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麼财布施可以得财富?就是因为是佛所说的,

2024-12-14 14:10:20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摘自《佛法求财》这本书:

人的意识现象现在仍是科学未解之迷。弗洛伊德讲到了人的潜意识,但还是不完全。佛学讲人有八识:阿赖耶识是第八识,末那识是第七识,而我们经常讲的“我想”、“我思考”只是第六识。手臂伤到了、流血了,那么你只是意识到了疼,并没有意识到怎么处理,而末那识已开始工作,开始止血的工作了。末那识可以比做搬运工,把所有的行为心理收集起来存到阿赖耶识中去。所有的行为心理就是种子,存在阿赖耶识中。当因缘成熟时,就发芽结果,形成了种种生命形态。
阿赖耶识是无始以来的存在,是不待他缘、本然的存在(佛法是追求不分别的,所以这里的存在,是相对于不存在而言的。而实际上,并没有存在与不存在之差别)。众生从阿赖耶识出发,分出“我”与“世界”,能感知认识的称为“我”,被感知认识的称为“世界”。这里的“我”与“世界”都是妄想。佛教讲万法唯心,其实就是讲“我”与“外部的世界”都是阿赖耶识的变现。因为“我”与“外在世界”皆是一体,所以有什么样的“心”,就有什么样的世界。
具体到财富上,贪吝、偷盗就是这样的“贫穷”的心,将来长成就是贫穷的结果。而布施就是“丰足”的心,将来长成就是富裕。当人布施时,则有布施种子(以什么心布施、布施给了谁、布施了什么)含藏在阿赖耶识中,在因缘成熟时而获得相应果报——财富。因为布施种子种下后,就会有因缘来成熟这些种子,布施者就会得到相应果报了。
所以,当人贪恋己财不愿布施,则不会在未来获得财钱的果报。而布施后悔惜,布施物不净(如刀、毒、劫夺、偷盗而来等财物),布施者不亲手施,不恭敬施,布施的对象不妥,布施时生嗔恨心,如此等等,都会对布施后所得果报产生严重影响。
这一切都是心(阿赖耶识)产生的力量,《华严经》中讲“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阿赖耶识表现出的道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因果报应。比如一颗种子能结数十乃至数以千万倍的果实。种子只是因,即根本原因;除了种子这个因之外,还有阳光、水土、肥料等等的作用,这些都是缘,此二者为因缘关系。因是决定因素,缘为辅助条件。因缘共同作用而产生果,这就是因果。

回答2:

这就是因果律啊,你付出什么就得到什么,你做什么,想什么,说什么,就会招感什么。最高明的是无四相的布施,布施一分钱都可以得到无量福报,只是要努力修习。种如是因得如是果。很简单的道理。建议多看大德的讲记。

回答3:

因果原理,佛教喜欢讲因果,有因才有果,有舍才有得。

回答4:

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去资助、救济那些贫困的人,通过财布施来培植我们的善心,去除我们的贪心。当然,财布施也不一定是金钱资助,有时举手之劳的成全也是一种布施,成全他人、利益他人最终也是在利益自己。

回答5:

就像种地一样,种子撒在地 就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