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
陶行知(1891-1946),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原名文浚,后改名知行、行知。祖籍绍兴会稽,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歙县。
他出身贫寒,但自幼聪明好学,邻村的一位塾师认定这孩子长大后必然能成就大事,就让他免费入塾读书。有一天下大雪,当他赶到塾馆时老师已经开讲,他硬是站在门外专心致志地听老师把课讲完。这种学习精神感动了塾馆里的每一个人。
1906年,他进入本县的教会学校崇一学堂免费读书,在这里学习英文、数学、理化等课程,开始接受西方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但由于他一直生活在中国社会的底层,所以从童年时代起就对民间的疾苦有深切的感受。他尤其关注中国的农村,立志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和广大中国农民受剥削压迫的悲惨处境去奋斗。因此,在崇一学堂读书的时候,就写下了“我是一个中国人,要为中国作出一些贡献来”的座右铭。
1908年,陶行知考入杭州教会办广济医学堂。当得悉要入教会之学生方可去医院免费实习时,愤而退学。1910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1914年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先后获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和文学硕士学位,成为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之学生。1917年回国,任南京高师(后改东南大学)教授、教务长兼教育专修科主任。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于1919年7月提出教育要“自新、常新、全新”和“自主、自立、自动”之主张,并参加《新教育》杂志编辑工作,后任该杂志主编。1923年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本》,推广平民教育。1926年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倡导乡村教育运动。
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提出“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即是学校”等理论;10月在萧山湘湖创办“浙江省立乡村师范学校”。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发起“科学下嫁”运动,从事科学普及工作,倡导“教学做合一”教育活动。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一二·九”运动后,陶行知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提倡国难教育、战时教育,在重庆先后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毛泽东主席复信表示支持。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为光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38年8月,陶氏回国路过香港,倡导举办了“中华业余学校”,推动香港同胞共赴国难。1939年7月,在四川重庆附近的古圣寺为儿童创办育才学校,培养有特殊才能的儿童。1945年,陶行知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当选为中央常委兼民主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主办《民主》周刊。1946年1月,陶行知在重庆创办社会大学,推行民主教育。
抗日战争胜利后,陶行知回到上海,立即投入反独裁,争民主,反内战,争和平的斗争。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遭国民党特务暗杀,陶行知被列为黑名单上的第三名。他一面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牺牲准备,一面继续坚持斗争,视死如归,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终因“累过度,健康过亏,刺激过深”于1946年7月25日患脑溢血逝世,享年55岁。毛泽东同志题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的一生,是在人民涂炭,国家多难、民族危急之秋度过的.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与劳苦大众休戚与共,与共产党人亲密无间,为人民教育事业,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和民主斗争事业鞠躬尽瘁,奋斗终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著有《中国教育改造》、《中国大众教育问题》、《古庙敲钟录》等。现已出版《陶行知教育文选》、《陶行知全集》等。《中国近现代人名大辞典》等有录。
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
陶行知个人简介
姓名:陶行知
原名:陶文睿
乳名:和尚
出生日期:1891年10月18日(农历清光绪十七年九月六日)
病逝日期:1946年7月25日
籍贯地: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
家人:父,陶位朝;母,曹翠仂;妹,陶文之;妻,汪纯宜,汪病逝后又娶妻吴树琴;长子,陶宏生;次子,陶晓光;三子,陶刚
陶行知(1891.10--1946.7),汉族,徽州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三大教育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毕生致力于人民教育事业和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建立了卓越的功绩,经我们留下了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陶先生的伟大还体现在他突破了“老八股”和“洋八股”的双料传统教育,创造出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切实可行的生活教育理论。他一方面反对“沿袭陈法”,大胆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经验;一方面又反对“照搬他国”敢于结合中国的实际,对西方的现代教育思潮进行改造和创新。立足实践,大胆实验,坚持真理,不盲从不迷信,一切从中国的历史阶段和社会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先行而后知”,经过艰苦卓绝的探索和反思,终于创造性地提出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命题为中心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活教育理论,并将其贯穿于他整个的教育活动之中,为中国现代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的先驱。陶先生的伟大更体现在他的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当前中国教育改革尤其是学前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这种现实意义和价值的根源在于陶先生对现代教育实质问题的正确把握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入研究。陶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就以通俗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他的教育理想,他宣称:“我们是普及教育,不是少爷教育, 不是小姐教育,不是政客教育”,而是“平民教育”,“劳苦大众的教育”,我们要“培养真正的活人”,要培养具有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独立的职业的“整个的人”。
1927年3月,陶行知在南京创办“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提出“生活即是教育、社会即是学校”等理论;10月在萧山湘湖创办“浙江省立乡村师范学校”。1930年4月,国民党反动政府以“勾结叛逆,阴谋不轨”为借口,武力封闭晓庄学校。陶行知受到通缉,被迫临时避难日本。1931年春,陶氏返回上海,任《申报》总管理处顾问,对当时《申报》的革新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发起“科学下嫁”运动,从事科学普及工作,倡导“教学做合一”教育活动。1932年起,先后创办了“山海工学团”,“晨更公学团”,“劳工幼儿团”,首创“小先生制”,成立“中国普及教育助成会”,开展“即知即传”的普及教育运动。1934年主编《生活教育》半月刊。7月,正1908年,陶行知考入杭州教会办广济医学堂。当得悉要入教会之学生方可去医院免费实习时,愤而退学。1910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文学系,1914年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先后获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科学和文学硕士学位,成为美国著名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之学生。1917年回国,任南京高师(后改东南大学)教授、教务长兼教育专修科主任。反对“沿袭陈法,异型他国”。推行平民教育。在“五四”运动影响下,于1919年7月提出教育要“自新、常新、全新”和“自主、自立、自动”之主张,并参加《新教育》杂志编辑工作,后任该杂志主编。1923年发起组织“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编写《平民千字课本》,推广平民教育。1926年发表《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书》,倡导乡村教育运动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 一二·九”运动后,陶行知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提倡国难教育、战时教育,在重庆先后创办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1936年,当选为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执行委员和常务委员。7月,与沈钧儒、邹韬奋、章乃器联合发表《团结御侮宣言》,毛泽东主席复信表示支持。接着,受全国救国联合会的委托,担任国民外交使节,出访欧、美、亚、非28个国家和地区,出席“世界和平大会”,“世界新教育会议”第七次年会,“世界青年大会”,“世界反侵略大会”,当选为世界和平大会中国执行委员,为光大中华民族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做出了杰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