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踏风琴的发展,兴起和衰弱,请教老一辈新一辈的乐器达人

2024-12-21 14:47:3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脚踏风琴要比手拉的风琴古老,都是簧片乐器。由于风箱传统结构原因,演奏表现比手风琴温和柔美,不过音色稳定性要比钢琴高多了,乐器之王是管风琴,早期好的风琴音色就像小管风琴;不是两千元以下的电子琴可以媲美的。钢琴无非是钢丝振动产生共鸣,实质跟弦乐器差不多;钢丝容易锈蚀,而风琴铜簧片几乎五十年不变。或许是一种倾向,现在国内普遍追求钢琴、小提琴、手风琴;而风琴仅仅作为小学幼儿园的音乐器材,这是片面的,作为一个多元的世界,风琴也有其还没开发的一面,在风箱改进和演奏技巧方面,都还有很大的开创空间。上海蜜老人
由于习惯定势,风琴制造工艺比较粗糙,只有50年前上海钢琴厂出品的“双凤牌”风琴做工出色,就像台钢琴,亭亭玉立,高雅大方;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乐器。钢琴与风琴价格悬殊,不在档次,而在于发音元件,钢琴要一根根钢丝反复调校,(而后调校就伴随终身);而风琴的簧片可以批量基本定型制造,一次调校终身受益。其间也最多个别簧片出现变异。靠电子振荡产生模拟音色的电子琴是最不稳定的,就像家电,也就十年上下寿命。尽管音色可以千变万化,加上电子功放效果,可以一时间使聆听者感到震撼,但演奏技法和指法就与钢琴风琴相去甚远了,作为业余的音乐爱好或修养,家里有台风琴,是经济且高雅的品位。上海蜜老人补充

回答2:

  脚踏风琴,学名叫做【簧风琴】。
  1810年,巴黎的乐器师G.J.格勒尼埃制造出最早的簧风琴,19世纪40年代法国的乐器师A.F.德班对乐器本身进行了改进,主要是通过增加音栓,试图使其具有管风琴所具备的表情范围,以获得不同音色的变化,并定名为风琴,此后,在家庭和买不起管风琴的教堂里非常盛行。在欧洲,最复杂的类型的风琴是可用演奏者膝盖控制音量的、带有表情音栓的表情风琴。另一种在19世纪流行的、不同于欧洲的风琴是将风箱的鼓动式改为吸气式,这种类型的风琴称为美国式风琴,实际上从法国传入美国。20世纪风琴被更有效果的电动或电子风琴所替代。1897年左右从日本传入中国。
  1897年左右风琴从日本传入中国。那是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基督教的传入和欧洲侨民移居我国的增多,特别是教会学校的兴办,在客观上起了更广泛地传播西洋音乐的作用。如他们带来了教会的赞美诗和欧洲资产阶级社交活动中的一些音乐小品,也带来一些初级的钢琴作品。1872年基督教传教士狄就烈在上海美华书馆出版《圣诗谱》,载有三百六十多首宗教赞美诗乐谱,并附有乐法启蒙,讲解西洋乐理,使用五线谱记谱,其目的是为了传教的方便。此书所载曲调都是欧洲流行的宗教乐曲。1883年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刊印出版《小诗增》,为了更便利于宗教的传播,书中采用中国老百姓所熟悉的民歌曲调作为练习曲。这些传教士传播西洋音乐对我国音乐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辛亥革命以后,簧风琴在学校和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并有专门供中国人学习使用的风琴教科书出版,如1911年日本人铃木米次郎编著、辛汉译的《风琴教科书》;1919年索树白编辑的《风琴教科书》,两书论述了风琴的种类、构造、演奏方法,并编有由浅入深的练习曲和应用乐曲,便于学者练习和演奏。1907年有一个日本人在中国学堂任音乐教习多年,曾收集京剧曲谱多种,用五线谱记录整理,刊印了《清国俗乐集》一、二集。1915年又有人用简谱记录戏曲和民间器乐曲曲谱,使其适用于风琴弹奏,刊印了《风琴戏曲谱》,其中有《虞舜熏风曲》、《花六板》、《梅花三弄》等民间乐曲和《天水关》、《洪洋洞》、《文昭关》、《三娘教子》、《二进宫》、《空城计》等十余出京剧唱腔选段。五四运动以后还有《粤曲风琴谱》刊印。当时中小学教育中多使用风琴,中上层有产阶级在家庭和社交活动中也用它做为娱乐乐器,所以用风琴弹奏民间乐曲和戏曲唱腔也成为一时的习尚,可见其流传之广。此时在北京建立了几家风琴厂,制作风琴,以供社会上的需要。

回答3:

我很喜欢风琴,我家有一台,我每天弹一会。我是7O后,对风琴情有独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