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在百家姓中读作“bó”。
薄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稀少的多民族姓氏,主要源自姜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
薄姓在宋版《百家 姓》中排名第264位。至2014年5月,薄姓在中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及皖北等地为多,人口总数列全国第290位。
先秦时期,薄姓在今河南商丘与安徽亳州一带分布。战国中后期,薄姓子孙因避难等原因,有一支徙居今江浙一带。三国时期,薄姓的一分支徙居于今山西北中部一带。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薄姓除繁盛于谯郡与雁门郡外,还播迁到了北方之山东、河北、河南、陕西以及南方之安徽、江苏、浙江、江西等省份。
宋、元时期,薄姓在西北之甘肃、宁夏、内蒙以及南方之四川、重庆、湖北、湖南等地均有分布。
明朝初期,山西薄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山东等地。明朝中叶以后,薄姓于西南之云南、贵州、广西以及华南之广东等地均有所见。
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渐有山东等地之薄姓伴随闯关东之风潮入迁于东北三省者。清咸丰六年以后,亦有山西北中部之薄姓走西口,迁于今河套地区谋生。
二十世纪中期,跟随国民党去台湾的薄姓人口,也已在台湾落户成家。
扩展资料
“薄”的字源解说
溥,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水大、四处漫延。簿,篆文(草)(溥,漫延),表示草丛漫延生长。隶书将篆文字形中的“艸”写成“卄”,将篆文字形中“流水”的写成三点水。
造字本义:名词,漫延生长的草丛。
文言版《说文解字》:薄,林薄也。一曰蚕薄。从艸,溥声。
白话版《说文解字》:薄,林中草木丛生。一种说法认为“薄”是蚕薄。字形采用“艸”作边旁,采用“溥”作声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薄姓
薄(Bó)
相传上古时,在今天山东省的曹县东南有薄国,是炎帝后裔的封国。薄国君主的族人,便以封国之名作为自己的姓氏,这样就有了薄姓。此外,在春秋时期,宋国有一大夫被封于薄城(今天河南省的商丘),他的后世子孙以封地名作为姓氏。薄姬是汉文帝的母亲,历史上称为代太后。薄珏是明朝的兵器制作专家,并且著有《格物测地论》等。
薄
薄,上古时有薄国(今山东曹县东南),相传是炎帝后代的封国,国人称为薄氏。
另外,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被封在薄,他的后代也称薄氏。
北魏孝文帝时,鲜卑族薄奚氏也改姓氏为薄。
薄疑,战国时期赵国官吏。
他主张严行法治,经济也要立法,不容徇私。
卫国国君准备聘请他为上卿,赐田万顷,但他认为这些做法也属于徇私枉法,因此坚持不要 源出于姬姓。
春秋时期,郑穆公有个儿子字子印,他的孙子以祖父的字为姓氏,称为印氏。
薄
bó
姓。
应该念“bo”,二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