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说村上与魔幻现实的联系,首先要明确“魔幻现实主义”究竟所指为何。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前后在拉丁美洲兴盛起来的一种文学流派。运用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表现手法,揭露社会弊端,抨击黑暗现实,表现具有鲜明而浓厚的拉丁美洲特色的现实生活。这是百度百科的解释,显然有些狭义化,因为现在越来越多的非拉丁籍作家投身迷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比如中国之莫言,常说他有魔幻现实主义文风。那么我们便可以理解为,这里的“魔幻现实主义”是指写实与神奇的幻想结合起来,采用模糊化技巧和神话模式,从而更深刻地描绘出某种现实状况的写作手法。
其次,我们来看村上的生活轨迹。
1955年4月,入西宫市立香栌园小学就读。身为国语教师的父亲有意识培养村上对日本古典文学的兴趣,但他却始终未能入道,相反对西方文学却情有独钟。
可见,村上幼时就对西方文学更感兴趣一些,而西方文学可以说有一部分是源起拉丁的,而且西方文学都有比较鲜明的浪漫主义特点,天马行空的想象,或是超现实主义的,这些都与魔幻现实主义有些许联系。
1961年,他经常在校刊上发表文章,还翻译自己喜欢的美国惊悚小说。也就是在这段时间里,村上疯狂地迷上了爵士乐。少年时期的他是个叛逆的人,不排除那时的他身上有卡夫卡的影子,或许那时候叛逆的村上心里也住着一个叫乌鸦的少年。而翻译美国小说这一点,也可以说是延续了他对西方文学的喜爱。
1968年4月,到东京,入早稻田大学第一文学部戏剧专业就读。戏剧专业可以说给了村上更理论化的小说写作手法,海边的卡夫卡里涉及的隐喻,比如弑父娶母,有着希腊神话里俄狄浦斯的影子,而戏剧专业必然要学习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是非常经典的充满戏剧冲突的作品。也就是说,早年系统的学习戏剧,对村上的魔幻现实主义里涉及的许多神话模式的描写是有帮助的。
1995年3月,美国大学春假期间临时回国,在神奈川县大矶家里得知地铁毒气事件。这件事对村上及其作品的走向影响是很深远的,他的书有几本是涉及这个事件。魔幻现实主义尽管披着魔幻的外衣,但其本质终究是对现实的描写,只有现实中出现了黑暗、不安的一面,才有深刻的东西可以写,拉丁人的魔幻现实主义其与拉丁美洲曾长期处于西班牙、葡萄牙殖民统治之下,饱受殖民主义者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20世纪初,当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已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并拥有着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与精神生活时,拉丁美洲却依然十分贫穷和落后这一历史背景,那么村上所处的日本在某一时期发生了让他觉得悲惨而残酷的事,也同样可以激发他来进行魔幻主义创作。1996年12月,独自采访东京地铁毒气事件62名受害者,每5天采访1名。2月,发表《第七个男人》(载于《文艺春秋》)。《奇鸟行状录》获第47届“读卖文学奖”。而海边的卡夫卡02年出版,可见毒气事件对他的影响仍很大。尽管85年就已经有《冷酷仙境与世界尽头》这种比较超现实的作品存在,但不可否认《海边》比《世界》中的很多描写更血淋淋,甚至是冷酷的血淋漓,比如卡夫卡的父亲屠宰猫儿那一段。
2006年年初,村上春树凭借着《海边的卡夫卡》入选美国“2005年十大最佳图书”。而后,村上春树又获得了有“诺贝尔文学奖前奏”之称的“弗朗茨·卡夫卡”奖。之便是村上创作《海边》之前的大概经历。
《海边》中比较魔幻的情节主要是卡夫卡之父对其的预言尔将弑父,将与尔母、尔姐交合,而后成真,这在之前的分析中说是与他在早稻田大学学习戏剧有联系的。而那副油画可以说也颇具“魔力”,佐伯的恋人是死于学潮运动,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村上经历的事件,所以魔幻再次与现实联系起来;副线中的老人中田,具有和猫儿说话的能力,这也是魔幻的,女教师打他而隐瞒真相却是现实。
“我住在东京,文明化世界的一种——就像纽约、洛杉矶、伦敦或巴黎。”村上说,“如果你想找点魔幻的境况、魔幻的东西,你就非得深挖自己。我就是这么干的。人家说这是魔幻现实主义——可在我灵魂深处,那只是现实主义。没啥魔幻的。”这是村上自己的一段话,我觉得解释这个问题也未尝不可。所有的魔幻,不过是深挖自己心底的现实而已。
才疏学浅,一点拙见,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并且抛砖引玉~
http://www.xzbu.com/5/view-4041853.htm中的文章在神话隐喻究竟在卡夫卡中起什么作用说得很好,可以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