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要很短的。

一些7年级课外的
2025-02-01 17:49:5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词语

暮: 戏: 闻: 善:

下列“之”的用法

臣闻之 之: 如日出之光 之:

默而识之 之: 学而时习之 之:

2、翻译句子

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译:

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译:

3、这者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答:

季汉王昶,字文舒。性谨厚,名其兄子曰默,曰沉;名其子曰浑,曰深,曰沦,曰湛。为书戒子曰:“吾以数者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德,弱以为强,鲜不遂矣。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于身。谚曰:救寒莫于重裘,止谤莫于自修。斯言信矣。”司马懿荐其才德兼备。

1、解释词语

性谨厚 名其兄子曰默 为书戒子曰

晚就则善终 救寒莫于重裘 鲜不遂矣

2、翻译句子

夫物速成则疾亡

止谤莫于自修

3、找出文中的成语

4、请你概括文舒戒子的基本内容

5、你认为文舒戒子的方法对么?谈谈你的看法。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苦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 。

孟母曰:“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1、 解释词语

孟母方绩 孟子惧而问其故 问则广知

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 孟子之少也

2、 翻译句子

孟母以刀断其织。

旦夕勤学不息

3、 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他成功了,你能从文中探知孟子成功的原因么?

4、孟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使人信服,你能对她的教育方法加以评点么?

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you画之……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

1、 出自此处的成语是哪个?写出并解释。

2、解释词语

崇 命 云 即 须臾 破

3、翻译画线句子。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唯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1、 解释下列词的意思

尝 工 过 疵

2、 指出下列句子中“之”指代的含义

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唯勤读书而多为之

多作自能见之

3、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

一举济三役

祥符中,禁火。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卞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与堑中,复为街衢。一举济三役,计省费以亿万计。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祥符中,禁火 乃决卞水入堑中

却以斥弃瓦砾灰壤实与 一举济三役

2、对“尽自堑中入至宫门”一句中的“尽”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全部用出,作动词 B全、所有的,作副词

C完了,没有了,作形容词 D死亡,作动词

3列句中名词作动词用的一项是( )

A祥符中,禁火 B不日皆成巨堑

C尽自堑中入至宫门 D 一举济三役

人有亡鈇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鈇也;颜色,窃鈇也;言语,窃鈇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鈇也。俄而搰其谷而得其鈇。他日复见其邻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鈇者。

注:鈇:斧子

1、 解释词语

人有亡鈇者 意其邻之子 窃鈇也

俄而搰其谷而得其鈇

2、 亡鈇者疑邻人之子的理由是什么?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 ),华捉而掷去( )

之。又尝( )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 ),宁读如故( ),歆废( )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1、在文中括号内解释加点的字

2、翻译句子。

华捉而掷去之:

子非吾友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1、解释词语

尝 遗金 还以与妻 闻 大惭

捐金于野

2、 翻译句子

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

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

3、羊子的妻子是怎样规劝丈夫的,说明了什么?

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子罕弗受。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故敢献之。”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1、解释词语

或 弗受 以示玉人 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 丧宝 人有其宝

2、翻译句子

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你是怎样看待子罕“珍宝”观的?

汉世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恶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营理产业,聚敛无厌,而不敢自用。或人从之求焉者,不得已而入内,取钱十,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着。寻复嘱云:“我倾家瞻君,慎勿他说,复相效来。”老人俄死,田宅没官,货财充于内帑tang矣。

1、解释词语

聚敛无厌 自堂而出 老人俄死 慎勿他说

随步辄减 比至于外

2、找出最能表现汉世老人性格特征的细节描写的句子并翻译

3、用三个词语概括老人的性格形象。

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

曾子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

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

顷之,一人又告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1、找出文中与“未几”意思相近的两个表示时间的词语

2、翻译下列句子

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

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3、曾子的母亲为什么第一次听人说曾参杀人时织自若,第二次听人说曾参杀人时尚织自若,而第三次听到曾参杀人时,投杼逾墙而走呢?

4、这则小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请你再找一个类似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