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蔺相如心中想到的是()没有想到的是()

2024-12-22 02:31:06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从这段对话中可以看出蔺相如心中想到的是(想到的是国家的安危)没有想到的是私人恩怨/得失 

时势造英雄,在纷繁变幻的战国时代,涌现出大批文臣武将,他们各展其才,在那丰富多采的英雄画廊里,位置显赫,映照千古。蔺相如可以说是比较突出的一个人物,一名门客按正常升迁,很难位居国相地位,但秦赵之间的尖锐斗争,为其提供了机会。难得的是在强秦意图兼并六国、斗争逐渐尖锐的时候,他不仅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让秦国的图谋屡屡受挫,而且拥有容人之量,胸怀广阔以大局为重,“先国家而后私仇”。蔺相如、廉颇二人结成刎颈之交。将相之和,使秦国长时期内不敢出兵攻打赵国,保证了赵国在尔后15年内,团结一致,共同抗秦。
蔺相如、廉颇将相和的故事已经让我们深刻地理解了爱国这一永恒的主题,也正是这一主题才让蔺相如流芳百世、流传千古。时间虽已过去2000多年,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敌,以及不计个人恩怨,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以一己荣辱为念的高尚品德仍然在被人们传颂着。

蔺相如多谋善辩,胆略过人;他以国家利益为重,善于人和,不畏强暴,出使秦国,留下了流芳千古“完璧归赵”的故事。他为了国家利益,忍辱负重,使大将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的典故为历代人们所传颂。

 完璧归赵
战国时期,赵王得到了一块名贵的宝玉——“和氏璧”。这件事情让秦王知道了,他就写了封信对赵王说,自己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来换"和氏璧"。赵王看了信,心里想:秦王一向是只想占便宜,不肯吃亏的人。这一次怎么这么大方?要是不答应他的请求吧,怕秦国兴兵来进攻;要是答应吧,又怕上当。他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就和大臣们商量,但大臣们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蔺相如知道了这件事,便对赵王说:“大王,让我带着‘和氏璧’去见秦王吧。到那里我见机行事。如果秦王不肯用十五座城池来交换,我一定把‘和氏璧’完整地带回来。”赵王知道蔺相如是个既勇敢又机智的人,就同意他去了。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里接见了他。蔺相如双手把“和氏璧”献给秦王。秦王接过来左看右看,非常喜爱。他看完了,又传给大臣们一个一个地看,然后又交给后宫的妃子们去看。蔺相如一个人站在旁边,等了很久,也不见秦王提起割让十五座城池的事情,他便知道秦王根本没有用十五座城池换取宝玉的诚意。可是宝玉已经到了秦王手里,怎么才能拿回来呢?他想来想去,想出了一个计策。只见蔺相如走上前去,对秦王说:“这块‘和氏璧’虽然看着挺好,可是有一点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一听"和氏璧"有瑕疵,赶紧叫人把宝玉从后宫拿来交给蔺相如,让他指出来。蔺相如拿着“和氏璧”往后退了几步,身体靠在柱子上,理直气壮地对秦王说:“当初大王差人送信给赵王,说情愿拿十五座城来换赵国的‘和氏璧’。赵国大臣都说,千万别相信秦国骗人的话,我可不这么想,我说老百姓还讲信义呐,何况秦国的大王哩!赵王听了我的劝告,这才派我把‘和氏璧’送来。没想到方才大王把宝玉接了过去,随便交给下面的人传看,却不提起换十五座城的事情来。这样看来,大王确实没有用城换璧的诚心。这块宝玉在我手里,如果大王硬要逼迫我,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和这块宝玉一块儿撞碎在这根柱子上!”说着,蔺相如举起“和氏璧”,面对柱子,就要摔过去。秦王本来想叫武士去抢,可是又怕蔺相如真的把宝玉撞碎,连忙向蔺相如赔不是,说:“大夫不要着急,我说的话怎么能不算数哩!”说着叫人把地图拿来,假惺惺地指着地图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座城,都划给赵国。”蔺相如心想,秦王常常会耍鬼把戏,可别再上他的当!他就跟秦王说:“这块‘和氏璧’是天下有名的宝贝。赵王送它到秦国来的时候,斋戒了五天,还在朝廷上举行了隆重的赠送宝玉的仪式。要是大王接受这块宝玉,也应该斋戒五天,在朝廷上举行接受宝玉的仪式,我这才能把宝玉献上。”秦王本不想这样做,但见蔺相如态度坚决,只得说:“好!就这么办吧!”说完,他就派人送蔺相如到旅店去休息。蔺相如拿着那块宝玉到了公馆里。叫一个手下人打扮成一个买卖人的样儿,把那块宝玉包着,藏在身上,偷偷地从小道跑回到赵国去了。至于秦王会把他怎么样,他一点也没有考虑。这件事情在历史上就叫作“完璧归赵”。渑池相会公元前282年,秦国派大将白起攻取了赵国的两块地方。第二年,秦国又派兵攻占了赵国的石城;又过了一年,再向赵国进攻,两国交战,赵国损失了两万多军队,但秦军的攻势也被遏止了。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想和赵国讲和,以便集中力量攻击楚国,于是派使者到赵国,约赵王在西河外的渑池见面,互修友好。赵王害怕秦王耍阴招,想不去,大将军廉颇和上大夫蔺相如商议,认为赵王推辞不去不好,就劝赵王去:“秦王约您会议,如果大王不去,那就显得赵国力小而胆怯了,还是去好。”赵王听从了廉颇、蔺相如二人的建议,蔺相如也随着赵王一起去了。廉颇带领大军把赵王送到边境,临分手。对赵王说:“这次大王去渑池,路上来回的行程,加上会见的时间,估计前后不会超过三十天。为了防止意外,要是过了这个日期大王还未回来,请允许我们立太子为王,以断绝秦国扣留大王要挟赵国的念头。”赵王同意了。廉颇还在边境上布置了大量的军队,防备秦国的进攻。到了渑池,见到秦王,双方行过礼,便在筵席上叙谈,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弹瑟,我这里有瑟,就请你弹一支曲子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这时,秦国的御史走了过来,在简上写到: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弹瑟。蔺相如见此不悦,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我这里有个缶,请你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秦王听了勃然大怒,不肯答应。蔺相如又端起缶走过去,献给秦王,秦王还是不肯敲。蔺相如就说:“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拼着一死,也要溅你一身血。”意思是要和秦王拼命。秦王的侍卫看到秦王受到胁迫,慌忙拔出刀来,要杀蔺相如。蔺相如瞪着双眼,大喝一声,吓得侍卫连连后退,秦王心里很不高兴,也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回头叫来赵国的御史,也把这件事情记下来: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秦国的大臣们见秦王没有占便宜,就说:“请赵王献出十五座城地为秦王祝福!”蔺相如也不示弱,说:“请秦王拿咸阳为赵王祝福!” 一直到酒筵结束,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机智勇敢地同秦国君臣进行了针锋相对、不屈不挠的斗争,挫败了秦国的图谋。秦国也知道廉颇率领大军驻扎在边境上,使用武力也得不到好处,便只好恭恭敬敬送赵国君臣回国。以后,秦、赵间暂时停止了战争。负荆请罪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在渑池会上有功,封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   负荆请罪
廉颇因此心中不快,居功自傲,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让他下不了台。蔺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蔺相如的门客韩勃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依你们看来,是廉将军厉害呢,还是秦王厉害呢?”门客们说:“当然是秦王厉害了。”蔺相如说:“对了,秦王这样威焰万丈,我却在朝堂上斥责他,侮辱他的臣子们,我连秦王都不怕,难道我会害怕廉将军吗?不过我想,强暴的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正是因为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呀。如果我们两个相搏斗起来,那情势发展下去,赵国的实力就会被削弱,这时一旦秦国来攻打赵国,赵国就会灭亡。我对廉将军一再退让,正是以国家利益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抛在脑后啊!”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蔺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他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己十分惭愧。于是他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蔺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上卿对我如此宽容。”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条,请他坐下,两人坦诚   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回答2:

我眼中的蔺相如 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以国为重的人.
他是战国时期赵国人,经别人的推荐被赵王重用,得到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一次,秦王想以15座城池作诱饵来把赵国的和氏璧骗到手,蔺相如则随机应变,机智地从“鱼钩”上把“鱼”给取了回来,并果断地派人将和氏璧先行送回赵国,从而使秦王的计划失败,表现了他足智多谋,而且勇敢机智的品质;
在渑池之会上,由于秦王侮辱了赵王,蔺相如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羞辱和回击了秦王,同时挽回了赵王的尊严,回到赵国后,被赵王升为了上卿,比廉颇的职位还高,而廉颇又认为蔺相如的本领和资历都不如自己,心里很不服气,扬言要侮辱他.蔺相如得知后,却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躲避着廉颇.这时,一些人看到了,就说蔺相如惧怕廉颇,而蔺相如却告诉大家说:“如果自己和廉将军闹不合,被秦王知道了,他肯定会乘机来攻打赵国,自己躲避廉将军,并不是怕他,只是不想给秦王以利用的机会.”
在廉颇负荆请罪时,他又热情地招待廉颇,表达出了他先国家之急的品质及大度的胸怀.蔺相如真是一个勇敢、机智、大度、并以国家为重的人

回答3:

想到的是国家的安慰,没想到的是私人恩怨/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