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制盐工业经济在“十五”期间持续发展,食盐专营为普及碘盐供应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五”期间,制盐工业保持稳定增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制盐工业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盐的产销量稳定增长,基本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盐的总产量已从2000年的3518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4850万吨。同时国家投资近10亿元的加碘盐工程,建成了年产818万吨的加碘食盐生产和加工能力,保证了加碘食盐的生产和质量。至2005年末,我国制盐生产能力达5500万吨。其中,海盐占57.3%,井矿盐占33.2%,湖盐占9.5%。盐的消费量4900万吨,在盐的消费结构当中,两碱工业用盐占72.7%,食用盐占16.1%,其它用盐占11.2%。制盐工业(不含盐业运销企业)总产值(现价)143.7亿元,工业增加值61.2亿元,产品销售收入165.2亿元,实现利税14.8亿元,其中利润2.5亿元,从业人员15.4万人。
“十五”期间,制盐工业通过坚定不移地落实食盐专营,提高了全国的碘盐普及率。按照《食盐专营办法》和盐业有关法规的要求,各省区市制订和完善了地方配套法规、规章,从中盐总公司到各省市县盐业公司形成了覆盖全国城乡的食盐专营经销网络,实施了食盐专营的“三证”管理,依法加强了食盐市场监管,保证了食盐市场管理和供应的基本稳定。目前全国有碘盐生产企业97家,每年生产碘盐700多万吨。据卫生部公布的数据,我国居民合格碘盐食用率由1995年的39.9%上升到2005年的90.2%,儿童甲肿率从1995年的20.4%下降到2005年5.0%,两项指标均达到国际消除碘缺乏病的标准。2005年全国8—10岁儿童尿碘中位数为246.3微克/升,表明我国人群碘营养水平处于基本适宜状态。食盐加碘10年,大大改善了人群的碘营养状况,其意义不仅仅是降低了碘缺乏病的发病率,更为重要的是对儿童智力发育的保护,使人口素质得到显著提高。2005年我国儿童平均智商达到103.5,已处于正常水平。这表明,威胁我国达数千年之久的因碘缺乏造成下一代脑发育不全的危险性已降至我国历史最低水平。
普及碘盐十年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得益于三条:第一,党和国家领导人对食盐安全和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工作高度重视,各级政府非常关注和支持。第二,国家有关部委密切配合,国际组织大力援助。第三,盐行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克服各种干扰,认真贯彻落实食盐专营各项政策规定,严格“三证”管理,认真执行食盐计划和国家定价;加强盐政管理,维护盐业市场正常秩序;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促进食盐流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加快改革步伐,建设了一批国家级和区域食盐调拨配送中心;加强和完善各级食盐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检测网络建设,切实保证碘盐的质量安全;注重宣传教育,提高广大群众食用碘盐的自觉性,宣传引导群众自觉食用加碘食盐。
淘汰关闭落后的生产能力一直是盐行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难点。“十五”期间,许多省盐业部门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结合本省实际,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取得了明显效果。如:四川省盐务局筹集资%B
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从汉代以来由国家专卖
食盐是战略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