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建筑设计领域的发展,BIM已经初步应用于建筑工程行业并彰显了其巨大的商业价值,但对于目前BIM的应用现状,还是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对BIM引领的建筑工程领域的革命所应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只是冰山一角。 近十年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在美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建筑工程领域取得了大量的应用成果。国内不少具有前瞻性与战略眼光的施工企业开始思考如何应用BIM技术来提升项目管理水平与企业核心竞争力。BIM技术应用的最大价值在于打通建筑的全生命周期。随着三位建筑信息模型数据从规划、设计到施工、这给人以比较片面的理解,认为BIM就是某个软件,BIM应用知识设计院的事情。主办机构:中建培训cy
BIM工程师的待遇如何未来发展前景怎样
bim工程师是近两年我国建筑行业新诞生的一个职位,这完全要归功于BIM在我国建筑行业的快速普及与发展。尤其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企业对于BIM应用投入非常之大,相关的职位也呈现出一个较大的缺口,很多小伙伴都在盯着BIM工程师这个职位,关心BIM工程师的待遇如何?未来发展前景怎样?
一、BIM工程师≠BIM建模师
很多小伙伴尤其是刚刚接触BIM的朋友,错误的认为BIM工程师就是BIM建模师,这里笔者要郑重声明一下,两者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说两者有交集,无非就是在工作中所用的BIM软件也许相同而已。为什么这么说?
首先,BIM建模师可以说是BIM工作里面相对较低的一个职级此类人员往往只是简单的翻模工作,重复重复再重复,说白了就是熟练工种,一般只是会应用一款软件。而BIM工程师是需要根据项目的不同需求,调整自己的设计理念与思维模式,一切从项目出发,运用自己所学应用到项目之中。
其次,BIM建模员往往是实习生或者仅仅会单一软件。而BIM工程师不但工作经验丰富,而且可以运用多款BIM软件进行BIM模型的建立、调整以及校对,大大提高模型的进度与可用性。
最后,一般建模员都非本工出身,半路出家。而BIM工程一般都具有相当专业的知识背景,可谓是科班出身。他们具备了专业资质,技术成熟,在企业与团队中有着非常重要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左右BIM在企业中的推广。(注:仅为比较)
二、关于待遇的问题
其实在BIM工程师待遇的问题上,笔者之前写过一篇名为BIM各职位薪资待遇的文章,里面有一些介绍。这里笔者就唠叨几句,笔者将BIM工程师分为了BIM技术工程师和BIM专业工程师,他的区别如下:sz.yd119.cn
1、BIM技术工程师
此类人员数据精通软件操作,能够独立解决技术上的诸多问题,有了几年的工作经验,不但在技术上越来越成熟,而且还可以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积累的经验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薪酬方面:一般在6000-8000每月左右。当然不排除其中的佼佼者,月收入过万也是很正常。可以参与到项目分红当中去,利润较好时年薪可过十万。
2、BIM专业工程师
此类人群不但在技术方面是佼佼者,而且基本都是相关专业知识背景毕业,用行话说就是科班出身。他们在BIM行业中属于金字塔顶端人才了。薪酬方面:稍微有几年工作经验,年薪轻轻松松15万,资历较厚的年薪20万不是梦。
其实大家学习BIM或者是了解BIM为了就是给自己未来找一个好出路,从BIM未来的在我国的发展来看,路咱们是选对了,问题就是你有多努力了,想或者较好的待遇前期努力辛苦的付出是必须的。不要在该学习的年龄过多的关注待遇。
《BIM请你走下神坛》
今天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有这么个编辑部,人不少,几十号人,有一部分人负责写稿子,一部分人负责审稿,还有一部分人负责查错别字排版。
这些写稿子的人呢,大部分用的都是TXT文本文档,也有一些老同志不熟悉电脑,就用手写,还有一些人出去采访之后,直接把采访的录音发给负责排版的人。
原始稿件到排版人员这儿,有TXT文本,有手写的纸张,还有需要手动录入的音频。不用说,效率肯定是低,错误肯定是多。
有一天呢,一个走进编辑部主任的办公室,跟他说,你用我们公司的软件吧,叫office,office套件里面的word能精准的排版,格式统一,还能自动检查错别字。
主任说这个好啊,大力推行!就让大家都安装这个软件。
一推行,就出现问题了,从写稿子的人这儿就很抵触,原来自己的方式很熟悉,换一个新的软件,一大堆的按钮,太麻烦了。
天天赶稿子熬夜加班,哪有时间学新软件呢?
可领导安排的工作不能不做啊 ,怎么办,请人呗。
于是他们还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写稿子,然后专门请人把他们的那些TXT的,手写的,录音的文件转录到word软件里。
请来的人又不懂写文章,就是往里抄,原稿有什么错误,抄进去的还有什么错误,活儿干的还挺慢。
有时候时间来不及,编辑们已经把原文件发给排版的人了,他们这儿刚抄完,排版的人那儿工作都改了一半了,他们又交了个错误百出的word文件出来。
这个问题还没解决,又有人走进主任办公室了。
他跟主任说,哎呀你们这儿使用office的层次太低啦,您看看人家的公司,不仅用office处理文字,还用EXCEL做图表,还有用PPT做演示的,高级着呢!不仅这些功能,还能通过互联网进行高效协同作业,批量管理文档。
主任一听,这都是好东西啊,咱们得推广。
于是下面的人又接到了新的任务,word还没玩溜呢,又得学一堆新的软件和应用,还什么协同工作。
领导指派的任务没办法,大家只好一边用老方法赶稿子,一边请人应付差事。
请来的人越来越贵,活儿干的越来越花哨,成本越来越高,可效率还是一点都没提升,整个编辑部是乌烟瘴气。
写稿子的人很冤枉,我们每天累成这样,哪有时间和金钱去学习新的东西啊。
领导们很生气,这么好的东西,别的公司都推行的很好,怎么到你们这儿就不灵呢?
软件公司觉得很冤枉,我这辛辛苦苦开发的明明是提高效率的软件啊,怎么没推行好,还被人骂呢?
现在中国很多的项目,在推行BIM技术的时候,都遇到了像这个故事中的情况。
前面我们给大家翻译了Antony McPhee的一篇文章,专门讲述了BIM的基础,高质量的模型,就像是我们的故事中高质量的稿件一样,才是真正的基础。别扯虚的,什么才是BIM的基础?
而事实是,很多人更注重的是高端的应用,漂亮的报告,而模型本身作为几年前就被炒冷的饭,不再愿意被人提起。
我来给大家念一段文字,注意,我没有特别的挑选,而是随便找了一个关于BIM的公众号中的文章,节选了其中一段:
如何在企业中推行BIM:将高阶资深领导人纳入导入计划内,组成角色及责任明确的BIM委员会,制定BIM导入计划,明确BIM愿景、目标、主题、变革管理、软硬件需求。制定BIM标准,明确定义BIM品保核查,信息管理制度。制定BIM能力图及教育训练线路图,拟定BIM流程。达成项目3D实体、1D时间、1DBBS、1DCBS、1DWBS结合的7DBIM全周期管理。
听完这段,你有没有一种感觉,「这和我加不加班到底有啥关系?」
BIM的基础,在于一开始创建模型的人,他们是咨询公司的咨询师,是设计院的设计师,是设备厂商的建模员,是施工企业的工程师,他们把思想转变成数据,再凝练成模型。
后期的BIM全生命周期管理能不能顺利运行,全部仰仗这些人在建立模型的时候所输入的数据是不是准确。
然而,在整个行业为了越来越高大上的效果而沸腾的时候,却没有人愿意考虑到这一群人,他们真的利用BIM提升了自己的工作效率了吗?
还是像我们故事中的那些编辑们,一边加班用传统方式赶着稿子,一边雇佣着不懂专业的人来帮他们应付领导呢?
核心问题是:在庞大的BIM研究和推广的人群中,混杂着很多以吹泡沫为目的而吹泡沫的人。
这是一张Gartner技术成熟曲线,The Hype Cycle,说的是新技术从诞生到稳步应用要经历的几个过程。
一是萌芽期(Technology Trigger)人们对新技术产品和概念开始感知,并且表现出兴趣;
二是过热期(Peak of Inflated Expectations),人们一拥而上,纷纷采用和讨论这种新技术;
三是低谷期(Trough of Disillusionment),又称幻想破灭期。过度的预期,严峻的现实,往往会让人们对技术产生失望的情绪;
四是复苏期(Slope of Enlightenment),人们开始反思问题,并从实际出发考虑技术的价值;
五是成熟期(Plateau of Productivity),该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平常。
BIM作为一种典型的新技术,也需要经历这样的几个时期。
不过BIM在中国有两个特殊的情况,第一是中国的市场广度大,有的地区已经进入了过热期阶段,而有的地区才刚刚萌芽;
第二是建筑市场的参与者太多,跨越的行业也广泛,所以出现了有的人已经进入了反思期,而有的人还故意或不故意的停留在过热期。
比如软件商,就更愿意他们和他们的客户长时间地停留在过热期,注意这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商业利益问题。
我们把这种情况称为“the BIG BIM”,相信不久的将来,你还会听到8D 、9DBIM ,或者是其他一些闻所未闻的BIM应用。
而BIMBOX认为,在目前大多数的项目中,BIM的本质,还是人,就是使用软件建模的人。
在BIM的基础那一期,我们说过,BIM不是放下手里的事情去做新的工作,而是把本来做的工作,用更省事的办法来做,把本来就该提供的信息,用统一的格式来提供。
我们希望,每一个建筑师,都能够利用BIM减少每周的设计加班,减少错误,并且把工作成果自然地分享给结构师。
我们希望,每一个结构师,都能够利用BIM快速分析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并能够准确地指导施工。
我们希望,施工人员能够利用BIM,预演一遍施工步骤,在开会的时候而不是到了施工现场,发现并解决安装的问题。
我们希望,设备厂商的工程师一样能够制作出精确优秀的产品模型,促进公司的宣传和销售。
正如一开始我们讲述的故事,我们希望,编辑部的人们把office软件看做写字的工具,而写字本身永远是他们最需要关心的事情。
在整个行业进步的过程中,有两个方法:一是设计人员懂软件,二是咨询人员懂设计。
当你和你的团队没有搞懂软件的时候,雇佣一个懂行业、能交流的咨询团队,是一个比较稳当的选择,而从长期来看,你需要知道自己必须掌握哪些新的工具,才能提高效率,加入协作。
经常有人问我们,我想学习BIM,该做什么?
我们的回答是:只说想学BIM,就像想进入建筑业一样宽泛而没有意义。
你需要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你现在在从事的工作是什么?第二,未来三到五年,你希望自己从事的工作又是什么?
比如呢,现在你是一名施工员,未来希望做一名结构设计师,那你就需要了解施工管理和结构设计这两个工作,怎样能够被BIM优化?
当然,现实中除了理想和学习,还是要吃饭的。所以哪怕是做一份BIM应用的漂亮PPT来让领导开心,也是一项我们非常尊重并愿意倾囊相授的需求。
最后,我们聊几句BIM盒子要做的事情。我们不反对「the BIG BIM」,但同时,面对BIM技术中最根本的「人」,我们要做与之平行的「the LITTLE BIM」。
BIM是一门基于建筑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工程管理控制技术。改变了工程行业粗放式的传统管理模式,纳入了数字化的精细化管理模式,通过三维信息模型的基础载体,实现在前期策划、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工程造价、工程施工、工程运维各个阶段的可管控、可追溯的全生命周期的精准管理。
BIM技术的应用前景很广阔,只有企业把BIM技术当成了自己的核心生生产力、竞争力,才能发挥BIM技术的应用价值,如果企业自身为了BIM投标而做BIM,为了应付检查而做BIM,是劳民伤财,是不可取的。
BIM技术主要的应用领域包括建筑工程、市政工程、交通工程、电力工程、水利水电等领域,特别是处理复杂工程、大体量、大跨度工程方向,BIM技术,是大势所趋,是势在必行。如果企业不具备BIM技术,基本上,很难做好复杂工程、大体量、大跨度工程等超级工程项目。比如上海中心,港珠澳大桥项目。
总起来讲,BIM技术的的应用前景无可估量,只要脚踏实地,不断耕耘,一定投入大于产出。
BIM技术是目前建筑企业发展的方向。
国家的标准在明年就会出台,也预示着政府推动BIM的决心。
目前在国内应用BIM的项目还是很多,如:上海中心、天津117、中国尊、望京SOHO等项目。
BIM技术是全过程的技术,所以建筑业的各个环节都需要这项技术的工作人员,希望对您有帮助。
纯手打,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