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果你能读一本史诗或小说,你就能读一篇抒情诗或短篇故事.如果你能读一本理论的书,一本历史、哲学论述或科学理论,你就可以读同一个领域中的一篇文章或摘要.
2.规则一,你一定要知道自己在读的是哪一类书,而且要越早知道越好.最好早在你开始阅读之前就先知道.只有当你在不同的书籍之间能找出区别,并且定出一些合理又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分类时,这个规则才会更简单明白一些.
3.从一本书的书名中你能学到什么?许多人会忽略书名或序言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要将手边阅读的这本书做分类是毫无必要的.
4.实用性VS.理论性作品:要让知识变成实用,就要有操作的规则.我们一定要超越“知道这是怎么回事”,进而明白“如果我们想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利用它”.概括来说,这也就是知与行的区别.理论性的作品是在教你这是什么,实用性的作品在教你如何去做你想要做的事,或你认为应该做的事.
5.理论性作品的分类:照传统的分法,理论性的作品会被分类为历史、科学和哲学等等.
6.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教法,任何一个老师都知道这一点.因为课程与教法的不同,哲学老师会觉得以前没有被其他哲学老师教过的学生比较好教,而科学老师却会希望学生已经被其他科学老师有所训练过.
7.每一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
8.第二个规则是:使用一个单一的句子,或最多几句话(一小段文字)来叙述整本书的内容.对于“整体内容”这件事,光是一个模糊的认知是不够的,你必须要确切清楚地了解才行.只有一个方法能知道你是否成功了.你必须能用几句话,告诉你自己,或别人,这整本书在说的是什么.(如果你要说的话太多,表示你还没有将整体的内容看清楚,而只是看到了多样的内容.)不要满足于“感觉上的整体”,自己却说不出口.如果一个阅读者说:“我知道这本书在谈什么,但是我说不出来.”应该是连自己也骗不过的.
9.第三个规则是:将书中重要篇章列举出来,说明它们如何按照顺序组成一个整体的架构.这就像是一堆砖头,跟一栋由砖头建造起来的房子是有区别的.一本好书,就像一栋好房子,每个部分都要很有秩序地排列起来.每个重要部分都要有一定的独立性.
10.阅读与写作的互惠技巧:写作与阅读是一体两面的事,就像教书与被教一样.读者是要“发现”书中隐藏着的骨架.而作者则是以制造骨架为开始,但却想办法把骨架“隐藏”起来.他的目的是,用艺术的手法将骨架隐藏起来,或是说,在骨架上添加血肉.
11.第四个规则是:找出作者要问的问题.这个可以列出简短的公式:某件事存在吗?是什么样的事?发生的原因是什么?或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存在?或为什么会有这件事的存在?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造成的影响是什么?特性及特征是、什么?与其他类似事件,或不相同事件的关联是什么?这件事是如何进行的?以上这些都是理论性的问题.有哪些结果可以选择?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手段才能获得某种结果?要达到某个目的,应该采取哪些行动?以什么顺序?在这些条件下,什么事是对的,或怎样才会更好,而不是更糟?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这样做会比那样做好一些?以上这些都是实用的问题.
总结:四个规则:
(1)依照书本的种类与主题作分类.
(2)用最简短的句子说出整本书在谈些什么.
(3)按照顺序与关系,列出全书的重要部分.将全书的纲要拟出来之后,再将各个部分的纲要也一一列出.
(4)找出作者在问的问题,或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
感到你就是书里的人物了,生活受到了极大影响
想达到领略这本书的精髓,最起码读三遍,
第一遍是浏览,基本知道书的内容
第二遍是细读,知道书的情节,还要分析书的内容。
第三遍是精读,把整个的故事串联下来,分析故事中内容的一些感情,人物性格等等。得其精髓!
其实想通彻这本书还要可以加读的
你要用心去读这本书,当你真正读懂了这本书的内容,才算是真正领略了这本书的精髓
用心读,像品茶,仔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