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生想要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首先孩子和父母都要清楚知道,孩子在外经历了什么?
1. 环境的变化
第一次出国读书,虽然对于国外的环境有过憧憬,但这毕竟跟旅游不一样,没有毫无保留爱你的父母在身边,没有若干好友可供你随时倾诉,一切都得重新开始。陌生的环境和迥异的文化除了带来新鲜感,更多的怕是一种孤独感。
2. 语言的适应
“我小孩以前很喜欢跟人交谈的,出国后变得沉默寡言了!”十五岁留学生的妈妈跟心理咨询师说,曾经孩子是学校的活跃分子,到了国外后怎么就变成了所谓的“宅男/女”了呢?
去到第二语言或者第三语言的地方,除了很多日常沟通的用语,更需要的是,对于当地文化更深的了解,我们听过很多“过来人”提倡多参加社团活动,多和人沟通,多去找本地人当朋友,不要在原有的语言环境生活等等,这些活动或者沟通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兴趣,兴趣就变成了探索其文化的最大动力,要不然,很容易止步于“只会日常沟通用语”。
3. 学业的压力
不同的教育体制的学习方法显然是不同的。
在国内,大部分受过基础教育的孩子(如果家长没有积极参与到其学习过程中,而是全程交给学校)最习惯的就是“填鸭式”教育体制,所以几乎每个留学生都会遇到学业上面的压力,从等着老师或者家长“布置任务”,按照一个貌似所有人都既定的道路前行,到国外实行的“走班制”上课和独立完成功课以及团队协作的平衡,一定会有不少对于原有教育体制的质疑和对新的学习方法的摸索和适应。再加上对于原本自己期待的留学生活有差别,导致了很多留学生在前期出现对于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的“重新认识”。
4. 独立生活能力的考验
这个问题是每一位留学生最先开始的挑战,到了陌生的环境,交通方式的转变等等,可能连吃饭都成了自己需要每天考虑的首要事件。
在国内,有家长照顾,可能上学都有条件车接车送,一日三餐都会被合理安排好。毕竟,在大多数家长的眼里,努力学习才是作为一个学生的首要任务,除此之外的所有都变成“等你以后有时间就自然而然会了”。
所以,小到每天的温饱,再到一些需要独立面对的生活问题,比如临时身份的办理,遇到紧急事情需要找哪些有关部门都成了自己必须亲自办理的“杂事”。那些有过留学经验的同学们告诉我,出国最先学会的并不是语言或者专业知识,而是学会了“独立坚强”和对远在国内的家人的“报喜不报忧”。
其实每个留学生和他们在大洋彼岸的父母,都有着自己的不适和焦虑。我们都要学会适应和自我调节,并且学会尊重对方,多和谐交流。
那么留学生如何保持和父母的和谐交流?
1.多打电话或视频聊天
跨洋电话和短信比较费钱,所以可以发QQ或微信,发邮件都可以,最好的是可以QQ或微信视频,因为父母牵挂你,并不想通过冷冰冰的文字来触摸遥不可及的你,如果能有你的影像,远在国内的他们会更安心。
他们会想看看,你最近怎么样,住的什么地方,瘦了没,憔悴了没,有没有吃苦。
所以,不管学业多重、生活再忙,抽出周末的一小段时间,或是晚饭后,或是早上出门活动前,和父母来一次亲密的视频电话吧。
有的时候,父母并不是想要和你聊什么,只是想看看你的样子,听听你的声音,看着你的笑容,就什么也都满足了。
2.谈最近的新鲜事,询问家里的事
有些同学从小不知道该和父母说什么,不善于和长辈聊天,就会很苦恼。其实留学是你一次心灵的旅途,也是你和父母开始消除隔阂的机会。
因为你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有很多新的冲击,就可以告诉父母,他们也知道了你的生活近况,也会很开心。在国内你们生活在一起,生活见闻差不多,天天见面,所以无话可谈。
现在好了,你们处于两个国度,你可以问问父母家里新发生的事情,亲戚朋友的动态等等,父母也可以问问你在美国的所见所闻,一下子就有了太多的话题。
3.选择性的交流
有些事情当然不需要让父母知道,我想父母也会理解,毕竟他们也不可能什么都告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每一代人都有自己所要背负的压力和责任,需要自己面对的挑战和压力,和必须自己承受的打击和磨难,没有必要告诉长辈,徒添担忧。也没有必要屏蔽父母看你们的朋友圈,因为朋友圈有分组功能,可以选择性地向父母展现自己的生活。
比如考试得高分,被教授表扬,在实验室成功做出成果,吃大餐犒劳自己等等,让父母知道,也可以让他们觉得自己离开了家生活得也还不错,独立自主,会很欣慰。至于熬夜赶作业,通宵酒吧,和合租人的矛盾等等,就不必让父母知道,惹他们烦忧了。
最后
留学生活会让一个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尽可能地看更多风景,经历更多的事情,乃至于看到更多不同的世界观,从而成为一位拥有成熟价值观和完整人格的人。不仅仅是学生的成长,父母也在不断的进步。孩子,在留学的生活里,请允许我与你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