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闵(322?-352),也有文献记为“染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汉族。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的建立者,公元350-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称。350年称帝,建立冉魏政权。最为今人所知的是屠杀胡人的命令,即杀胡令:“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他是拯救了汉民族的抗胡英雄;在大混战中,羯族与匈奴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352年,冉闵为慕容儁所执后斩于遏陉山,后被追封为武悼天王。冉闵后人的墓志上称冉闵为“平帝”,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冉魏政权给冉闵上的谥号。
世人只知冉闵杀胡令,而不知其为何杀胡?做为唯一活跃在中原北方保护汉族,免遭异族屠杀的悲情英雄,论其勇能以其一已之力。扭转自黄帝创立的华夏汉人为五胡屠宰灭绝,是谓铁血英雄。能以一已之力以少胜多10战10胜驱逐五胡返回故土保障了晋朝之后中国同少数民族200多年民族的和平和融合史。有资格称之谓军事家,能够成立冉魏政权臣子百姓能够纷纷感召在其账下效死力,即使其死后仍能为其而1700年来仍为后世所纪念称之谓政治家,当之无愧!能够将没有接受过军事训练的,普通老百姓训练成精旅。并在哪个时期骑兵称霸的时代以步兵力敌五胡。将士用命百姓爱戴是谓统帅。而其兵败之根源是以为百姓争粮只身统1W步兵力在无援兵力情况下拒前燕慕容恪20万战败,并不能掩盖其统帅的能力。《晋书》对其评述“,善谋策,(不是有勇无谋的蛮夫)勇力绝人,攻战无前”,每次临战冲锋在前,骑朱龙马(难得一见的千里马),他左手使双刃长矛(两头施刃,锋利无比的古代兵器),右手持连钩戟。其勇猛令五胡军队无人能挡,每战杀敌无数。如《后赵录九·石虎传》载:三个胡酋趁冉闵率大军进攻其它胡酋的机会,率骑七万袭击邺城,冉闵得知后,急率一千余骑兵回来救援,刚好与胡骑在邺城北面相遇,冉闵一马当先,所部千余骑都跟着奋勇冲杀。闵执两刃矛,驰骑击之,皆应锋摧溃。《十六国春秋》《册府元龟》等载:匈奴刘显在冉闵攻襄国之后,帅众十万攻邺(《晋书》记载:“石琨及张举、王朗率众七万伐邺”),闵率数千骑出战,冉闵大败刘显,斩万人,冉闵带军追杀,再战,斩三万余人。 《十六国春秋辑补》载:“冉闵所乘赤马曰朱龙,日行千里,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双刃矛也称两刃矛,“两头施刃”,锋利快捷,最为冉闵常用。 他在众胡联军绝对优势的兵力围攻中创造了很多军事奇迹,与鲜卑的决战前,他以一万汉军敌鲜卑铁骑十四万十战十捷。 中计被困的冉闵骑朱龙马,持矛戟,于十余万鲜卑铁骑军中,手刃三百余鲜卑强兵悍将,及至战马受伤(一说朱龙马是累死的)倒地被俘,面对鲜卑国主质问仍大呼:“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天下大乱,你们这些禽兽一样的蛮夷尚且可以称王称帝,何况我们堂堂中华英雄呢!) 【《资治通鉴》、《二石传》原文“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晋书》中的《石季龙载记》(鲜卑前燕官文献,后被收入《十六国春秋》)记载为“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死后被其对手追封为“武悼天王”,一个武,一个天王,入木三分地体现了胡人对其深深的畏惧。
英雄事迹:
屠胡猛将冉闵
公元309年,乞活军活动在黎阳的一支在和匈奴前赵帝国的战斗中被打败,冉闵的祖父冉隆和叔父冉襄等亲人都殁于此役。冉氏家族留下一个11岁的少年——冉瞻(冉闵之父),带领所部乞活余部继续与胡人英勇战斗。 公元310年,石勒(此时是前赵大将)攻打河内郡,勒见两军阵前的一少年英勇非凡,长而勇悍,精于骑射,阵前临矢石不顾。勒赞曰:“此儿壮健可嘉!”由于寡不敌众,冉瞻战败。石勒徙冉瞻及其部众于兰陵郡。 公元316年,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王朝在经历八王之乱后,国力损失惨重,虚弱不堪,最终被匈奴人灭国,北方和西域各胡族势力趁天下大乱之机入侵中原。 公元327年,冉瞻在和匈奴前赵的战斗中被斩于阵前。冉瞻死后,留下年幼的冉闵,他除继承了父亲的勇猛外,还善于使用智谋。 公元338年,少年冉闵首次参加战争,史称昌黎大战,此战后赵诸军尽溃,唯游击将军冉闵三千汉军独全。此战后,冉闵成名,被石勒提拔为北中郎将,参加了防卫后赵北方边界的战事(当时北方燕代之地有内迁的丁零,乌桓,夫余等各族各部,时常有叛乱,外有慕容鲜卑常发兵寇边),在战斗中屡立奇功(其间也有两次调到外地作战)。 迫于冉闵和诸路中原汉军的杀戮,氐、羌、匈奴、鲜卑数百万人退出中土,返还陇西或河套草原一带原来生活的地方,一些胡族甚至迁回万里之外的中亚老家。在返迁的路上这些胡族相互进攻掠杀、抢夺粮食,甚至人肉相食,能成功回去的人十个人中仅有二三人。诸胡乱中华时,北方汉人被屠杀的只留下四五百万,最主要的凶手是匈奴人和源于东欧高加索山到黑海草原地区的白种羯族(这个民族有拿人头祭祀的习惯)。冉闵灭羯赵,歼灭三十多万羯族与匈奴为主的胡兵,后来在邺城对羯族屠杀了二十几万,加上全国各地的复仇屠杀,羯族与匈奴在血腥的民族报复中被基本杀绝。 公元350年,冉闵率军于凌水河畔大败鲜卑燕军二十万,擒斩燕军七万余人,斩首上将以上三十余名,焚烧粮台二十万斛,夺鲜卑北燕郡县大小二十八城,威震中原。后冉闵推翻羯赵,称帝建国,年号永兴,国号大魏,史称冉魏。挟胜利之势,突袭各路胡军。先后经历六场恶战。 (1)首战以汉骑三千夜破匈奴营,杀敌将数名,逐百里,斩匈奴首三万; (2)再战以五千汉骑大破胡骑七万; (3)三战以汉军七万加四万乞活义军破众胡联军三十余万; (4)四战先败后胜以万人斩胡首四万; (5)五战以汉军六万几乎全歼羌氐联军十余万; (6)六战又以步卒不足万人敌慕容鲜卑铁骑十四万,十战十捷! 几番大战,打出了汉家铁骑的威风,各地汉人纷纷起义响应,史载“无月不战,互为相攻”。一举光复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宁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势力被迫撤出中原。石遵、石鉴、石琨、石宠、石蟠被灭三族,羯族的主力军被完全消灭。至此,石虎的十四个儿子,两个被他自己处死;六个自相残杀而死;五个被冉闵灭族,一个投靠东晋,被斩于街市;全部死于非命。石虎一生造孽无数,终于在子孙身上得到了报应。
漫画版冉闵(12张)公元352年,冉闵将城中的军粮分给百姓。独自带领1万人马(步兵为主)去争粮。结果被鲜卑的14万大军包围。在拼死突围的冉魏士兵掩护下,冉闵连杀三百余人,终于杀出包围圈,但那匹和冉闵一样勇猛的朱龙战马却因过度疲劳而倒下,冉闵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和敌人拼命,一直杀到最后一人……燕将慕容恪捉到冉闵后,献与前燕国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闵:“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怒道:“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正史记载,决非杜撰)。冉闵死后,冉魏国的臣子绝望至极,纷纷守节自缢,少部分逃往东晋,无一投降前燕者。秦汉魏晋从来没有亡国后自杀的大臣(田横五百壮士勉强算殉国吧),因亡国而自杀,是从冉闵的魏国开始的。冉魏几十万汉人不甘受辱,纷纷逃向江南,投奔东晋。东晋军未能及时接应,使得几十万百姓中途受到截击,死亡殆尽。晋将自杀谢罪。 由于冉魏王朝时间很短,大臣多自杀殉国,没有人给冉闵写书立传。后来统治北方的北魏(鲜卑王朝)在史书上把冉闵大骂一顿,而后代又只能根据以前遗留的资料来整理。所以,某些太监史学家据此强调冉闵的杀胡,而不说明冉闵杀胡的原因。想想冉闵一声令下,中原百姓和入塞胡寇无月不战,日日相攻。可见杀胡令是顺应民意的,并不是冉闵有心挑拨,而是当时的民族矛盾不可调和。入侵印度的雅利安蛮族部落把创造古代印度文明的当地人当作奴隶一样的驱使。21世纪的今天还生活在印度社会低层的贱民。就是那些几千年前被征服的印度本土居民。冉闵天王昭告天下,邀四海豪杰奋起杀胡。屠胡令所到之地,中华子民纷纷响应,正因为冉闵,我族方才免于重蹈古印度人之悲剧。
生平事迹:
永和五年(349年),石虎死,石世即位。同年五月,石遵得到冉闵支持发动政变推翻石世。起初,石遵答应立冉闵为皇储,後来却立石衍为皇储,引发冉闵的不满。孟准等人劝石遵诛杀冉闵,石遵便与其兄石鉴及母亲郑樱桃商议,郑樱桃认为石遵之所以能够即位,冉闵有功劳,不可杀他。会後,石鉴将此事密报冉闵。冉闵遂联合汉族将领李农和王基推翻并诛杀郑樱桃与石遵,改立石鉴。冉闵被任命为大将军,并掌控大权。石鉴即位后,胡汉两族间的矛盾逐步走向激化,胡人不断掀起暴动和兵变。350年,石鉴欲杀冉闵,事败後反为冉闵和李农所杀。冉闵杀石鉴之前,发布了“杀胡令”和“讨胡檄文”致书各地,从而引爆了汉族人民积压了近半个世纪的国仇家恨,点燃了汉族人民的复仇反抗怒火,冉闵宣布:“内外六夷,敢称兵杖者斩之!”于是汉族人民对胡人进行空前规模的民族复仇,无贵贱男女少长皆斩之,史载当时的全国各地方的汉族人民“所在承闵书诛之”,于时高鼻多须,头发略有发黄者亦有半数被杀,史载仅邺城即有二十余万人被杀。其後建立魏国,依然建都于邺城(今河北邯郸市临漳县城西南20公里邺城遗址,见图1),改年号永兴。冉闵遣使临江告东晋:“胡逆乱中原,今已诛之。若能共讨者,可遣军来也。”由于冉闵已称帝,无法得到东晋支持。 在杀胡令前夕,随着后赵统治的逐步瓦解,胡汉两族间矛盾开始趋于激化,而当时冉闵发动政变袭杀石遵并夺取了政权,改立石鉴,并立即对后赵朝廷进行了重新改组,清洗了一批胡人官员,转而将一批汉族官员特别是汉族知识分子安插到要害职位上:“鉴乃僭位,大赦殊死已下。以石闵为大将军,封武德王,李农为大司马,并录尚书事;郎闿为司空,秦州刺史刘群为尚书左仆射,侍中卢谌为中书监。”,而胡人由于以往对汉族人太残忍,因而非常惧怕汉人上台后会乘机报复,因而冉闵的夺权及对后赵朝廷的汉化改组,遂引起各地胡人将帅、部酋的强烈反对,这时各地胡族势力就已经纷纷聚集重兵屯于各方重镇,觊觎以邺城为中心的河北河南一带,对冉闵的根据地邺城形成了四面包围之势,大战已经是一触即发。 而以石祗为首的外地羯族势力则下手更早,早在杀胡令之前,石祗羯族集团就已经与羌族氐族势力联合起来讨伐冉闵:“时石祗在襄国,与姚弋仲、苻洪等通和,连兵檄诛闵、农”,准备进攻邺城。邺城内部,胡人也是不断掀起兵变,先是“鉴使石苞及中书令李松、殿中将军张才等夜诛闵、农于琨华殿,不克,禁中扰乱。鉴恐闵为变,伪若不知者,夜斩松、才于西中华门,并诛石苞。”,接着是“中领军石成、侍中石启、前河东太守石晖谋诛闵、农,闵、农杀之。”,再接着,胡人掀起更大规模的暴乱:“龙骧孙伏都、刘铢等结羯士三千伏于胡天,亦欲诛闵等”,这就引起了矛盾的彻底大爆发。 公元352年,冉闵将城中的军粮分给百姓。独自带领1万人马(步兵为主)去争粮。结果被鲜卑的14万大军(骑兵。还有数万后续部队)包围。在拼死突围的冉魏士兵掩护下,冉闵连杀三百余人,终于杀出包围圈(战斗经过本文从略),但那匹和冉闵一样勇猛的朱龙战马却因过度疲劳而倒下,冉闵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机械地和敌人拼命,掩护随军的其他重要官员撤离战场,一直杀到最后一人……慕容恪捉到冉闵后,献与国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闵:“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怒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后送至龙城,斩于遏陉山。冉闵死后,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从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惊,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闵为武悼天王,当日天降大雪,过人双膝。(正史记载,决非杜撰)作者语:冉闵壮志未酬,天地为之大恸,可惜上天既然体恤冉闵的用心,为何不干脆赐他胜利的结局。为何还要让他的冤屈千年不得昭雪,受尽同胞的谩骂。苍天不公,造物不仁,不知何时冉闵的英雄事迹才能在世间广为流传。 冉闵残酷屠杀胡人,胡人于是提前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军事反扑。350年,石虎庶子石祗于襄国(今河北邢台)称帝,胡人将官纷纷响应。350年1月,后赵汝阴王琨及张举、王朗率军七万伐冉闵,冉闵率骑兵千馀与战于城北,大破之,石琨等大败而去;350年6月,六月,石琨又率大军10万进据邯郸,后赵镇南将军刘国自繁阳会之,冉闵又率军大破之,死者万馀人,刘国还繁阳;八月,后赵张贺度、段勤、刘国、靳豚集中约30万主力于昌城,将攻冉闵,冉闵率军反击,战于苍亭,后赵军全军覆灭;351年二月,石祗联合鲜卑、羌人夹击冉闵,冉闵因屡胜而轻敌,导致大败,部众大量死亡。此战后,冉闵所据的徐州、豫州、兖州和洛阳归降东晋,东晋势力于是重返中国北方。冉闵继续与胡人攻战。期间冉闵诛杀齐王李农及其三子。351年,石祗部下刘显在阳平之战中为冉闵击败,被杀三万余人,被迫投降冉闵,并回军杀死石祗,从而后赵灭亡。七月刘显又背叛冉闵,自称皇帝,并率军攻冉闵,为冉闵所败;352年正月,冉闵率领8000骑兵攻克襄国,杀刘显,至此后赵残余势力基本被消灭,但前燕军攻势日急,前燕慕容恪率10万骑兵进攻冉闵,追至廉台(今河北石家庄东部无极县东北),而冉闵手下仅有8000兵,起初冉闵出击,十战十胜,后陷入鲜卑大军重围,冉闵突围东走二十馀里,坐骑朱龙突然死亡。冉闵於是被赶上的前燕兵所俘。前燕大军随即进围邺城,邺城守军艰苦抵抗鲜卑军达100多天,粮尽援绝,人相食,八月邺城陷落,冉魏灭亡。冉闵被送於蓟城(今天津市蓟县),前燕国王慕容俊企图乘机嘲笑冉闵,道:“你只有奴仆下人的才能,凭什么敢妄自称天子?”冉闵大怒道:“天下大乱,尔曹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慕容俊恼羞成怒,令人鞭之三百,“斩于遏陉山,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俊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是岁永和八年也。”(肆行劳祀曰”悼“;年中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这里的“悼”,意指“年中早夭”,表示同情、悼念,“武”为美谥,意为武勇过人,演义小说《五胡录》则以为“武悼”是慕容氏对冉闵的恶谥,误也,因为“肆行劳祀”是指穷奢极欲、荒淫无耻,而冉闵即便穷兵黩武,也应与“肆行劳祀”无关)。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中国通史》对慕容隽致祭赠諡予冉闵一事的评价为:“他的野蛮行动反映着汉族对羯族匈奴族野蛮统治的反抗情绪,所以他的被杀,获得汉族人的同情。慕容隽致祭赠諡,正是害怕汉族人给予冉闵的同情心。”(范文澜《中国通史》) 当代权威历史著作《魏晋南北朝史纲》一书也对冉闵作出过相对中肯的评价:“至于冉闵以区区之力驰骋中原,而东晋又只作壁上观,是以亡不旋踵,只成为历史上的悲剧而已。”
冉闵的家族背景:
冉闵可不是一个没有来头的莽撞武夫,他是有着显赫的家族背景的。相信大家还记得在初中的 时候的语文课本中,有两篇关于孔子和论语的文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伐颛臾》中提到过的冉求(即冉有),冉闵正是这个冉氏家族的后裔。事实上,孔子的弟子中有五个冉氏家族的成员,分别是,冉求、冉雍、冉耕、冉猛、冉儒。其中冉求、冉雍、冉耕更是位列孔门十二哲,因此现今很多冉氏祠堂的对联就是“一门五子从圣,十哲三贤列科”,其中冉雍又尤为受到孔子的赞赏,曾经称赞道:“雍也,可使南面”,而冉闵就是冉雍的直系子孙。现今南方冉姓大多数都是冉闵的后人。 冉闵出生书香门第,儒传世家,那么他又是怎么成为一个征战沙场的武将的呢?这是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的。冉闵所处的年代是五胡乱华时期,这个时期是汉民族历史上最为黑暗,最为痛苦的时期。五胡乱华时期,原来居于中华大地周围的各少数民族大举侵入中原大地,相继建立起多个政权,互相攻杀,战乱不断,北方中原地带汉人数量锐减,只剩下几百万,而入侵的胡人人数却达到了五六百万,大量汉人无奈只有南逃,晋王朝也只得往着南方迁都,西晋遂灭。 冉闵的父亲冉瞻,在战乱年代显示出了军事才能,被后赵石勒收为义子,冉闵也逐渐成为手握兵权的将领。石虎统治后赵期间,大肆征战,横征暴敛,疯狂杀戮,更连杀几个儿子,是有名的暴君,石虎死后,石氏集团内部斗争惨烈,冉闵恢复本姓,灭赵驱胡,之后称帝,建立冉魏。 后人有诗赞曰:“五胡铁蹄踏北国,弱汉无奈唯乞活。棘奴忍辱兴汉事,万代功绩话蹉跎!”
冉闵(?-352年),亦作染闵,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称。350年称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352年冉闵突围不遂,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斩于遏陉山,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冉闵后人的墓志上称冉闵为“平皇帝”,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冉魏政权给冉闵上的谥号。