钻研。每次上岗,他先仔细检查设备状态是否良好,在出矿时根据作业现场的路面状况合理地调整车速。多年来,柴利平靠苦学、苦练、苦钻、苦干,熟练地掌握了铲运机维修技术,曾3次夺得铲运机操作技术比武第一名,5次刷新个人出矿记录。
1998年11月,他所在工段因三中段一放矿漏斗损坏而危及生产,队里决定停产抢修。这是一项任务重、危险大、难度高的技术工作,要彻底检修好漏斗最少需要3至4天。当时作为工段长的他心里着急,膝关节疼痛难忍,但在他的带领下,于次日清晨6时终于顺利检修完毕,而此刻,他已在井下整整干了22个小时。
柴利平多次被公司和矿上评为优秀共青团员、优秀青年职工、职工技术明星、突出贡献者、双文明先进个人、双文明模范个人、公司劳动模范标兵、公司优秀党员标兵;被评为省青年岗位能手、省十杰百优青年、省“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等荣誉;去年10月,他又被授予“省十佳职业道德标兵”。
前东,男,中共党员,重庆南桐矿务局鱼田堡煤矿掘进103队队长,2003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5年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他所带领的掘进队平均每月超20%以上完成工作任务,工程质量100%达优良,党支部先后多次被矿党委授予“先进党支部”称号。
在2002年罕见的“6·13”穿水矿难事故中,他历尽千辛万苦,几度绝境求生,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做出了义无反顾的舍己救工友的抉择。他凭着10多年井下工作的经验,在距地面350米的井下,一面鼓励工友,一面寻找生存之路,在又饥又渴,体力几乎耗尽的情况下,先后救出63名工友。他的英勇行为,不仅感动了十里矿山,感动了重庆,而且感动了整个中国。他的感人事迹,经《工人日报》和央视等刊播后,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极大的震动,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首届“感动中国”2002年度人物评选活动中,他被评为2002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好人谢延信:30多年精心照顾亡妻父母和傻弟弟
--------------------------------------------------------------------------------
央视国际 www.cctv.com 2007年02月11日 10:29 来源:新华网
专题:大孝至爱——谢延信
新华网郑州2月10日电(记者姜雪丽 古文洪)因为得过几次脑出血,谢延信对很多事情有些记不太清了,只是简单地回答“是”“说不好”,但他脸上始终挂着憨直的笑容,笑容里是善良和朴实。
30多年精心照顾亡妻的父母和傻弟弟,老谢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做人要讲良心”是他的信念。
用简单的道理过简单的生活,今年54岁的老谢简单的生活并不贫瘠。
这个家没有他就碎了
说到谢延信,邻居和同事们用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亮儿(谢延信小名)是个好人。”
谢延信本姓刘,后改随岳父姓谢,是河南焦煤集团鑫珠春公司的一名普通矿工。
邻居们在很长的时间里都不知道老谢的原名,心里早就把他当作谢家的儿子而不是女婿。毕竟,即使是儿子,能够像他那样照顾老人的也不多。
邻居于乃秀回想老谢照顾岳父的情景:夏天把老人背到屋外阴凉里,透透气,再背回家里。到冬天背到太阳地里晒晒太阳,再背回屋里。“就是自己的亲儿也不会这么整天背来背去。”
岳父瘫痪在床近18年、照顾岳母和傻内弟30多年,老谢承担的辛苦比邻居们看到的要多得多。
33年前,新婚一年的妻子谢兰娥生下女儿40天后,患产后风。当时并不完备的医疗卫生条件无法挽救妻子的生命。作为长女,妻子临终前将自己的父母和弟弟托付给了谢延信。
岳父一家的情况并不乐观:岳母因患有肺气肿等疾病,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唯一的内弟先天呆傻,生活难以自理,只有岳父一人在300多里之外的焦作煤矿上班。再加上襁褓里的女儿,照顾这一家的担子有多重可想而知。
为了安慰失去爱女的岳母,强忍着悲痛的谢延信流着泪向老人承诺:“娘,俺永远不离开恁,照顾恁,照顾恁三口。”
现在已80多岁的岳母坦言:“当时我一直怕亮儿就是说说,万一有一天亮儿走了,我们这一家人就没着落了。”
为使老人放心,谢延信把自己的姓从刘改成了谢。改姓在农村是大事,家族的人为此开了个家庭会议,讨论了大半夜。“你改了姓还续不续媳妇?”——家里人为老谢的将来着想而不同意。
“续不续以后再说吧,他们家现在这种情况我不能撒手不管。”老谢话不多,但是个有主意的人,最后大家还是拗不过他。
改姓只是第一步,更难的事情在后面。
1979年,岳父突然中风住了院。谢延信尽心尽力照顾岳父,其他病人的陪护还有个替换,而谢延信只能一个人顶着。晚上就睡在病房冰冷的水泥地上。
现在说起这些,岳母冯季花眼里噙满了泪水,“十冬腊月,亮儿一个人天天晚上躺在病房的凉地上,一躺就是三个月啊。”
岳父的命保住了,但从此要与床为伴。以前,尽管自己难,可还有岳父帮着支撑;现在,这根柱子也倒了!家里四个人的生活都需要他照顾,生活的重担全部压在了老谢一人身上。
老谢狠下心把刚5岁的女儿送到老家让老母亲和哥哥照顾。
老家的母亲不忍心看着20多岁的儿子就这样过,让老谢的三哥劝他回老家,“去把亮儿叫回来吧,他不能总是这样,以后总得再娶个媳妇。”
三哥刘延胜说:“我那时到了城里找到俺弟住的地方,看到他们住在离公共厕所不远的破屋,我就落泪了,就是俺在家里种地日子也比那好过呢。”
老谢没跟三哥回去。“哥,你也看到了,我要回去了这里谁管?人得有良心,我要回去了就太没良心。”谢延信的话让三哥无言回答。
岳父瘫卧在床,四肢僵直,遵照医生的建议,谢延信每天都要为他活动活动四肢。刚开始,老人疼得受不了,就会骂谢延信。谢延信总是笑着说:“爹,你看你说的像个啥?”
在老谢的精心照顾下,四个多月后岳父竟然能在院子里扶着凳子挪步了。谢延信牢记医生交代的话,给老人常翻身,抹爽身粉。每天都把老人背出来,晒几小时太阳。
给岳父治过病的张清波说:“老谢(谢延信岳父)在床上躺了18年,没有得褥疮,真是不多见,多亏他女婿。”
卧床不活动的病人,大便常常干结,谢延信就戴上手套,给老人一点一点往外抠;听说冬瓜皮、茅草根可以利尿通便,他就到野地去挖,每天给老人熬水喝。
岳父每月60多元的病休工资养活不了全家4口人,老谢就抽空到附近农村的砖瓦窑打零工,挣钱贴补家用。为了能省几元菜钱,他还在垃圾堆上开荒种起了油菜,嫩的时候凉拌吃,长老了炒着吃,收了菜子再榨成油吃。
岳父吃的中药里有一味药是蝎子。为了省钱,谢延信依照医生的建议自己带着干粮到离家四十多里路的山上找,第一天居然找了半斤多。
1983年,谢延信顶替岳父,成了朱村矿掘一区的一名工人。
上班第一月发工资,从不舍得乱花钱的谢延信给岳父买了一台收音机解闷。
久卧病榻的人,最受不了的是寂寞。岳父喜欢听武侠章回小说,谢延信就从图书馆借来小说,有空念给岳父听解解闷。18年下来,他念给岳父的小说竟达百部之多。
1989年,岳父患了肝硬化,病入膏肓。岳母知道家里困难,就劝谢延信别送丈夫去住院:“人活多大是个够啊!”
平时对岳母百依百顺的谢延信,却坚决不同意:“不管咋说,这是条命啊。再穷,咱们也不能在家等死啊,传出来,我成什么人了?”谢延信从老乡那里借了1000元钱,把岳父送进了医院。
1996年8月,岳父走了。谢延信跟岳父说:“爹恁放心,只要俺自己有饭吃,就不会让俺娘和彦妞(内弟)饿着。”
“老谢一到吃饭就找彦妞,为这他跑了多少路啊,可他从来不烦彦妞。” 和老谢年纪差不多的呆傻内弟经常一个人乱跑,老谢总是在吃饭前找他回来。邻居们对这都有目共睹,也帮了老谢不少忙,让老谢省了不少心。
内弟生活不能自理,老谢耐心伺候。内弟的指甲总是给剪得整整齐齐。内弟虽然傻,但问起来也会说:“俺亮哥最好。”
岳父放心地走了,82岁的岳母身体也硬朗,而老谢的身体却每况愈下。谢延信患了严重的高血压病,为了省钱,听说醋泡花生能降血压,他连吃了13年,直到2003年因脑出血才不得不住院抢救。
老岳母充满怜爱地看着满头白发的女婿说:“这个家啊,就像是扁担上立着一个鸡蛋,没有他早就碎了。”
岳母说自己脾气不好,有时会吵女婿两句,可女婿总是笑笑就算了,“从来不惹我生气,连句别扭话也没说过。当年也有人说闲话,说是不能指望女婿,可我靠的就是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