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管理检讨”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2024-12-18 17:03:3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与企业文化打着交道。当我们接触到其他企业时,这些企业中最明显、最不同寻常的特质常常会引起我们的关注和兴趣。而当我们身居其中,企业文化现象又时隐时现,难于察觉。只有当我们有意实施一些与企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和标准相抵触的新策略时,我们才可能真切感受到企业文化那实实在在的力量。

  提起“海尔”大家一定会联想到现今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十八年来,海尔集团已由一个亏空147万元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2002年全球营业额711亿元的中国第一品牌,并在全世界获得越来越高的美誉度。在管理实践中,张瑞敏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与西方现代管理思想融会贯通,“兼收并蓄、创新发展、自成一家”,创造了富有中国特色、充满竞争力的海尔文化。

  一、构筑学习型企业文化是时代要求

  20 世纪末最成功的企业是学习型组织,它不仅仅被视为业绩最佳、竞争力最强、生命力最强、最具活力,更重要的是使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在心灵上潜移默化、升华生命的意义。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企业组织形式向扁平化方向发展,管理的核心表现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社会思维方式逐步从线性思维到系统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转变,时代经济特征对个人及企业的知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更新加快,技术创新不断,企业的竞争终结为人才与科技的竞争。要想跟上时代的节奏 ,个人需要终身学习,企业需要转化成为学习型组织,国家需要大力鼓励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和行为,整个社会需要保持一种锐意进取和不断发展的状态,最终成为学习型社会。

  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学习是创造力和竞争力的源泉。国外管理专家认为,未来最成功的企业将是一种学习型组织——能够使各阶层所有成员全心投入 ,并持续不断学习的组织。企业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具备比竞争对手更快速学习的能力。因此,构造具有强烈学习创新能力,能够实现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细致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和深入人心的员工黏合机制的学习型企业文化,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二、构筑企业文化的途径

  中国加入 WTO 后,经济正逐步纳入世界经济轨道,宏观环境的变化以及现代企业制度改革,要求企业在塑造自己企业文化、确定企业经营理念时,要更加注重把握社会文化变化的趋势和企业环境的变化,包括企业的技术环境、人力资源环境、金融环境、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环境等,这些企业发展依存的客观环境,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短期效益和长期生存。还应当对政策、法制、社会评价、公平竞争、社会信誉等由人为因素控制的社会发展软环境进行清醒的认识,这对企业长期的经营业绩和企业的竞争力将产生潜在而深刻的影响。

  在中国新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很多新崛起的企业之所以取得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这些企业非常重视与新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文化建设。例如,联想集团的企业文化:讲贡献、讲效益的价值观;跻身于国际市场的共同理想;同舟共济、协同作战的整体意识;求实进取、拼搏创业的公司精神;高技术企业的社会形象,这些都为联想集团更好地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提供了良好的价值观基础,也为其未来发展创造了条件。而海尔集团“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以诚为本、君子之争、和气为本”的企业文化,更是为企业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前提。

  企业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文化本身涉及价值观、行为方式、精神状态等各个方面,而这些要素本身都需要通过归纳总结、培训指导、慢慢领悟、逐步运用的过程。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往往要经过一些必要的过程和途径:企业运行正常、有较固定的操作模式和行为方式 (萌芽阶段)——企业有自己独特的视觉形象并有意识加强规范,包括企业 LOGO、企业色彩等 (形成阶段)——企业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并开始注意树立自己的企业个性 (初级阶段)——企业形成程序性企业文化管理体系,并得以实施 (中级阶段)——企业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得到企业员工和社会的认同,企业处于一种积极的精神状态 (高级阶段)。

  三、企业文化建设中的需要关注的问题

  1) 基本的道德观念,诚信不可缺,没有基本的诚信,讲再多的文化也没人信。

  2) 文化的建设是长期的,长期的东西要有制度来保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象在日本的某些企业,每周一次的训话,上面部长讲,下面老板也在毕恭毕敬地听,领导人的以身作则,是推动文化建设最有效的方法。

  3) 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沟通与交流,上司与下属,员工与员工之间,保持经常性的沟通,才能了解彼此的想法,尤其是领导人与下属的沟通与交流,从来不嫌多,多多益善。

  4) 建设开放性的文化,只有开放的环境,才能有助于建设创造性的文化,才能吸引更多人参加,没有大多数人参与的文化建设,最终只能成为老板的个人想法。

  企业打好了文化基础,才容易学习吸纳新的东西,我们看到很多企业重视引进一些先进的管理手法,但因为缺乏一定的文化基础,常常使这种努力付诸东流。

  企业管理的手法,是在一定企业文化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比如象品质管理,没有领导者的高度重视,没有员工的积极参与,没有管理人员敢于面对现况的勇气,就象缺乏品质的土壤,再好的qc手法也生不了根,发不了芽。

  四、企业文化建设离不开企业领导者的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要有一个头儿,大家跟着头儿干。领袖的魅力来源于其人格的魅力,而不是权力。领袖型人物通常具有足够的识人之智,容人之量,用人之术,同时具有强烈的创新和冒险意识,他们身上具有引领众人实现远景的特殊力量。

  企业领导者对构筑企业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管理学理论的企业计划、组织、领导、控制中,领导是重要因素。领导者通过其非常敏锐的观察力,观察出这个组织所有人的心理以及客观的困境,透过口号,透过行为,形成一个共同远景,让大家行为一致,形成一个文化,形成一种力量。这个力量通过长期的经营实践,在员工中形成共同拥有的理想、信念、行为准则,最终可以演化为企业真正的文化。

  纵观中外优秀的企业文化,都闪现着创业领袖的个人信念、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领头人的风格、精神,以及其经营理念的传播和贯彻,极大地影响着企业各方面行为,对企业长期发展至关重要。美国新港新闻造船和码头公司的创办人杭亭顿曾经在 1866 年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们要造好船,如果可能的话,赚点钱。如果必要的话,赔点钱。但永远要造好船。”直到 1987 年 ,他的这段话还被他的公司的副总裁引用并铭刻在公司最显眼的地方,成为公司的文化和信仰。

  中国现有企业制度和结构,注定了领导者与企业文化的深刻关联。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中国的企业股权结构集中,公众化不够的现实,使得中国 90% 以上甚至 99% 的企业文化深受企业领导者的影响,甚至可以称其为企业家文化。所以,构筑学习型企业文化,企业领导者责任重大,它要求企业领导者将其宏大抱负,统一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创新和求变的共同意志,贯穿于企业经营行为,实现于市场终端。

  韦尔奇先生是全世界公认的此类企业精英。他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就提出“追求卓越”的理念,并诠释其为“超越过去我们对品质要求的极限 ,我们要做得比我们认为最好的还要好的信念”。他认为 ,“卓越”并非是一种成就,而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会掌握一个人或一个公司的生命与灵魂,它是一个永无休止的学习过程 ,本身就带有“创造性不满足”。韦尔奇先生运用其超前的意识和精心塑造的以“求新求变”等信念引领的公司文化,最终使得“追求卓越精神”化为现实。

  21 世纪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企业领导者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构筑适合本企业特点、使知识成为创造力和竞争力源泉的企业文化,是对中国企业家的现实考验。企业领导者们能否运用自身能力和知识观念,准确把握社会发展方向,适时构筑学习型企业文化,通过创新、整合企业的发展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企业品牌等等企业经营管理要素,在信息化和全球化市场竞争环境中实现“求新求变”, 在很大程度将决定企业的成败,决定中国企业在世界经济贸易环境中的总体地位。
  yqvictory

回答2:

管理者犯的某个错误,一定要有具体的实例,不可泛泛而谈,而且进行评分:
  A级:有具体的实例,自我反省深刻。
  B级:有具体的实例,自我反省一般。
  C级:有具体的实例,缺乏反省;或者有反省,而无实例。
  D级:无实例,无反省
  D级的必须重写,字不须多,文辞不需太华丽,真诚深刻的自我反省才是最重要的。领导自己每一次都亲自写,附:一篇培训心得:
  《培训心得》
  听了余世维的《赢在执行》中执行力不佳的8个原因,我感觉我有相当的差距:
  一、 管理者没有常抓不懈:
  管理者没有常抓不懈通常是缺少工作计划,因为欠缺工作计划,导致没有依据,因而顾此失彼,抓了这头忘了那头,一天到晚忙乱,总有遗漏的事情。也就是像余世维说的没把事排出轻重缓急,每天西瓜芝麻不分。因此,这方面我要加以改进,本周五必须把各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和月工作计划排出,根据月工作计划排出周工作计划,每天找出重要的2~3件事处理好,加上会议和上司安排的1~2件紧急事件,每天处理的事不要超过5件。如果我们每天能处理3件事,我们一个月就能处理上百件事,我们会越来越轻松。因为每周没有部属的工作周报,所以一些事会不了了之,没有常抓不懈,这是我的错误。年度工作计划上个月本来要完成,结果过了半个月,还没完成,这是我的错,不怪任何人,在本周五下午4点,我必须完成这项工作。
  二、 我仍会辩解
  上次XX公司采购部的陈经理打电话给我,问我XX产品的进度,我们当时没兑现承诺,我不是先认错,而是先向她解释原因:供应商变压器坏了。马上客户就说:我理解,但我不管这么多,我要的是货,因为我的客户不会听我的解释。
  余世维的课讲了这么久,我以前听过一遍,今天是第二遍,我仍犯这种错误,不可原谅,错了就是错了,过份的解释就是变相的推卸责任,我向客户解释就是在推卸责任,作为一个总经理,仍犯这种错误,真是不能原谅。
  顾客到商场买东西,品质不好的东西他就不买,至于原因顾客根本不想听,说了也是白说,只会遭至顾客的反感,所以,没有完成任务就是自己的错,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只有这样,顾客的压力才可以层层传递到每个部门每个员工身上。如果每个部门都讲一个客观原因,我相信没有一个产品可以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出来。成功的人从失败中分析原因,失败的人从失败中寻找借口,这是两种观念,思想观念的不同导致行为的不同。
  我决意从此不先向客户解释任何原因,错了先认错,然后想补救和预防措施,补救完了才去和客户解释。这也必须成为利风的一种行事方式,今天从我开始做起,先承认错,解决问题后再解释。同样,我希望各位也一样,先不辩解,辩解就等于掩饰,问题解决完了再解释。想做一件事没有理由,不想做一件事可以找一万条客观理由。如果这样下去,利风迟早会玩完,但如果大家都负起责任,少辩解,苦练内功,利风才能发展得好。

回答3:

不好,把回顾的反思和提升,与错误的不一定实现进步的思想故事检讨,混为一谈。

当,应用管理科学的时候,还要尊重世界最先进的标准,保持与人类已经总结出来的所有70人的最正确一秩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