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朝代季节不一样。
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
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
乡试 由取得“生员”资格的人参加,是在各省省城(或京城)举行的考试,每三年一次。因多在秋季举行,又称“秋试”。考中者便称为“举人”,也就是“中举”了。第一名称“解元”。
会试 由各省的“举人”会集到京城举行的一种考试,也是每三年一次。因多在春季举行,又叫“春试”。考中者称“贡生”,意思是贡献给皇帝选用的“生员”。考中第一名的叫“会元”。
殿试 由取得“贡生”资格的应试者参加,进京入朝上殿,由皇帝亲自出题考。考试录取的人十分有限,只取三甲,各甲只取三名。凡考中各甲头三名的都称为“进士”。考中一甲第一名的叫做“状元”,又称“殿元”、“鼎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朝考 在清代,殿试之后对进士们还要再进行一次“朝考”,特派朝中大臣阅卷,然后根据殿试的名次和朝考成绩,由皇帝分别授予官职。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中了状元,就等于做了朝廷的官了
回顾我国古代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以及建国后建立的全国统一高考制度,考试日期的变迁无不跟气候和民俗相关。
溯史:古代科举春秋两季进行...清代科举考试时间与明代相
唐代进士科考试时间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明确的问题.在对唐代进士科举子申送和省试时间进行考证的基础上,得出了进士科举子在每年的十月份申送,尚书省考试是在十一月至来年三月之间进行的结论
北宋次年正月科举考试。
辽代科举经历了一个从随宜到有定制、由小范围到大规模的演变过程。辽初科举无定制,圣宗时考试时间订为每年举行一次
月份 年次 所以没有一定的限制和统一
中国科学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他渊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科举必由学校而逐层沙汰,去芜存菁,集天下之英彦聚於翰林,法度至周全。凡学生未入学者,不论年岁长幼,通称童生。童生入学先试於府、州、县官, 再由提学官考试, 称为童试, 合格后获取录入学, 是为生员。
生员就读於府州县学, 其优者则录送乡试, 每三年一次, 凡遇子、卯、午、酉年行之。考试地点,直隶在京府,各省在布政司。试士日期,则各处一致,皆八月初九、十二、十五各一场,因其在秋天试士,故又称为秋试。所考科目,初设科举时,头场试经义二道,四书义一道,二场论一道,三场策一道,中式后十日复以骑、射、书、算、律五事试之。 及洪武十八年,颁科举定式, 规定初场试试四书三道,经义三道,二场试论一道,判五道,诏诰表内科一道,三场试经史、时务策五道, 合格者称举人;合格者为举人,乡试第一者称解元。乡试中式后, 考生继而试於礼部,是为会试。其举行时间皆在二月,三岁一次,逢丑、辰、未、戌年行之。因其试於早春,故称为春试,中式者称贡士,会试第一者则为会元。
每个朝代每个考试都有不一样的时间
1、乡试:每三年一次。因多在秋季举行,又称“秋试”。
2、会试:也是每三年一次。因多在春季举行,又叫“春试”。
3、殿试:由取得“贡生”资格的应试者参加,进京入朝上殿,由皇帝亲自出题考。
4、朝考:在清代,殿试之后对进士们还要再进行一次“朝考”,特派朝中大臣阅卷,然后根据殿试的名次和朝考成绩,由皇帝分别授予官职。
扩展资料
一、积极影响
1、打破世家大族的特权垄断;
2、提高官员素质与行政效率;
3、保证了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扩大了统治基础;
4、促进了社会稳定;
5、有利于社会公平公正;
6、有利于重学风气的形成。
二、消极影响
后期的科举制度使儒学成为统治者奴化臣民的工具;官僚队伍壮大,但导致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对薄弱。
按照钱穆先生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研究:“一项好的制度若能长久永远好下去,便将使政治窒息。”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下,科举制度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影响。
第一,由于统治者改变考试内容使科举成为束缚知识分子思想的枷锁。
考八股文,压抑了那些本来不擅长科举科目的人的思想,也使一些知识分子,无法在学术上、思想上进行创新。
从而导致了思想上的落后,使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停滞不前。
第二,由于入仕途径单一,只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才能做官,而很多人又有做官就能发财的想法,所以导致追求部分士人产生了畸形的价值观,从而催生一些家庭和社会悲剧。
民间经常会有贫士高中之后抛妻弃子的悲剧发生,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更是很多人悲惨的一生的缩影。这固然与个人本身密不可分,但是不得不说,是科举制给了它这样一块生存的土壤。
第三,科举制度导致官场腐败。
科举制度随着历史车轮的推进,出现了科举制度的政治化,天地君亲师的教育又造成了师门关系的盛行。这样造成了严重的师门裙带关系现象。这些师门关系在官场中互相拉帮结派,并且官官相护。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
科举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