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知道血液凝固是怎么一回事:①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②凝血酶原激活物在钙离子的参与下使凝血酶原转变为有活性的凝血酶;③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作用下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形如细丝,纵横交错,网罗大量血细胞而形成胶冻状的血块。这就是凝血的发生的过程。
EDTA对血液中钙离子有很大的亲和力,能与钙离子络合而使凝血酶原无法转变为凝血酶,从而使血液抗凝。每0.8mgEDTA可抗凝1ml血液。
肝素钠具有带强负电荷的理化特性,能干扰血凝过程的许多环节,在体内外都有抗凝血作用。其作用机制比较复杂,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而增强后者对活化的Ⅱa、Ⅸa、Ⅹa、Ⅺa和Ⅻa凝血因子的抑制作用。其后果涉及阻止血小板凝集和破坏,妨碍凝血激活酶的形成;阻止凝血酶原变为凝血酶;抑制凝血酶,从而妨碍纤维蛋白原变成纤维蛋白。中和组织凝血活素(因子Ⅲ)。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和释放。
肝素钠抗凝与EDTA抗凝在抗凝机理和使用上存在显著的区别。以下是对两者具体机理与区别的详细分析:
一、抗凝机理
肝素钠抗凝机理
主要机制:肝素钠主要通过与抗凝血酶(特别是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形成肝素-AT-Ⅲ复合物,从而大大增强AT-Ⅲ对凝血酶的抑制作用。这种复合物能够加速凝血酶的失活,并抑制其他凝血因子的活性,从而阻止凝血过程的进行。
其他作用:肝素钠还能干扰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使血液中的血块不易被溶解,从而减少血栓的风险。此外,它还能防止血小板的聚集和黏附,进一步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来源:肝素钠是一种从动物体内(如猪小肠黏膜)提取的抗凝物质,临床上常用其钠盐形式,即肝素钠。
EDTA抗凝机理
主要机制:EDTA(乙二胺四乙酸)通过与血液中的钙离子(Ca²⁺)结合成螯合物,使钙离子失去活性,从而阻断凝血过程中钙离子的参与。钙离子在凝血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是多个凝血因子激活的必要条件。因此,EDTA通过螯合钙离子来中断凝血过程,达到抗凝的目的。
稳定性:EDTA在体外较为稳定,但在高温下易分解,且其抗凝效果受血液中钙离子浓度的影响较大。
应用:EDTA主要用于静脉血液标本的抗凝,如全血分析、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等。
二、区别
抗凝机理不同
肝素钠通过与抗凝血酶结合来增强其对凝血酶的抑制作用,同时干扰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血小板的聚集。
EDTA则通过螯合钙离子来阻断凝血过程中钙离子的参与,从而中断凝血过程。
使用范围不同
肝素钠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心肌梗死、脑梗死等。
EDTA则主要用于静脉血液标本的抗凝,以便进行各种血液学检测。
安全性与副作用
在常规使用范围内,两者都是相对安全的抗凝剂。但肝素钠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和出血并发症,特别是在高剂量或长期使用时。而EDTA的副作用较少见,但仍可能发生溶血、白细胞计数假性升高等情况。
影响因素与稳定性
肝素钠的抗凝效果受血液中钠离子浓度的影响较大,高钠血症或低钠血症都可能影响其抗凝效果。而EDTA的抗凝效果则受血液中钙离子浓度的影响较大。
在稳定性方面,EDTA在体外较为稳定,但对热敏感;肝素钠在碱性条件下较为稳定,但在酸性和中性条件下容易降解。
存储与操作
两者都需要在室温下避光保存,但EDTA对温度和光照的耐受性更强。
在操作上,EDTA只需加入血液样本中即可,操作简单方便;而肝素钠通常需要注射给药,操作相对复杂。
综上所述,肝素钠抗凝与EDTA抗凝在抗凝机理、使用范围、安全性与副作用、影响因素与稳定性以及存储与操作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在临床上使用时,应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抗凝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