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
公孙龙,诸子百家中的名家,一向以诡辩著称。名家的中心论题是所谓“名”(概念)和“实”(存在)的逻辑关系问题,所以名家也称“辩者”“察士”。
最著名的就是他的“白马非马”之辩:据说,公孙龙要过关,关吏对他说:“人过关可以,但是马不行”,公孙龙就说:“白马不是马”,于是展开了一场著名的白马非马之辩。一番论证,关吏听了后连连点头,说:“你说的很有道理,请你为马匹付钱过关吧。”
简单的说下内容:
关吏:“白马不是马,对吗?”公孙龙:“对!”关吏:“为什么?”公孙龙:“马这个字是因为它的形状命名的,白这个字是因为它的颜色命名的,用色命名的不等于用形命名的,所以说白马非马。”关吏说:“你有白马就不能说你没有马,不能说你没有马的话,白马不就是马吗?所以说有白马就是有马,颜色是白色的。不是马又是什么呢?”公孙龙说:“我要求你牵一匹马来,黄马、黑马都可以牵过来。要求牵一匹白马,黄马、黑马就不能被牵来。如果白马是马的话,我的前两个要求就是一样的,要求是一样的,白马就等于马。要求没有差别,那你牵来黄马或是黑马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有不同是因为黄马、黑马也是马的一种,你可以说它们是马,但不能说它们是白马。所以白马不是马。”
以上内容来自《公孙龙子》,《公孙龙子》是战国(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后期名家代表人物公孙龙的著作。原文是:曰“白马非马”,可乎?曰:“可。”曰“何哉?”曰:“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命形也。故曰:‘白马非马’。”曰:“有白马不可谓无马也。不可谓无马者,非马也?有白马为有马,白之,非马何也?”曰:“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使白马乃马也,是所求一也。所求一者,白者不异马也。所求不异,如黄、黑马有可有不可,何也?可与不可,其相非明。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
晏子使楚
晏子被派遣到楚国。楚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洞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今天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没有人可派吗?竟派您做使臣。”晏子严肃地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才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打发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不肖的人被派遣出使到不肖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不肖的人,所以只好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便对侍臣说;“晏婴,是齐国的善于辞令的人,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侍臣回答说:“在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就问:‘这人是干什么的?’我们就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又问:‘犯了什么罪?’我们就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
晏子到了,楚王赏赐晏子喝酒。当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从楚王面前走过。楚王说:“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官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窃罪。”楚王瞟着晏子说:“齐国人都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回答说:“我听说这样的事,橘子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果实就是橘,长在淮河以北就是酸枳,(橘和枳)它们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果实味道却完全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难道楚国的水土会使人民善盗吗?”楚王笑着说:“圣人不是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是自讨没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