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做好高中语文病句题

2024-12-20 04:19:10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您好!我也是一名高中生,我只是简单介绍一下我的语文老师教我们的方法,个人觉得方法还不错,您可以参考一下!
希望可以帮到你!

常见的病句类型
(一)常见的病句类型

1 语序不当

(1) 名词修饰语

多项定语与中心语的正确次序一般是:①表领属性的或时间、处所的;②指称或数量的短语;③动词或动词短语;④形容词或形容词短语⑤名词或名词短语。

另外,带"的"的定语放在不带"的"的定语前。

例如:一位优秀的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一位国家队的篮球女教练。

正确次序:国家队的(领属性的)一位(数量)有20多年教学经验的(动词短语)优秀的(形容)篮球(名词)女教练。

下面是多项定语次序不当的例子:

① 许多附近的妇女、老人和孩子都跑来看他们。(表数量的"许多"应紧靠中心短语)

② 在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发挥着他们无穷的蕴藏着的力量。(表性质的"无穷的"应紧靠中心词)

③ 里面陈列着各式各样过去所使用的东西。(表性质的"各式各样"应紧靠中心词。)

下面是定语误放状语位置的例子:

① 夜深人静,想起今天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我怎么也睡不着。("一连串"应修饰"事情")

② 这种管子要不要换,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讨论。("广?quot;应修饰"讨论","地"改为"的")

下面是定语和中心语位置颠倒的例子:

我国石油的生产,基本供应国内。("石油的生产"应为"生产的石油")

(2) 动词修饰语

多项状语次序比较复杂,须特别注意的是:

① 先时间后处所;②先介词结构后情态动词、形容词;③表示对象的介词结构一
般紧靠中心语;④不要弄错修饰对象。

看下面的例子:

①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上一世纪曾发生过一场血战。("上一世纪"应放在"这
片神奇的土地上"前)

② 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被列强"应放在"任意"前)

③科学家急于对兰花在最有异域色彩的热带物种标本完全消失之前进行研究。?quot;对兰花"应放"进行"前)

④国有15个洲禁止黑人在娱乐场所与白人享有平等的地位。("与白人"应修饰"平等")

⑤大家就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广泛"应修饰"交换")

⑥开考半个小时后,就有人陆续交卷。("陆续"应修饰"有")

(3) 关联词语的位置

一般来说,两个分句同一个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不同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

下面句子是位置不当的例子:

①他如果不能实事求是,事业就会受到损失。("他"应移到"如果"后面)

②要是一篇作品里的思想有问题,那么文字即使很不错,也是要不得的。("即使"应移到"文字"前。照原句就变成了只是文字要不得,不是作品要不得。)

2搭配不当
搭配不当是常见语病,是高考测试的重点,几乎每年高考都有此类语病题。
(1) 主谓搭配不当
例如:①我国棉花的生产,过去不能自给。(不能自给的是"棉花"而不是"生产"。)②中国人民的解放在民族关系上起了基本的变化。("中国人民的解放"没有"起变化","起变化"的是"民族关系"。正确的表达应是个兼语句,要改"在"为"使")
③我觉得这个答复,和对这些问题的调查处理,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应该把"是"改做"表现出"。)
(2) 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例如:①纪念三八节的到来。("纪念"的只能是"三八节"而不是"到来"。)
②解放前,爸爸和哥哥两人挣来的钱还不够养活一家人的生活。("养活"的只能是人,不能是"生活"。)
④ 但也存在着几个缺点需要我们努力。(我们所能"努力"的不是"缺点",而是"改正"。)
(3) 修饰语和中心语搭配不当
例如:这次大会上,对工资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并不是意见广泛而是交换的范围广泛,应改为"广泛地交换了意见"。)
*这一类搭配不当常和语序不当有交叉的地方。
(4) 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例如:①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应该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这句话有两种改法:把第一个分句改成两面性的"生产救灾工作做得好不好,决定于干部是否深入群众。"或将第二分句改成一面性的,不过句子结构要调整为"干部深入群众是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条件"。)
③ 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的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与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白眼"和"青睐"指相反的两面,但底下的"温暖"只适用于一面。)
(5) 否定与肯定搭配不当
例如:①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来。

"没有谁不会想象不出"等于说"谁都想象不出",推测原意就是"谁也想象得出"。
②我们并不完全否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而是说希望是非常渺茫的。
"不完全否认"等于"部分承认",基本上还是承认。因此这句话说"我们承认这首诗没有透露出希望",刚好和作者的本意相反。改法有两种"我们也承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或"我们并不否认这首诗也透露了一些希望……"
③会员家属除凭发出的入场券外,并须有家属徽章,无二者之一不能入场。
"无二者之一即不能入场"从字面意思上推,可有"有二者之一即可入场"的意思。跟原意不符,应该说“二者缺一即不能入?”

3、 成分残缺或赘余
成分残缺
(1)缺主语
例如:①由于他这样好的成绩,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赞扬。("得到"的主语什么?改为"由于这样好的成绩,他得到了……")
②十月十四日,抱着向航空系学习的想法,我们的黑板报也创刊了。("抱着"的主语显然是蒙后的"我们"但后句的主语是"黑板报",不是"我们",应把后句改为"我们也办起了黑板报"。)
(2)缺谓语
例如:①可见对工人阶级的关心负责的态度到何等的薄弱程度。("到"在这里不能做谓语的主要成分,只能将"薄弱"提上来,可"态度"是不能薄弱的,句子应改为"……的关心和负责薄弱到何种程?”)
②最近又发动了全面的质量大检查运动,要在这个运动中建立与加强技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的工作。("一系列的工作"是哪个动词的宾语呢?也许是"建立与加强"的?"建立与加强工作"又讲不通,在"建立"前少个谓语"完成"。)
(4) 缺宾语
例如:①虽然每天工作很忙,但还是抓紧和同学研究或自己看书。("抓紧"什么?"时间"一词不能省。)
②我们要尽一切力量使我国农业走上机械化,集体化。("走上"要求有一个名词做它的宾语,"机械化"、"集体化"都是动词,句子应是"走上……的道路")
赘余
(1)堆砌
例如:①要考虑我国政治与文化环境的需要,发展我们的出版业。?quot;环境"应删去。)
②现在渔民自己选出了行政组长,负责掌握渔民的生活及生产的管理。("掌握"应删去。)
(2)重复
例如:①一年来,妇女工作已打下了相当的工作基础,获得了一定的工作经验。(第二、第三个"工作"应删去。)
②其实这是过虑的想法。("虑"就是想,应删去"的想法"。)
(3)可有可无
例如:①不知不觉就走了十里路左右的距离,(应删去"的距离"。)
②父亲逝世离现在已整整九年了。(应删去"离现在"。)
(5) 应删去"的"字
例如:①出人意料的,今年三月,物价的下跌,后来慢慢的稳定了。(加了"的",句子转为短语,意思也变了,不是物价稳定,而是"下跌"稳定了。)
②由于历代动乱和气候的潮湿,几乎所有当时的绘画遭受毁灭。("历代"和"动乱"中间也可加"的"而没有加,为句子整齐,"气候"和"潮湿"中间就不必加"的"。)

4 、结构混乱
这是一个很大的类句,这里谈的是不能用"主语""宾语"等来归类的情形。这里最常见的是一句之内两种结构纠缠不清,有以下类型:
(1)举棋不定
作者时而要用这种结构,时而要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
例如:①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应该在"曾今……束缚的……"和"在……束缚下的……"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
②这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应该在"……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和"……壮举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里选用一个。)
(2)藕段丝连
一句话的结构已经完整,却把他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
例如:①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②你可知道,要出版一本译作是要经过多少人的努力以后,才能与读者见面的。(是把"要出版……的努力"和"一本译作……见面的"凑在一块儿,用哪一句都可以。)
(3)中途易辙
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
例如:①杜重远以《闲话天皇》这篇文章,认为是冒犯了日本皇帝,置之于狱,就是例子。(应该改作"因为杜重远写了……文章,就认为他是……"。原句使不知道这件事始末的人误认为杜重远把别人送进监牢,非常不妥。)
②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中国人民……马列主义思想之后"就怎么样?作者不接下去说,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
(4)反客为主
是指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
例如:①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歼灭了无数匪军。("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作者却把它一气呵成,不加交待。应该把末一分句该作"歼灭了一大部分"或"不计其数";这样"歼灭"是接着"被游击队"下来的,就连贯了。)
②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是应当加以揭露,而且能够把它揭露的。(就上半句说,谁"加以揭露",当然是"我们",但这个词隐而未现,正式主语应当是受揭露的"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可是下半句的"能够把它揭露的"主语就不可能还?";反革命分子的阴谋活动",而只能是"我们"。这一句应该在"是应当"前加"我们"。)
(5)结构含混
这样的句子可以有两种看法。
例如: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近几年来曾提倡过,而且产生了许多写真人真事的作品。(句中的"产生"可以算无主句,也可以拿"创作方法"做主语,作者的意思也许是第一种,那么上半句应该改作"近几年来曾倡导过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

5 、表意不明
(1)指代不明
例如:有人主张接受,有人反对,他同意这种主张。("这种主张"指代不明)
(2)有歧义
例如:①他请几个营的干部参加座谈会。("几个"修饰"营"还是"干部"?)
②在休假的这段时间里,我们的体重逐日增加,最高的达五公斤。(很可能使人误会是逐日增加的量最高有五公斤,这当然不是事实,应把"逐日"改为"都有"。)
③现全渠已勘测完毕144华里。(没说全渠有多长,如果全长144华里,那么144华里只是全渠的一部分,那么不能说"完毕",该说"现全渠已勘测了144华里"。)
④ 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也可以解释为"介绍菲律宾的--一种权威著作"。如果作者意思是后者,就不如把"一种"提到头上。)

6 不合逻辑
这里的"不合逻辑"指的是句子的意思在事理上讲不过去。例如?quot;学习有态度与方法之分"。这句话形式上跟"生物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之分"是一样的,但"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加起来等于"生物",而"态度"和"方法"加起来不等于"学习",所以这句话就是"不合逻辑"。
下面是一些逻辑上的有问题的类型。
(1)自相矛盾
例如:①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自然是没有死,怎么能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呢?应改为"多少人死难了,他是幸免的一个。")
②这增强了中国人民与侵略者斗争的无比力量。(既然已经"无比",如何还能"增强"?应删去"无比"。)
(2)范围不清
例如:①从事业的发展上看,还缺乏各项科学专家与各项人才。(各项人才包括科学家,不宜并列,该说"各学科的专家与其他人才"。)
②他们一面拼命的往上爬,一面又不免跌落深渊。("一面……一面……"表示两件事同时进行,句中的两件事显然不是同时的,应改为"他们虽然拼命的向上爬,但是终于不免跌落深渊。")
(3)强加因果
例如:①最近我这位朋友去了一趟南方回来,结果他的思想依然如故。(去了南方回来思想变了,可以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现在"思想依然如故",怎么能说是去了一趟南方的"结果"呢?)
②因为他来自北方,思想根本上还是旧的一套。(为什么来自"北方"思想就旧?且"北方"到底是相对什么而言的?)
(4)主客倒置
例如:①在那个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应该是"我和报纸的接触"。)
②去年的学习情绪和今年比较起来大不相同。(我们比较一先一后两件事,一般
总是以后者为主体,应是"今年的学习成绩和去年……"。)

7、句式杂糅
(1)两句混杂
两句混杂的特点是,既用这种说法,又用那种说法:如:

⑥在旧社会,他利用开当铺进行残酷地高利贷剥削人民。

⑦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还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

句⑥把“利用开当铺进行残酷地高利贷剥削”和“利用开当铺残酷地剥削人民”两种说法混杂在一起。

句⑦是“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的背后是自信心不够”和“这种慷慨悲歌的壮举是自信心不够的表现”两句的杂糅。
(2)前后牵连
前后牵连的特点是,把前一句的后半句用作另一句的开头,硬把前后两句连成一句,如:

⑧当上级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⑨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句⑧把“大家有……感觉”和“(这种)既光荣又愉快……是颇难形容的”糅到一起。可以把“有”改为“的”,也可以把“颇难形容的”移到“有”后,去掉“是”。

句⑨或者保留前半部分,改为“我们要学习白求恩向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或者保留后半部分,改为“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下面再列举几种常见的杂糅格式:
本着……为原则 :本着……原则;以……为原则
以……即可 :以……为宜;……即可
是为了……为目的的 :以……为目的的; 是为了……
对于……问题上 :对于……问题;在……问题上
由于……下 :由于……;在……下
原因是……造成的 :原因是……;是由……造成的
经过……下: 经过……;在……下
是出于……决定的 :是出于……; 是由……决定的
借口……为名 :借口……;以……为名
是因为……的原因 :是因为……;……是原因
有……组成 :有……;由……组成
靠的是……取得的 :靠的是……;是……取得的
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在于……;……是十分重要的
围绕以……为中心: 围绕……中心;以……为中心
大多以……为主 :大多是……;以……为主
成分是……配制而成的 :成分是……;由……配置而成的
是由于……的结果 :是由于……;是……的结果
8、前面有一正一反而后面仅有正面的句子一向被认为病句,并把病因归为“一面与两面不能搭配”。

实际上,这种句子并非全是病句。例如:

1、对工程施工是否认真负责,关系到工程的质量。(正)

2、公民能否遵纪守法,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误)

3、是否解放思想,关系到改革开放的进程。(正)

4、“IT”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高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误)

例(1)句的前半句为一正一反,后半句虽没有与之搭配的一正一反的词,但后半句可作正反理解,即“工程质量”有好坏,这样前后就可以搭配起来:认真负责,质量就好;反之,质量就差。例(2)句中的后半部只涉及到正面,且不能作相反的理解,因此为病句,应修改为“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团结”。例(3)句中的后半句可作正反理解,因为“进程”有快有慢;解放思想,进程就快;反之,则慢。因此,此句为正确的句子。例(4)句后半句中的“高水平”为正面,不能作相反的理解,为病句。如改正,则需在“在于”之后加上“能否”,并删去“要”这一表示正面的词,使后半句可作正反理解。

这类容易正误相混的句子举不胜举,例如:

5、做好生产救灾工作,决定于干部作风是否深入。(误)

6、体育成绩好坏,竟取决于某些裁判的判决。(正)

7、学习成绩的好坏是三好生的重要条件。(误)

例(5)句中的“做好”是一面性的,“是否深入”是两面性的。此外,“作风是否深入”也讲不通,应该是“干部是否深入群众”。“例(6)句后半句可作正反理解,因为不公正取决于裁判的好恶:他喜欢的或有贿赂的,成绩就好,反之,成绩就差。因此,这类句子为正句。例(7)句前面是“好坏”关涉两方面,后面只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在“三好生”前加上“能否成为”。

从上面的例子可看出,要判断这些句子是否正确,关键是看后一句子,如后面只涉及到正面的为病句,而后面可作正反理解的则为正确的句子。那么,怎样判断后半句能作正反理解呢?主要看后半句的动宾搭配或看做为宾语的名词能否正反理解。例如:

8、有没有远大的抱负和顽强的意志,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关键。(误)

9、环境好坏将直接影响居民的心情。(正)

10、青年男女不再以财产多寡和门第高低为条件,而以能劳动、有科学文化知识的标准去选择自己的伴侣。

11、艺人们过去一贯遭白眼,如今却受到人们热切的青睐,就在这白眼和青睐之间,他们体味着人间的温暖。(误)

12、有无灵感思维,取决于知识积累的状况。(正)

例(8)前半句关涉两面性,后半句中的“关键”一词,是一面性的,前后不致,为病句。 例(9)句“影响心情”这一动宾要作正反理解,因为心情有好有坏,可由好变坏,也可由坏变好。因此可与前面一正一反词“环境、好坏”相搭配。例(10)句前面是“多寡”“高低”关涉两面,而后面只兼涉肯定一面,前后不一致。可将“能”改为“能否”,“有”改为“有没有”。 例(11)“白眼”和“青睐”批相反的两面,但底下的“温暖”只适用于一面。而例(12)后半句“知识积累的状况”本身就包含多少、深浅等一正一反的内容,无需强加上反面的意思,如此自然可与前面的一正一反的词“有无”相搭配。

总之,“一面与两面不能搭配”的所谓“病句”不全是病句,关键要看后面的字词本身是否包含正反两方面的意思。有,是正确的句子;无,才是病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