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以“无念”为宗旨。就是不起一个妄想杂念,不被一切外部境界所动而起心动念,以达到彻见“真如自性”的目的。
一、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对禅宗宗旨的开示:
1、“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2、“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劝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3、“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二、印光大师对禅宗的开示:“至如禅宗,若单提向上,则一法不立。佛尚无著落处,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真谛之一泯一切皆泯,所谓实际理地,不受一尘,显性体也。若确论修持,则一法不废,不作务即不食,何况念佛求生净土。此俗谛之一立一切皆立,所谓佛事门中,不舍一法,显性具也。必欲弃俗谛而言真谛,则非真谛也。如弃四大五蕴而觅心性,身既不存,心将安寄也。若即俗谛以明真谛,乃实真谛也。”(《印光法师增广文钞》卷一《与大兴善寺体安和尚书》)
三、禅宗的修行是以“禅定”为方法。这里所说的“禅定”并不是人们认为的盘腿打坐,六祖对禅定的解释是;“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四、补充说明:禅宗的特点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初祖为迦叶尊者。《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言:“尔时大梵天王即引若干眷属来奉献世尊于金婆罗华,各各顶礼佛足,退坐一面。尔时世尊即拈奉献金色婆罗华,瞬目扬眉,示诸大众,默然毋措。有迦叶破颜微笑。世尊言:‘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即付嘱于汝。汝能护持,相续不断。’时迦叶奉佛敕,顶礼佛足退。”
参考资料:《六祖坛经》、《印光法师增广文钞》、《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
抛开一切妄想,提起信心,专注于未知的那一念,功夫纯熟,继而那一念如桶底脱落,瞬间放下,达到空空无大千的境界,彻悟自性本体,智慧顿开,一切未知就有了答案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这个没有办法说得清楚。因为没有那个人有这么高度的佛法智慧。
当年佛陀传位:捻花示众,无人知晓含义,惟独迦叶微笑。这就是禅宗的最高法要: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
这需要的是上上根器的人,才能明白的事情,你,我就靠边休息算了!!!不用去白费这个力气。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