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节俭意识

2025-02-05 17:17:03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身教胜于言教 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想培养孩子的节俭意识,仅凭空洞的说教是不行的,最关键的就是家长以身作则。从随手关灯节约电、用完水拧紧水龙头、吃饭碗中不剩米,到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和价值观,家长都应当率先垂范,成为孩子学习的榜样。这样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使节俭真正入脑、入心、入行。
让孩子体验劳动的艰辛 现在有的孩子之所以不知节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体会不到劳动的艰辛。父母有时候要“狠”一点,找机会让孩子“受受罪”,去体验一下劳动的艰辛。比如,带孩子去农村看一下粮食是怎么种出来的,有机会的话最好让孩子下地体验一下;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引导孩子在阳台上独立种一些蔬菜,让孩子感受一下种植的辛苦以及收获的喜悦。
“穷养”孩子 现在不少孩子都是家里的“小皇帝”,从小生活在“富裕”的环境中,要什么有什么,从来不知道挣钱辛苦,更不懂得珍惜劳动成果。“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作为父母,我们应从小“穷养”孩子,营造一种“贫穷”的生活环境,让他们养成节俭习惯。当然,“穷养”并不是刻意地去追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是在物质上对孩子有所限制,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良好的学习表现来兑换合理的生活所需。
指导孩子理财
首先,家长给孩子零花钱要有计划,要限制数额,不能有求必应,应根据孩子年龄大小、实际用途和支配能力,定时定量给予。家长要问清每次钱都花在哪里,如果孩子无法说明钱的花向,家长应暂停“发放”。
其次,要引导孩子养成记账的习惯。对小一些的孩子,父母可以帮着记录每一笔钱的用途,孩子大一些后,就可以指导孩子自己记录。父母还可以根据记录的内容,和孩子讨论哪些钱是不需要花的,哪些是必须花的。
如何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品质 从小养成的习惯会伴随人一生,在孩子成长初期培养他勤俭节约的品质,会使他受益终身。
在培养孩子节俭品质方面,几个建议可供家长参考:
建议一:谈话诱导,启迪心灵。 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从孩子的身边事入手,在平易近人的谈话中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孩子自我教育,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发现孩子乱扔剩余的馒头、面包时,家长就要心平气和地跟他们谈话,让他们了解农民春耕秋收的辛勤劳动过程,引导孩子改正浪费粮食的不良行为。
建议二:树立榜样,言传身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家长可以抓住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讲讲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节俭故事,如《朱德的板凳》、《雷锋的童年》等。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剖析故事内涵,让孩子联系自己平时的行为进行对照,从而启迪孩子的道德认知。 孩子心智还没成熟,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爱模仿的对象,有什么样的家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家长爱学习,孩子也爱学习;家长爱劳动,孩子也爱劳动;家长乐于助人,孩子也乐于助人。其实,让一个孩子养成某种习惯并非难事,关键看家长怎么教育,而家长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教育。
建议三:带孩子体验劳动。 平时可结合劳动教育,指导孩子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通过劳动实践,使孩子体验劳动的辛苦,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如农忙时节,让孩子去农田拾稻穗等,使他们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道理,从而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家长还可以让孩子学会利用废旧物品,比如可利用易拉罐做个花篮,将旧凉鞋剪成拖鞋。这样既可培养孩子节约的习惯,又是一种手工劳动练习。
建议四:让孩子体验独立消费。 只要父母放手,五六岁的孩子已能独自进行一些小额消费,如买点零食等。让孩子体验独立消费有个原则,不能让孩子大手大脚花钱。孩子自己有钱,花钱也要学会节省。如坐公交汽车时,父母身边没有零钱,让孩子付,孩子会很乐意,有时孩子还会主动要求坐没空调的车,好省点钱。这就是孩子学会节约的一种表现。对孩子来说,让他自己体验节约花钱,比一千遍一万遍地说大道理,要有效得多。
建议五:给孩子准备一个旧物收纳箱。 可以给孩子准备个旧物收纳箱,让孩子把暂时不用的东西都放进去,这样不仅能给孩子以后带来美好回忆,还能让孩子养成节约的习惯。有了这样一个箱子,孩子可以盛放自己当前不想用的衣服、鞋帽、玩具等。当孩子需要买什么东西的时候,可以先到箱子里找找。这样或许会节约一笔买新东西的费用。

回答2:

小孩子不是讲道理讲出来的,而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自己处处作榜样从而影响到孩子的行为的,

回答3:

有意识地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