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启迪心灵,教育改变人生 (作者:靳丹)(2011-04-22 01:34:27)
标签: 心蕊校园
音乐是这样被定义的,物体规则震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音乐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但是追究音乐的作用,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楚。音乐能是陶冶情操,音乐能娱乐生活,音乐能传达情感……而在《放牛班的春天》里,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之一,音乐可以改变一个人。
一个失意的,决定不再作曲的音乐家,在自己人生处于谷底的时候来到这个名叫池塘畔底的青年辅育院。学校里招收的都是行为偏差的孩子,校长用暴力和强制手段压制着这群生性活泼的学生。学生叛逆、肆意胡闹,逃学、抽烟,甚至故意伤害老师。犯了错就要关禁闭、挨打。日子就在这犯错、惩罚的循环中日复一日地度过。
但是奇怪的是,当老师让他们写下自己未来想从事的事业时,就连老师也没有想到,每个人都写了。每个人的理想都很远大,但是没有一个人想做老师。
来到这里,马修老师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他对学校的一切,包括校长、建筑、学生都充满了恐惧。锁上自己曾写下的乐谱,马修老师又一次整理学生的资料和理想。这一情节戛然而止,我很好奇,在锁上乐谱的那一刻,在看过学生们的理想过后,马修老师到底是以怎样的心态,想用怎样的方式来面对这所学校,这群学生的呢?
学生偷走了他的乐谱,他十分生气,还被其它老师误会。但是却意外地让他发现在孩子们中的很多好声音。是孩子们的歌声,使本来不想再作曲的马修老师重新提笔为这些孩子们作曲。
合唱团开始组建,孩子们其实都会唱几首歌,但是从他们会唱的歌曲中可以看到,他们平时所接触的,其实都比较恶俗,歌词里满是粗话。这一段,老师将学生分配到各个声部的过程非常有趣,虽然每个人声音不同,虽然歌词很粗俗,但是孩子们的童声依然动人,这声音是那么的清澈,灵动。
合唱团组建好后,马修老师开始教他们唱简单的曲子。马修老师写的词也非常有趣,“我们是池塘畔底的精英,正因为如此,我们让人头疼”。谁说这不是一种内心的暗示和鼓舞呢?没有人生来就应该活在池塘畔底,没有人天生就无药可救,每一个人都是精英,我们要发掘自己的特长。至少在音乐上,我们唱的动听。马修老师自己说“这不算伟大艺术,却能吸引同学”,这就够了,为什么一定要强迫孩子们达到大人们要求的那样,他们有自己喜爱的东西。音乐能使他们不再排斥这个世界,音乐能使他们快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内心得到巨大的满足,这就够了
因为被惩罚而一直不能参加合唱的莫翰奇,被音乐深深地吸引,他偷偷地来到教室根据老师要求的那样开始自己练习。但是性格执拗的他却不愿意承认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在老师要求他唱歌的时候,他故意和老师作对。天使的面庞,魔鬼的内心,开始并没有觉得,慢慢理解了那位已离开老师对他的评价。
孟丹的到来,带着这个学校的学生做更多的坏事,感觉他的心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恨,恨他身边所有的人,恨这个世界。而马修老师不会向他妥协,努力地改变这一切。
偶然地他听到了莫翰奇天籁般的声音,主题曲也正式从莫翰奇的口中唱出。那动人的旋律美的难以形容,歌词也深深地触动人心。“了望你未来的人生道路,被遗忘和迷失的孩子们,请对他们伸出你的援手,引领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感受着午夜的激情,希望的波动,生命的热力,感受着路途的荣耀”。“莫翰奇的声音是上天赐予的奇迹”,马修老师如是说。最终他终于驯服了莫翰奇,看到莫翰奇站在合唱的队伍中认真地歌唱,心里满是欣慰。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就连院长也起了变化,慢慢地融入了孩子们,不再只是简单地惩罚。而马修老师被学生所鼓舞,才思泉涌,写下了很多动人的旋律。这个时候,马修老师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大胆地承认,自己就是一名音乐家。
可是最终,马修老师还是被自以为是的校长赶走了,临走的时候,校长说出了自己内心的话,他根本没有想过从事教育,他有其它的理想,来到这里,面对这样一群学生,他的内心其实怀着一种深深地憎恨。这让我想起一位老师曾经说过的,如果你不想当老师,那就千万不要勉强,不然你毁掉的会是一群孩子。当校长说出这样一番话时,真的为他感到可悲,或许这是很多教育者的缩影,他们要的只是一份工作,根本没有一份为学生成长的责任心。
马修老师愤然离开,最放不下的是那群可怜的孩子,那群依然要在校长高压惩治下的孩子们。到这个时候,他不确定自己一片真心的付出是否能得到孩子们的回报,他多么希望学生能违反规定来送他走。走到教室楼下,一只只纸飞机轻轻落下,写着孩子们想要对老师说的话。歌声响起,更多的飞机从窗子飞出,紧接着看到的是孩子们可爱的小手向马修老师轻轻挥动。这一刻,马修老师的内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虽然他也质疑,谁会听到他的心声,谁会在乎他的存在,我想说,是那些他真心付出过的孩子们。孩子们的心里会永远记着,曾经有一个带给他们音乐和快乐的秃头老师。其实这就够了,对于一个老师,这真的已经足够。
一部影片播完,印象最深的就是片中悠扬而又轻快的旋律,那是所谓“池塘畔底”的孩子们唱出的歌声。让我懂得,每个孩子天性都是善良的,无论是好动也好、叛逆也好,这是他们所处年龄的特性。我们不能以大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要求他们太多。顺着他们的天性,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天赋才是教育者应该做的事情。
虽然我不是一名师范生,但是对于教育有一种特别的关注,对于教师这份职业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大一的时候,也在北京郊区的打工子弟学校支教过,也遇到过这样一群不服管教,上课不听话地孩子,那里的老师也会有用暴力管制学生的情况。所以这部片子也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示,教给我很多东西。
在教育的过程中,强制和暴力是最坏的方法,强制和暴力,只会引起孩子们更强烈地反抗。
而事实上教育并不能改变所有的人,影片到最后,我们也只是能够看到两个孩子,一个贝比诺和莫翰奇,一个是最后跟着老师一起生活,另一个是由于有特殊的音乐天分,而被老师格外重视最终成为一名音乐家。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有出众的音乐天赋,可能莫翰奇不会被老师所关注
一种教育形式,或许不能改变所有的人,音乐所能改变的,或许只是个别,影片中其他孩子的未来我们无从知晓。但是有什么关系,只要能改变哪怕是一个人都是及其有意义的。可以说莫翰奇是幸运的,他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有机会遇见音乐——他最擅长,最具天赋的事情。不然他也不会成为日后的音乐家。
影片交给我的还不止这些,它会指引我不断地反思教育的意义,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是真正的教育,起到教育的作用。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父母如果没把孩子教育好,会影响父母下半生的幸福。多少成功人士在子女教育上却一塌糊涂。父母教育子女都是第一次,如果失败,没有再悔改的机会。所以,应该有更多的机构和组织培训年轻的父母,让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特别是对幼儿的教育走上正确的轨道。这不仅对于一个家庭,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都很重要。所以奥巴马的教育改革方案中特别提到了加大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对年轻父母的培训。
学校的教育是我们接受知识的重要场所,可惜的是我们的教育理念还是相当落后。应试教育的紧箍咒让我们的中小学生不堪重负,形成“重知识,轻技能”的恶性循环。高等教育被官僚意识笼罩,大搞“大跃进”--短短五六年时间,大学毕业生从一百万增加到六百多万,创世界之最。
社会是另一所学校,在当今这个以物质成就衡量一切、重名不重实的社会(举个简单的例子,选择美国大学时,大学排名几乎成了唯一指标;甚至有些学生申请奖学金是为了在亲友面前更有炫耀价值),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被裹挟着去接受这样的价值观,然后又以这样的价值观影响着下一代。
“投资教育是最有远见卓识的”,这是一位网友的留言,我非常赞同,在金融危机几年来一次的情况下,还有什么对投资教育更有收益的呢?金钱可以贬值,个人能力、素质、知识的提升是不会贬值的。
前段时间经常有人把中美称G2,在我看来,中国和美国还差得远,根本不是一个重量级的,不要因为美国深陷金融危机就觉得美国不行了。简单来说,什么时候来中国的美国留学生和到美国的中国留学生人数差不多的时候,中国才可能和美国称兄道弟。目前在美国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仅2007-2008学年就有6.9万人,而来中国的美国留学生只有1.1万人,而这1.1万人中绝大部分是短期交流学生。
什么时候中国的大学成为其他国家留学生心中的dream school,我们才能说我们是真正的大国了。在此之前,奉劝各位还是埋头苦干吧。
希望我们能从自己做起,从教育好我们的子女做起,让好的教育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云应用的。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蔡元培
一百年以后的今天,你现在开什么车、住什么房子、赚什么钱,都变得无关紧要。而有关紧要的是你如何养育自己的孩子。
-波士顿郊区车窗语录
这有素材and描写再改改就行
音乐是这样被定义的,物体规则震动发出的声音称为乐音,由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就是音乐。音乐无时无刻不在我们身边,但是追究音乐的作用,恐怕没有人能说得清楚。音乐能是陶冶情操,音乐能娱乐生活,音乐能传达情感……而在《放牛班的春天》里,给了我们一个最好的答案之一,音乐可以改变一个人。
一个失意的,决定不再作曲的音乐家,在自己人生处于谷底的时候来到这个名叫池塘畔底的青年辅育院。学校里招收的都是行为偏差的孩子,校长用暴力和强制手段压制着这群生性活泼的学生。学生叛逆、肆意胡闹,逃学、抽烟,甚至故意伤害老师。犯了错就要关禁闭、挨打。日子就在这犯错、惩罚的循环中日复一日地度过。
但是奇怪的是,当老师让他们写下自己未来想从事的事业时,就连老师也没有想到,每个人都写了。每个人的理想都很远大,但是没有一个人想做老师。
来到这里,马修老师不知道自己是为了什么,他对学校的一切,包括校长、建筑、学生都充满了恐惧。锁上自己曾写下的乐谱,马修老师又一次整理学生的资料和理想。这一情节戛然而止,我很好奇,在锁上乐谱的那一刻,在看过学生们的理想过后,马修老师到底是以怎样的心态,想用怎样的方式来面对这所学校,这群学生的呢?
学生偷走了他的乐谱,他十分生气,还被其它老师误会。但是却意外地让他发现在孩子们中的很多好声音。是孩子们的歌声,使本来不想再作曲的马修老师重新提笔为这些孩子们作曲。
合唱团开始组建,孩子们其实都会唱几首歌,但是从他们会唱的歌曲中可以看到,他们平时所接触的,其实都比较恶俗,歌词里满是粗话。这一段,老师将学生分配到各个声部的过程非常有趣,虽然每个人声音不同,虽然歌词很粗俗,但是孩子们的童声依然动人,这声音是那么的清澈,灵动。
合唱团组建好后,马修老师开始教他们唱简单的曲子。马修老师写的词也非常有趣,“我们是池塘畔底的精英,正因为如此,我们让人头疼”。谁说这不是一种内心的暗示和鼓舞呢?没有人生来就应该活在池塘畔底,没有人天生就无药可救,每一个人都是精英,我们要发掘自己的特长。至少在音乐上,我们唱的动听。马修老师自己说“这不算伟大艺术,却能吸引同学”,这就够了,为什么一定要强迫孩子们达到大人们要求的那样,他们有自己喜爱的东西。音乐能使他们不再排斥这个世界,音乐能使他们快乐,发现自己的闪光点,内心得到巨大的满足,这就够了
因为被惩罚而一直不能参加合唱的莫翰奇,被音乐深深地吸引,他偷偷地来到教室根据老师要求的那样开始自己练习。但是性格执拗的他却不愿意承认自己对音乐的喜爱,在老师要求他唱歌的时候,他故意和老师作对。天使的面庞,魔鬼的内心,开始并没有觉得,慢慢理解了那位已离开老师对他的评价。
孟丹的到来,带着这个学校的学生做更多的坏事,感觉他的心里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恨,恨他身边所有的人,恨这个世界。而马修老师不会向他妥协,努力地改变这一切。
偶然地他听到了莫翰奇天籁般的声音,主题曲也正式从莫翰奇的口中唱出。那动人的旋律美的难以形容,歌词也深深地触动人心。“了望你未来的人生道路,被遗忘和迷失的孩子们,请对他们伸出你的援手,引领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感受着午夜的激情,希望的波动,生命的热力,感受着路途的荣耀”。“莫翰奇的声音是上天赐予的奇迹”,马修老师如是说。最终他终于驯服了莫翰奇,看到莫翰奇站在合唱的队伍中认真地歌唱,心里满是欣慰。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就连院长也起了变化,慢慢地融入了孩子们,不再只是简单地惩罚。而马修老师被学生所鼓舞,才思泉涌,写下了很多动人的旋律。这个时候,马修老师也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价值,他大胆地承认,自己就是一名音乐家。
可是最终,马修老师还是被自以为是的校长赶走了,临走的时候,校长说出了自己内心的话,他根本没有想过从事教育,他有其它的理想,来到这里,面对这样一群学生,他的内心其实怀着一种深深地憎恨。这让我想起一位老师曾经说过的,如果你不想当老师,那就千万不要勉强,不然你毁掉的会是一群孩子。当校长说出这样一番话时,真的为他感到可悲,或许这是很多教育者的缩影,他们要的只是一份工作,根本没有一份为学生成长的责任心。
马修老师愤然离开,最放不下的是那群可怜的孩子,那群依然要在校长高压惩治下的孩子们。到这个时候,他不确定自己一片真心的付出是否能得到孩子们的回报,他多么希望学生能违反规定来送他走。走到教室楼下,一只只纸飞机轻轻落下,写着孩子们想要对老师说的话。歌声响起,更多的飞机从窗子飞出,紧接着看到的是孩子们可爱的小手向马修老师轻轻挥动。这一刻,马修老师的内心得到了最大的满足。虽然他也质疑,谁会听到他的心声,谁会在乎他的存在,我想说,是那些他真心付出过的孩子们。孩子们的心里会永远记着,曾经有一个带给他们音乐和快乐的秃头老师。其实这就够了,对于一个老师,这真的已经足够。
一部影片播完,印象最深的就是片中悠扬而又轻快的旋律,那是所谓“池塘畔底”的孩子们唱出的歌声。让我懂得,每个孩子天性都是善良的,无论是好动也好、叛逆也好,这是他们所处年龄的特性。我们不能以大人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要求他们太多。顺着他们的天性,帮助他们找到自己擅长的事情,最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天赋才是教育者应该做的事情。
虽然我不是一名师范生,但是对于教育有一种特别的关注,对于教师这份职业有一种特别的喜爱。大一的时候,也在北京郊区的打工子弟学校支教过,也遇到过这样一群不服管教,上课不听话地孩子,那里的老师也会有用暴力管制学生的情况。所以这部片子也给了我许许多多的启示,教给我很多东西。
借本苏教版8年纪下册的政治书参考参考吧
用手写呗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